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魔鬼的談話》所收入的八篇故事,敘述的題材都是我們——或者說歐洲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與魔鬼的關係;因為歐洲人和我們首先都是人,共同點遠遠超過區別,所以我們可以在這裏使用“我們”這個詞語。這些故事並不是為基督徒寫的,細讀之下,倒可以更多地看出,這是一位現代著名哲學家對現實生活和這個帶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現象的形象思維和探索,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具有深刻的意義。可以說,這正是這些故事的本質特點。
作者萊謝克·柯拉柯夫斯基是二十世紀波蘭最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宗教學史家,享有國際聲譽,曾任教於波蘭羅茲大學和華沙大學,後來任教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1970年起在英國牛津大學任高級研究員。
柯拉柯夫斯基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最重要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第一屆約翰·克魯格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03);這個大獎(獎金100萬美元)相當於文科諾貝爾獎,旨在獎勵哲學、史學、政治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語言學和文藝評論等諸方麵的成就(2006年該獎得主是華裔學者餘英時)。
柯拉柯夫斯基的主要著作有:《神話的存在》(1972)、《馬克思主義主流》(1976)、《我對一切事務的正確觀點》(1978)、《宗教,如果沒有上帝……》(1982;楊德友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形而上學的恐怖》(1988;唐少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上帝不欠我們任何東西》(1998)等。
在文學方麵,柯拉柯夫斯基有三本短篇故事集最為著名,在世界上廣泛流傳:《十三個童話故事》(1963;原來完整的書名是《給成人和兒童的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漢語譯文第一次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雙月刊,楊德友譯,2003年第1期)、《天堂的鑰匙》(1964;原來完整的書名是《天堂的鑰匙,或曰:為進行教導和訓誡而收集的聖經曆史故事》,這兩本故事集已以合集形式於2007年1月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楊德友譯,畫家王芊褘做插圖,書名為《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和《與魔鬼的談話》(1965)。應該提示一句的是,第一本故事集1998年原文版本中還收有其他6篇故事,中文版沒有收入。
作為一個哲學家和宗教史學家,柯拉柯夫斯基的文學敘事風格富哲理性、啟發性,寓意深刻,可以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他的第二和第三部故事集,取材於聖經和宗教史,隻有一篇取材於希臘神話;但是,新編的故事包含了新的維度,新的意境,意味深長。
《與魔鬼的談話》涉及下列一些方麵。
2
首先,作者柯拉柯夫斯基自稱是不可知論者,其實這是“無神論者”的溫和的同義詞。他很可能沒有皈依基督教,至少在寫作這部故事集的時候沒有,當時他是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可以認為,在1960年代的波蘭時局下,在這個篤信天主教的國家,作者是憑借了很大的勇氣來寫作的,這尤其體現在他在故事裏所持的批判態度之中。
基督教教義所指的魔鬼(Devil),本來是上帝創造的天使之一,然而,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為反叛上帝而墮落,變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專門抵擋上帝,引誘人作惡、犯罪。他的下場是在世界末日被投入火焰之湖、受到永恒的懲罰。他的名字是撒旦(Sa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