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香爐峰上觀雲(1)(2 / 3)

離開這家酒店後,導遊小姐給我們講了一件事。

不久前,一電影攝製組來影視城拍電影,有位留大胡子的美工每天晚飯後都是獨自外出,而且很晚才回來。影視城的工作人員均視大胡子為怪人。一日晚,導遊小姐路過大胡子美工的宿舍門口,隱隱約約聽到有抽泣聲,隔窗望,見大胡子正對著桌子上的一堆卵石掉眼淚。導遊小姐不知何故,心中很是恐慌,正要匆匆離去,忽然聽到大胡子喚她的名字,於是隻好硬著頭皮走進了屋。大胡子一邊用毛巾擦臉,一邊要導遊小姐認真閱讀這批石頭,望著這堆石,導遊小姐的心被震撼了,這哪裏是石呀,簡直就是一個古戰場人物的群像圖。每一枚石都是一個古代人物的圖像,有的像將軍,有的像士兵,有的像老頭,有的像婦人,有的像小孩;有的在呐喊,有的在呻吟,有的在狂笑,有的在痛哭;臉部表情豐富自然,喜怒哀樂,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此時,導遊小姐方才明白了大胡子每天晚飯為什麼獨自行動的秘密及其剛才掉眼淚的原因。

大胡子和石頭的故事很快在影視城中傳開,不少人來大胡子宿舍看石頭,大胡子便把揀到的石頭稍作加工送給來訪者,而得石者都在各自的石上找出了自己的影子。

導遊小姐繪聲繪色的講述,使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並且對沙州石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出影視城後徑直走向戈壁灘。遺憾的是,時間很有限,而影視城周圍已無卵石可覓,我們一個個隻好踏著血紅的夕陽餘輝悻悻而歸。

在敦煌未覓得沙州石,卻帶回了覓沙州石的故事,思想起來常覺新穎,於是也就不再後悔去了次敦煌。

月牙泉

若不是站在月牙泉邊,我斷然不會相信這沙山環抱中能有這樣一汪澄澈的水。望著這淸澈似醇酒、平靜如鏡麵的天然奇觀,我恍若走進了仙境。

敦煌城外有一鳴沙山,綿延二十多公裏,海—千六百多米,峰巒起伏,沙脊如刀,“冬夏殷殷有聲如雷”,天氣晴朗時,“沙鳴聞於城內”,這些在我剛踏上敦煌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記入了腦海內,可是空中無飛鳥,地上無寸草的戈壁灘上會有水,而且還是一汪千年不枯的清泉就難以想象了。想象不出便有了極強的誘惑力。離開敦煌的前一天下午,我們幾個剛從莫高窟回到住所的同行又拖著沉重的雙腿踏上了去鳴沙山的路。

敦煌城距鳴沙山約有五公裏路,不大一會兒,汽車就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經過約半個時辰的徒步跋涉,月牙泉便出現在我們麵前。導遊告訴我們:月牙泉南北長100米,東西長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可達5米。《敦煌縣誌》上有詩雲:

“一彎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境此明。風卷飛沙終不到,淵含止水正相生。”月牙泉四周擁積流沙,可是千百年來從不湮沒湖水。湖水甘甜淸澈,也從未幹涸竭枯。來者聽罷無不為之驚歎,紛紛探尋月牙泉產生及存在的原因。一位牽駱駝的老人笑著答了話:“你們不知道哇,這可有個很美麗的傳說哩!”老人一臉的自豪,漢武帝時,大將軍李廣利征伐大宛國,取得天馬後而歸。凱旋大軍行到鳴沙山時,天氣燥熱,兵馬幹渴,李廣利“引刀刺山,有泉湧出”,於是就形成了這帶給世世代代我們甘甜和吉祥的月牙泉。老人說完又笑了:“我說的是傳下來的古經,人家公家人有說法呢,現在講個科學,科學比傳說有道理。”

導遊是位年輕貌美的當地姑娘,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她接上了牽胳駝老人的話:“這一自然景觀很神奇,當地老百姓無法解釋,就編織了許多富有魅力的傳說,來寄托自己美好的希望和祝願。事實上,月牙泉幾千年淸澈不腐,永不幹涸的原因是由月牙泉周圍特殊的地理結構決定的。月牙泉四周沙山環抱,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山坳隨泉形成了月牙形,風從山口吹入,挾帶細沙,急旋上升,飛過山頭又從山口吹出,月牙泉周圍山上滑落的沙子,不斷被風送到環繞的山脊上。月牙泉在遇到強風,由於風向特定,不為風沙所湮,就形成了月牙泉‘泉映月而無光’的景觀。”

聽完導遊小姐這番話,我忽然感到索然無味,一時竟沒了遊覽的興致。那一刻我很想讓導遊小姐以後不要再給遊人講這科學化了的知識,最好什麼都不講,讓遊人自己去看、去想、去體味,然後再帶著幾多神秘、幾多祝願離去。可是,我總想不出該怎麼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