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的儉樸是他追求的生活方式,他覺得儉樸是美德,吃穿行樂中的鋪張浪費都是不可取的,節儉應該是社會風氣。
李大釗節儉不是為了聚集財富,上大學時他就表示過,對追求個人財富沒有興趣,所以他的收入從不鋪張浪費,大多數都用在事業和幫助他人方麵。
其實,李大釗自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之後,收入還是不少的。開始月薪120塊大洋,被聘為教授以後,月薪提至240塊大洋。這相當於當時有技術勞動者收入的10倍,一般勞動者的20倍。
但是,李大釗收入的2/3用在了革命事業上,剩下的還要救助困難同學和窮苦百姓。所以他的夫人常常沒有錢買糧食。
李大釗幫助的人非常多,例如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曹靖華、青年學生秦德君、黨的一大代表劉仁靜,還有陳獨秀的兒子等。李大釗高尚的品德得到全社會的公認。洪戰輝頑強克服一切困難
洪戰輝,河南省西華縣人。洪戰輝說:“我要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不到兩年時間裏,關於他的書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國男孩洪戰輝》發行250多萬冊。
1994年,洪戰輝的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傷骨折,女兒意外死亡,家裏欠下巨債。隨後,父親又撿來了一個女嬰。
麵對沉重的家庭負擔,母親離家出走。年僅13歲的洪戰輝,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親,照顧年幼弟弟,撫養撿來妹妹的家庭重擔。
這副重擔,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不易,何況一個10多歲的孩子!但洪戰輝沒有退縮,一挑就是12年。
上初中時,學校離家有兩三公裏。每天上學的時候,怕患病的父親傷害小妹妹,他就把小妹妹交給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學回到家裏,再忙著準備全家人的飯。但最大的難題是小妹妹的吃。無奈,洪戰輝隻得抱著小妹妹向附近的產婦們討奶吃。天天討奶也不是辦法,洪戰輝開始學著靠賣雞蛋、賣冰棍掙錢買奶粉喂養妹妹。
1997年7月,洪戰輝初中畢業,成為東夏鎮中學考上河南省重點高中西華第一高中的3個學生之一。
“接到錄取通知書時,我正收拾行李準備出去打工。”洪戰輝說,“我要去掙錢讀書,我要養家。”
當時清醒的父親用家裏的一袋小麥口糧換了50元錢,顫抖著遞給洪戰輝說:“娃兒呀!爸對不起你!考上了學卻沒錢上……”
16歲的洪戰輝懷揣50元錢,隻身一人冒著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為又瘦又小,三天三夜連刷盤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隻得返回西華縣城。此時,洪戰輝已身無分文。
洪戰輝的執著精神引起了一個中年人的同情。在軟磨硬泡了兩三天後,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裝雨棚的工地上,給了洪戰輝一份傳遞釘槍的工作。
洪戰輝拚命地幹,一個暑假,他掙了700多元。
這年9月1日,洪戰輝終於按時到西華第一高中報到了。而且,通過競選,他當上了這個班的班長。
在學校逐漸安定下來後,洪戰輝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從家裏把小妹妹接到了身邊。他又開始像上初中時一樣,每天奔波在學校與住處之間。
一早,他要讓小妹妹吃早點,再叮囑她不要外出,然後才去上學。中午和晚上,他從學校打了飯,帶回住處和小妹妹一起吃。
來到縣城讀書後,一切開支都大了起來,而且高中的學習壓力也是初中所無法比的。但是洪戰輝知道,如果失去了經濟來源,父親的病情好轉、弟弟和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談,打工掙錢成了洪戰輝繁重學業之外最大的任務。
從此,洪戰輝在校園裏,利用課餘時間賣起了圓珠筆芯、書籍資料、英語磁帶等,用微薄的收入維持著全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