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艱苦奮鬥
艱苦奮鬥構築社會主義事業
艱苦奮鬥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奮發努力,昂揚鬥誌。
堅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意味著保持一種生活準則,一種工作作風,一種利益觀念,一種精神狀態,乃至追求一種高尚的奮鬥目標和人類共同的價值方向。
理解艱苦,才懂得要奮鬥。耐得艱苦,才能夠奮力拚搏。隻有時刻信守艱苦奮鬥,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艱苦奮鬥是一種信念,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誌存高遠的抱負。
艱苦奮鬥,是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中央曆來都十分重視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並將其作為一貫的治黨、治國、治軍的重要原則貫穿始終。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針對黨執政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向全黨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根據當時我國的具體國情,特別是剛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的社會條件,進一步闡述了艱苦奮鬥的思想。
曆史證明,毛澤東所號召並倡導的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對於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克服困難、不懈奮鬥,產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背景條件下,鄧小平再次強調了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精神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有關內容。
鄧小平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不能不提倡和實行艱苦創業。”
江澤民再次重申了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出“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必須繼續發揚光大”,並且提出了“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要求。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胡錦濤提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
艱苦奮鬥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過去我們條件艱苦,自然要艱苦奮鬥。
今天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了,依然要艱苦奮鬥。將來我們國家富強了,艱苦奮鬥的傳統也不能丟。
必須始終保持一種艱苦樸素、克勤克儉的精神;一種堅韌不拔、頑強拚搏的精神;一種奮發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那些奢侈浮華、鋪張浪費的做法,貪圖享受、腐化墮落的行為,都是與艱苦奮鬥精神格格不入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的千百萬人的共同努力。
艱苦奮鬥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有一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趕上或超過了發達國家,我們也沒有忘本的理由。
曆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青少年朋友必須樹立起艱苦奮鬥的信念,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李大釗倡導節儉的精神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生活中曆來十分簡樸,家人生活也很清貧。一般冬天穿布棉袍,夏天穿布長衫,上班的時候從來都是步行,不坐車。
家裏吃飯也很簡單,烙餅卷大蔥就可以了,即使來了客人也隻加一個雞蛋。
到過李大釗家的人都會覺得,他家中設施十分簡陋,沒有像樣的家具。
在李大釗英勇就義以後,有些人到他家裏,發現除了書籍外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家裏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隻值一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