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麻雀與鼬鼠的敘利亞童話
麻雀和鼬鼠賽跑:誰先從小河旁邊跑到一棵樹下,誰就能從裁判那裏得到三個榛子。麻雀跳著跑,鼬鼠也跳著跑。麻雀先跑到目的地。鼬鼠大叫:“這個成績,我不承認。你騙我了。”
“我怎麼能夠騙你,”麻雀反駁,“大家看著我跑的!”(有蝙蝠和兔子在場)
“反正你騙我了,”鼬鼠堅持原來的話,“因為你身體小,誰也不會相信,你這麼小一點,還能跑得這麼快!”
“找裁判去,”麻雀說。
他們去了。裁判是一個老駱駝。聽完雙方申訴之後,他說:“沒有欺騙,因為欺騙在於不說真話,可是麻雀沒有說不真實的話。所以麻雀有道理,應該得到三個榛子。”
鼬鼠不滿意,堅持必須請另外一個裁判評理。麻雀信心十足,表示同意,但是大聲嘲笑鼬鼠愚蠢。
第二個裁判是貓頭鷹。聽了雙方證詞之後,他說:“駱駝的前提是正確的,但是得出的結論錯誤。確實,一般進行欺騙的時候都說假話,但是不僅僅用語言說話,還用其他符號。麻雀矮小,鼬鼠高大。因此,麻雀應該明白,自己不可能跳得像鼬鼠那麼快:鼬鼠被麻雀外貌欺騙,麻雀的外貌欺騙了鼬鼠。是麻雀欺騙了鼬鼠,是麻雀的外貌欺騙了鼬鼠,實際上是鼬鼠贏了比賽,麻雀應該把三個榛子交給鼬鼠。三個榛子。”
現在輪到麻雀表示不滿。他開始大叫:“榛子,我堅決不給,因為是我先跑完的。”
“但是你欺騙了鼬鼠。”貓頭鷹說。
“我什麼也沒說。”麻雀大叫。
“你用外貌欺騙了他。”貓頭鷹說。
“我生來就是這個模樣,”麻雀回答,“我不能為自己的外貌負責。”
“你負責不負責,沒有什麼意義,”貓頭鷹吼叫,麻雀如此大膽,令他十分氣憤,“一句話,你就這個麵目,你這個麵貌欺騙了鼬鼠!”
“我的麵貌也許欺騙了鼬鼠,但是我沒有欺騙鼬鼠,”麻雀氣得滿臉通紅,大吼,“因為我——我不是我的麵貌!”
“那誰是你的麵貌?”貓頭鷹惡狠狠地問,現在他已經平和下來,因為看到了麻雀無言以對。
“誰也不是。”麻雀說。他已經沒有把握。
“如果誰也不是,那就等於說,誰也沒有欺騙鼬鼠,也就是說,鼬鼠沒有受騙。可是你已經同意他受騙了!”
麻雀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必須把三個榛子交給鼬鼠,還因為犯有欺騙罪而被判入獄監禁二十五年。
宣判的時候,貓頭鷹說:“即使你虛弱,也不能露相,因為附近可能沒有裁判。”
二哥普特教派有關邏輯學家蛇的童話使徒聖托馬斯在沙漠中旅行,心裏感到奇怪:“蛇怎麼能在沙漠裏生活呢?”
“隻要活著,就能。”蛇說,“眾所周知,凡是存在的,就都能存在。”
“蛇沒有水也能生活嗎?”聖徒問。
“隻要活著,就能。”蛇回答,還惡狠狠地補充說,“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十分明確地包括了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也可以說,親愛的朋友,你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多餘的,或者說,是累贅的,依此類推。”
“你說‘依此類推’,是什麼意思?”聖徒問。
“我想說,你不太聰明。”蛇解釋說。
“那麼,你為什麼用成語‘依此類推’,但是沒有說‘你不太聰明’?”
“因為我不願意因為說‘你不太聰明’而傷害你;我不願意,因為我講究禮儀周全。”
“但是最後還是出口傷人。”聖徒堅持說。
“因為你自找。”蛇回答。
“也就是說,你不講究禮儀了。”
“我當然講究,因為我說了,你不太聰明,因為這是你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