正文 第214章 考前風雲(1 / 2)

樂文謙不參加本屆科舉的事情瞬間傳遍大街小巷,一時間再無拜訪樂文謙的人,甚至在坊間流傳出樂文謙並沒有真才實學,解元身份乃是抄襲而來等等諸多說法。

一些說法更是十分傳神。將樂文謙和金陵府尹對簿公堂的事情說出,一介舉子何德何能和府尹大人對簿公堂?尤其是去歲皇上壽辰長平公主(注:長平公主是清朝對朱媺娖(zhumeichuo)的稱呼,明朝時候封號是坤興公主,因為長平公主知名度更高,所以本文裏麵通用長平公主)的獻禮,樂文謙送上《誰主浮沉圖》,獻詩《雪》,一介舉子又是如何和公主認識的?正是因為樂解元和公主認識,而且如何和公主,郡主交情那般深厚?所以,樂文謙乃是早就和公主相識,憑借公主的關係,樂文謙才敢於和金陵府尹較勁!而所謂的作品其實並非是樂文謙的原創,而是樂文謙利用權勢********而來。樂文謙此人實際上並無多少才華。

這個說法漏洞無數,但是架不住坊間百姓雜口相傳。三人成虎,百姓們多看熱鬧,又哪裏去仔細推敲其中邏輯關係?而使得這一說法變得煞有介事的是一些京城中的名宿提出的說法,他們就樂文謙廣為流傳的一些詩句進行了分析,幾首作品雖然都是難得的佳作,但是風格迥異,不像是同一個人做出。

有了這些名宿的說辭,人們不由深信了那樂文謙剽竊詩詞的說法,一時間樂文謙無才欺世盜名之說哄傳京城。

太白居三樓上,自從得知蓮郡主對樂文謙頗為賞識後,幾人深恐忘憂閣中郡主的眼線將他們算計樂文謙的事情傳出去,便換成了太白居。張鈺庭等一眾公子哥聚集在一起,隻見這些公子哥們推杯換盞,好一副快意模樣。

其中一人一臉賠笑:“張少,您這一計當真是高,現今那樂文謙聲名狼藉,當真大快人心。”

張鈺庭臉上滿是得意之色,卻做出一副自謙模樣:“孟聖人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這一計其實算不上高明,不過是推波助瀾,隻能怨那樂文謙本身經不起推敲。”

“還是張少招數精妙,否則怎能把握到這絕佳時機?”那人再拍馬屁。

張鈺庭頗為受用,得意之下痛飲一杯。“不過此事也多虧了京城裏一些老家夥,那姓樂的詩詞風格迥異,隻怕他真是抄襲卻也未可知。”

此話一出,桌上幾人又是一翻讚歎。其中一人卻是微微皺眉,或許樂文謙詩詞風格不對,那是那畫作卻是非同小可,這點可是許多人都親眼看見的,難道這點也可以造假?據說在花魁大賽上為一位叫姚媛的歌姬當場作畫題詩,那詩句可是樂文謙當場所做,據說當時公主,郡主對那幅畫都十分喜歡,郡主更是想要出千金購買,那歌姬姚媛居然不賣,敢於駁悖郡主,可見那姚媛對那幅畫喜歡非常,那副畫定然非凡品,難道這也作假的了?隻是想到自己現今身份,自從伯父溫體仁下台後,自己沒了倚靠,風光不再,想要說什麼卻也沒了資格。想到這裏,溫玉微微歎氣。

張鈺庭等人又是推杯換盞,大聲喧囂著極盡得意歡快。

流言傳入到吳府之中,一時間吳府之人也是上下非議。不過吳老夫人,吳夫人等人卻是不信,和樂文謙相處時間不久,但是已經見識過樂文謙口才,深知樂文謙胸中才學,坊間所傳不過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嫉妒言語。所謂不遭人嫉是庸才!當兩人看見樂文謙一副根本不放在心上,淡漠處之的態度,更是暗暗點頭。流言止於智者,更有道是沉默是金,若是樂文謙因為這些說法而焦躁不安反倒令人生疑。

吳芸兒相對年輕一些,這些天陪著樂文謙遊逛聽到風聲不由惱怒不已。在她心中文謙哥哥是最棒的,詩詞文采,妙筆丹青,不在於百年前詩畫雙絕的唐解元之下,心頭容不得有人對文謙哥哥有半點羞辱,隻是一時間卻也不知道該怎樣做,還是樂文謙見吳芸兒模樣,出言安慰,方才令吳芸兒心頭不忿消散。

樂文謙本意是不願意那些來拜會自己,那樣自己太過高調,卻是不曾想到居然有人趁機發難。這倒是有些出乎樂文謙意料。

不過樂文謙並不擔心,心裏想的明白,上次進京來的匆忙,而且那時候也沒這般大的名聲,這次卻因吳征明一事得罪張鈺庭等人,他們忌憚於公主身份不敢明麵發難,暗中做些手腳卻是輕而易舉,況且對那些“X二代”而言,一些上不得台麵的陰謀手段才是他們更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