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造北京,蘇州大批工匠北上,住在北京內城東南角,即現在快要被新時期偉大開發商拆光的蘇州胡同及其附近區域。另一說法是明清五百多年,不斷有“下有蘇杭”的蘇州的美麗少女被送到京城,就住在這條胡同,故名蘇州胡同。都很可信。還有,蘇州胡同附近的麻線胡同東口路北第一家住宅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雌一雄,每年果實累累,大概有幾百年樹齡。前三四年還在。希望北京園林局設法保住這兩棵“中國樹”。)一一我讀完中級班的時候參加了考試,通過了,還收到了“畢業證書”;但是在結業會上發獎時候,沒有發給我,記得當時得獎者之一是我的一個初中同學的母親,她必定修養很好,因為他父親是天津大學的教授。其實,委員會應該鼓勵我這樣努力學習的少年的。嗬嗬,是心理的不平衡啊。
當時常常去王府井的外文書店,那裏出售物美價廉的俄語版蘇聯圖書。我買的書主要是蘇聯中學8—9年級的兩本《俄國文學史》(19世紀以前、19世紀各一卷;10年級學習蘇聯文學。當時蘇聯中學是十年製)和相應的作品選讀。高中二年級時候還翻譯了文學史第二卷最後一章“契訶夫”,大約三萬字,那是一次嚴格的鍛煉(這時候,我國第一部《俄華大辭典》出版,上下兩冊,我姐姐楊德琴用等於她半個月工資的貸款為我購買,後來數月逐月扣除工資償還。姐姐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給予我的幫助,我是沒齒不忘的。大辭典很有用,但是錯誤很多,後來出版社寄來了一本“勘誤表”,足有大約150頁。如今二者都不知去向,有點對不起姐姐。——另一目的是想投稿得一點稿費,因為家境實在困難。投稿失敗,現在看來是可以預料的,是理所當然的。——在我們這個社會裏,從比例上看,稿費在一直遞減:到2007年,翻譯稿酬大約是千字40~60元,而且不大區分外文種類、譯者水平和翻譯內容。
老經驗是:翻譯學術著作和純文學作品,有經驗的譯者大概一天可以完成1000多漢字,包括選材、閱讀、翻譯、校對、查找資料、注釋等等。稿酬是在翻譯文稿出版以後發給,還要上稅。有時拖欠,譯者也大多難以開口索要,隻好等待。就個人而言,不能夠指望在這樣的翻譯活動中討生計,在很多情況下,倒是要靠別的收入“資助”譯事,靠興趣和對文化事業的忠誠吧。一般碩士、博士學問雖大,卻都有待積累翻譯經驗,遑論得到約稿之難。現在教英語,開課或者家教,每小時大概是30—70元,下課馬上收費,立竿見影。所以,市麵上好的譯文、譯著很少,此中原因很容易理解)。《俄國文學史》的特點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史的事件,也十分簡要地介紹俄國通史、造型藝術史和音樂史;有著名油畫的鋼筆素描臨摹,表現力很強,輔助引起讀者對俄國繪畫和音樂的興趣。在軼事方麵,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托爾斯泰青年時期為自己製定的龐大的自學學習計劃,共11條,包括學習5種外國語(到老年時候,托爾斯泰懂14種外語,包括古希臘語、古希伯來語和拉丁語)。這兩本文學史後來成為中國大學俄國文學史課本,升了很大的一級;然而,很多學校外語係不開或者開不出俄國文學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