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魔鬼與我們(前言)(1)(3 / 3)

3

柯拉柯夫斯基《與魔鬼的談話》中的八篇故事的題材和背景,很多讀者可能不太熟悉,特在這裏一一作出簡單介紹。這樣做也許比在每一篇故事前麵添加“題解”,或者在正文中設注解符號、外加腳注,或者在篇末、乃至全書末尾專門加注解好一些,因為這裏的介紹和上文的內容、和本文最後的討論是有聯係的。

《伯爾納神父的重要布道》:明穀的伯爾納(1090—1153)是中世紀偉大的聖徒,因為創造西多會和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而聞名。他努力消除各種勢力對教會的迫害。

後來,天主教依然受到迫害,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1789年)之後,有些知識分子把十字軍和大惡等同起來。但是這些學者很可能是不對的,因為當時即使是有教養的人也相信,有了刀劍就可以有所作為。可以認為,明穀的伯爾納做過一次講道,要求人民參加十字軍,去屠殺占領了基督教聖地的穆斯林。因此,他和魔鬼鬥爭(或者號召他人參加這場鬥爭),其辦法就是以其惡之道還治其惡之身,以魔鬼之道還治魔鬼之身,或者可以說以毒攻毒。不僅如此,為達目的,甚至矯枉過正也是必不可少、理所當然的,在集體行為中和在個人行為模式中,都是一樣的。世上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生於色雷斯的王子、歌手和醜角——俄爾甫斯的辯白》:俄爾甫斯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音樂天賦超凡絕倫。

他是繆斯和色雷斯王俄阿戈斯(一說是阿波羅)的兒子。

阿波羅把自己的第一把七弦琴送給了他。他的歌聲和琴聲都極為優美動聽,鳥獸木石都被感動而翩翩起舞。他參加了阿爾戈船的英雄的遠征。出征歸來之後,娶歐律狄刻為妻,不久以後,妻子被蛇咬死,俄爾甫斯悲痛之極,冒險前往陰間,試圖挽救妻子,使她起死回生。他的音樂和悲傷雖然感動了冥王哈德斯,卻因為不能自持而致使挽救失敗。不能堅持按條件辦事,在千鈞一發之際受到誘惑而違約,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教士、神學家彼得·阿貝拉爾的情人——海蘿伊絲的祈禱》:阿貝拉爾(1079一1144),是法國邏輯學家、道德哲學家、神學家;而海蘿伊絲(1098—1164)是法蘭克女修道院院長。約在1118年,海蘿伊絲的叔父,巴黎聖母院的教士富爾貝爾,委托阿貝拉爾教育她。後來兩人熱戀,秘密結婚,生了一個兒子,並寫了很多充滿歡愉和真摯的情書。海蘿伊絲的親屬極為憤怒,派人毆打並且閹割了阿貝拉爾。海蘿伊絲進了阿爾讓特伊修女院。該修女院解散後,阿貝拉爾把自己興建的巴拉克雷隱修院的財產贈送給了海蘿伊絲和她所領導的眾修女。海蘿伊絲任該修女院院長。《親吻神學: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阿貝拉爾等著,施皮茨萊編,李承言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二章收入了他倆的五封情書。天主教神職人員、修士和修女,至今都不能結婚,更何況在大約九百年前。所以,萌生愛情、秘密結婚,都是大罪,被認為不可饒恕。然而,上帝又是愛世人並且要求世人互相摯愛的。這種矛盾是海蘿伊絲無法理解、不能接受的,所以她發出了歎息、怨氣、質問、甚至憤怒。難道愛情也能成為罪惡,和魔鬼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