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魔鬼與我們(前言)(2)(2 / 3)

關於敘蘭(按法語發音音譯)為天使修女院院長(也稱嬤嬤)約安娜驅魔的故事,有波蘭著名導演耶日·卡瓦萊羅維奇根據波蘭著名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中篇小說《天使修女院院長約安娜》於1961年製作的同名電影,中文翻譯標題是《天使嬤嬤約安娜》。

《形而上學家、格丹斯克市民亞當·叔本華的辯證法告誡》:叔本華(1788—1860),生於十八世紀東普魯士的海港城市但澤(現在波蘭北部的大城市格但斯克),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一個孤獨的人物,在柏林講學不敵黑格爾(黑格爾把辯證法用於文化衝突的概念,從而激勵了曆史分析;而在政治領域裏,此舉使他成為致力於德國統一的人們心中的英雄);他認為自己是康德(形而上學史上最偉大人物之一)的繼承人,但是把康德的“物自體”等同於在個人身上表現為生存意誌的某種盲目的力量。叔本華把世界看作是形成失望與痛苦的個人意誌的某種經常性的衝突。快樂就是痛苦的消失,隻能通過放棄欲望而獲得,這個觀念反映了叔本華對印度教經典的研讀。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意誌和表象的世界》(1818)。他的意誌為首論影響了尼采和弗洛伊德。,在這篇哲理詩或者說“哲學詩”中,作者正是以形象和敘述來說明“自由意誌”的:意誌以隊列的形象走動、存在,而走動既然可以分成小段,也就包含了熄滅,得勝預示了死亡。這裏討論的是形而上學和涉及對立統一、向反麵轉化的辯證法。這裏的描寫和討論也是“與魔鬼的談話”嗎?魔鬼幾乎是在上帝創世的時刻同時產生的。上帝就是信、望、愛,從抽象的思辨來看,在基督徒的信念和實踐中,都應該是這樣的;而魔鬼則是邪惡、作惡、加害,從抽象的思辨來看,和在基督教史的可能有爭議的實例上看,也是這樣的。但是,上帝的善和魔鬼的惡,二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辯證的,對立統一的,缺少一方就不能想象另一方的存在。這篇作品的標題似乎已經說明了它的內容。

《華沙,1963年12月20日魔鬼形而上學記者招待會速記記錄》是魔鬼自己作出的第一人稱的敘述,從思辨方麵談論魔鬼的存在、世人——有神論和無神論者——對魔鬼的態度。這一篇和上一篇雖然體裁不一樣,但是內容上感覺是互相補充的。後半篇提出八個問題,並且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可以說,這是名副其實的“魔鬼的談話”或者直接表白。

4

從體裁來看,《伯爾納》(簡稱,以下同)、《俄爾甫斯》、《海蘿伊絲》、《魔鬼》、《路德》是第一人稱的敘事、獨自,而《叔本華》、《彼得》、《惡魔與性》則是第三人稱敘事。除了《叔本華》是詩體,其他七篇都是散文。這裏以第一人稱寫出的五篇故事,都是直接引語,故事性都不太強,以深入邏輯說理居多,但是在細讀之下,都是引人入勝的,無論讀者是否熟悉聖經和基督教。其中第四篇是魔鬼自己的直接的言談,而第五篇卻是路德的言談,讀起來覺得是十分精妙的思辨、推理和分析。其他以第三人稱寫作的三篇之中,《叔本華》是詩體。詩體的特點是形象或者哲理,二者是鮮明的,詩行帶給人的感受包括暫停、懸念、休止、接續、轉折等等,引發形象、思考和回味。

《彼得》的敘事者是第三人稱,但是“這樣的聲音”的話語是作品的主要成分,可以說是用第二人稱寫出來的,因為故事中人物彼得在這裏沒有說一句話;實際上,這是彼得本人內心的激蕩活動;敘事雖然簡短,但是具有很強烈的震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