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魔鬼與我們(前言)(1)(2 / 3)

在《聖經·舊約·約伯記》中,撒旦表現為上帝眾侍者之一,在上帝的同意下,對人進行種種考驗,無端加害於人,看人是否因為無辜受罪而抱怨上帝,放棄信仰。在《聖經.新約》福音書中也指一切邪惡的原型和最高的表述方式。他曾試探耶穌,與耶穌為敵。基督教認為,撒旦將隨人類的進程而長期存在,直到末日審判。撒旦的形象原來為蛇,後來成為美女,來引誘人類。到10世紀,才變得麵目可憎;10到16世紀,由於瘟疫流行,變得越發猙獰。

同時,在11世紀,例如伯爾納,認為不宜將其特別醜化,在文藝複興時代,撒旦才重新獲得人的特征。

撒旦,或者魔鬼,隻有一個,在外語裏寫成單數;而邪惡的靈體,漢語應該翻譯成為鬼魔(Demons),有很多,常常寫作複數。人間的各種禍害和病痛,也經常被認為是鬼魔附體造成的。“魔鬼”與“鬼魔”,在英語和漢語裏,意義的區別就在於此。

一般說的魔鬼附體實際上包括魔鬼的和鬼魔的附體。

有史以來,人類就對這種附體感到恐懼。 《聖經·新約》多處談到耶穌和使徒們為因魔鬼附體而生病的人驅魔,亦即祓魔。魔鬼附體的征兆,中世紀已經有歸納:1.能夠說或者聽懂原來不懂的語言;2.能夠發現密藏之物,知道他人所思和預卜未來;3.能夠作出超出自己體力的事,等等。被魔鬼附體的人常常麵目可憎,行為令人厭惡。天主教神學家認為,隻有上帝在考驗一個人的時候,才出現魔鬼附體的事。附體考驗分為被迫和自願兩種。

還有一個概念,“著魔”。與“魔鬼附體”不同,著魔的時候,魔鬼不是附著於受害者身體,而是在人體之外用誘惑來折磨人,使人產生一種無法控製的欲望,要去做某件事,尤其在夢中。這樣的折磨可能延續很長時間。另外一個概念是人魔立約,使人變得神通廣大,這一現象引起迫害女巫的浪潮,使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變本加厲。例如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法國愛國女英雄貞德(1412—1431)被出賣給英軍,英軍將其交給教會法庭審判,教會認定她施行巫術、傳播異端,對她處以火刑。

著魔和魔鬼附體事件在歐洲曆史上,特別是在中世紀,有過不少記錄。近代和現代,隨著科學的進步、試驗科學的興起,記錄則越來越少。因此,可以認為,這類現象是和對這類現象的記錄、理解和解釋具有密切關係的。在無神論者看來,魔鬼附體和著魔這兩種感覺、現象或者概念,實際上都是外界種種因素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常反應、失衡和紊亂,是程度極為不等的精神病症的表象,大部分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釋、調整和治療。信教的人當然有他們的解釋。

與此有關的是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歐洲中世紀晚期即16世紀關於浮士德的傳說。以這個故事為題材寫作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馬洛的戲劇《浮士德的悲劇》(約1588-1593);歌德在1790年和1808年發表了自己的《浮士德》第一部,直到1832年才發表第二部;英國拜倫受到歌德的影響,在《曼弗雷德》中描寫了這個題材;在二十世紀,托馬斯·曼創作了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1947)。在音樂方麵,許多大作曲家也受到了這個題材的啟發進行創作:華格納的《浮士德序曲》(1839)、柏遼茲的大合唱《浮士德的懲罰》(1853)、舒曼的《歌德的(浮士德)片段》 (1853)、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樂》(1857)、古諾的歌劇《浮士德》(1859)等。還有許多作家和藝術家在作品裏描寫和刻畫了魔鬼和鬼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