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溺水情況下的急救
搶救時,救護者為防止溺水者抱住自己,一般應該從背後接近溺水者,兩手推住溺水者的髖部,迅速將其拖上岸。
溺水者如果停止了呼吸,應該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泥沙、雜草、泡沫,保持呼吸道的暢通;而後用毛巾或是手絹包著溺水者的舌頭,將其拉出,用夾子夾住舌頭,以防縮回。
(1)人工呼吸。救護者應該用薄手巾蓋住溺水者的口部,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以防吹氣時漏氣,另一隻手拖起溺水者下頦,用嘴對著溺水者的嘴將氣吹入,吹完一口氣後,嘴和捏鼻子的手同時離開,接著用手壓一下溺水者的胸部,以助呼吸。如此有規律地反複進行,直到溺水者的呼吸出現為止。人工呼吸通常每分鍾向溺水者口內吹氣20次左右。
在實施人工呼吸之前,應該把溺水者口中的活動假牙摘掉,以防掉入呼吸道。如果發現溺水者的心髒已停止跳動,除做人工呼吸外,還要同時進行心髒的起搏按摩,以恢複心跳。
(2)心髒起搏按摩。讓溺水者仰臥在較為堅硬的地麵上,救護者的右手放在溺水者的心髒的正上方,左手掌重疊在右手上,而後穩健有力地向下垂直加壓,使得胸下壓縮心髒,然後抬起手腕,使得胸部擴張,心髒舒張,要有節奏地進行,每分鍾60次至70次。手掌用力下壓時不要過於猛快,手掌壓在心髒上方的麵積不要過大,以防骨折。
通常情況下心髒的起搏按摩應該與口對口的人工呼吸結合起來,二者要配合一致。一般是吹一口氣,做5次左右的心髒起搏按摩。
當溺水者蘇醒後,應該密切注意其肺部情況,注意生命體征的測定,如:體溫的變化、心髒的跳動規律、血壓的變化、大小便的情況。特別是7天之內要注意引發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必要時還需要把溺水者送入醫院,觀察一段時間。
旅遊中遭遇地震時的措施
震前準備
在旅遊中不幸遇到地震時,不要慌張,學生們要在導遊、老師的指揮下做好對策預案,避免受到傷害。地震來臨前要加固建築物,並向學生進行宣傳,使其在思想和知識上有所準備。在地震發生階段,人們主要根據平時的防震知識和實際情況,尋找安全地方緊急避震。同時要注意觀察附近的情況,是否有人遇難和負傷待救。負傷待救者也應做好自救或盡快尋求救援。
在震後自救階段,短時間內救援力量難以到達災區,這時是最困難的時期。在此階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們應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項,並且預防強餘震。
大震後3個小時,救援力量一般可到達災區,有組織的救災活動即可全麵展開。但此時也應注意強餘震和續發性大震的防禦。防震措施的重點主要是保證震時和震後有條不紊地進行防震救災。要做好以下準備。
學習地震知識,掌握科學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自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預報背景的地區,根據臨震前所發現的宏觀異常,采取簡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舉動。
另外,震前的物質準備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時緊急躲避處,以爭取足夠的等待外援時間。
分配每人震時的應急任務,以防手忙腳亂,耽誤寶貴時間。
確定疏散路線和避震地點,要做到暢通無阻。
加固室內器具。
落實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學會並掌握基本的醫療救護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紮、搬運傷員和護理方法等。
適時進行應急演習,以發現彌補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處和正確識別地震謠傳。
震時應急
1、瞬時抉擇,珍惜12秒自救機會
地震發生時,人們能感覺到並受其害的主要有兩種地震波,即專業人員常說的P波和S波。每種類型以不同的傳播方式和速度運動。P波運動速度最快,傳播速度每秒鍾8千米至9千米,最先到達地麵。在震中區,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顛簸,造成的破壞不大,是給人們地震發生了的信號。
S波的運動速度比P波慢,通常平均每秒鍾4千米至5千米,是繼P波後到達地表的破壞性極大的波。它使人感覺到的是前後左右的搖晃以及建築物等的倒塌,是直接危害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波。
因此,自我救助主要是在P波到達地麵後的數秒鍾之內的事。當P波到達時,應立即反應是地震發生了。若能在橫波到達並造成破壞之前的十幾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給人們提供了最後一次自救機會。一般稱為12秒自救機會。
另外,地聲地光也是大震的預警信號。許多地聲出現在震前10分內,到臨震十餘秒時聲響最大。臨震時先聽到“呼呼”風聲,接著是“轟轟”聲,再就是“咚咚”聲,之後地麵開始震動。地光是地殼內溢出的氣體,強化了低空靜電場所致。
其形狀有帶狀、片狀、球狀、柱狀,顏色以藍、白、紅、黃居多。地麵微動可能是臨震前震源區斷層預滑造成應力波所致。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觀察到這些臨震異常現象,判斷有大震來臨,迅速采取措施避險,而躲過了災難。
2、了解所處環境,果斷采取措施
要迅速遠離易爆和易燃及有毒氣體儲存的地域,避險時要遠離高樓、大煙筒、高門臉、高壓線以及峭壁、陡坡或海邊,不要在狹窄的巷道中停留。
現場的急救
地震同時會出現大批傷員,現場救護往往需在學生幫助下進行。做好現場指揮、現場傷員分類工作十分重要。
1、現場指揮
救護人員要掌握現場特點,包括建築物倒塌程度、可能受傷人數和地點,選擇安全救護場地。組成現場救護指揮站,組織救援人員將傷員脫離受傷現場,在選定的安全場地對傷員進行現場救護。
2、傷員的現場分類
根據傷員受傷各程度、部位、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分類,有利於按傷員傷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救護和向醫院轉送。機械性外傷,指人們被倒塌體及其各種設備的直接砸擊、擠壓下的損傷,一般占地震傷的95%至98%。另外,還有埋壓窒息傷、完全性饑餓、燒傷等。
震後自救與互救
自救與互救在抗震救災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無論有無救援力量到達,災民自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據部分資料統計,自救與互救的脫險率可達40%至80%。
1、自救
一次強烈地震經過幾十秒鍾後結束了,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自救。在廢墟下壓埋較輕的人,憑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尋找可以自救脫險的薄弱部位,盡力自救,完全可以脫險,失去理智的亂喊亂叫是無濟於事的。
若受重傷或暫時不能脫險者,不要亂喊亂動消耗體力,要設法延緩生命,首先把妨礙呼吸的部位即口鼻胸部附近鬆動一下,或扒開一定的小空間,以利呼吸,等待救援。發現有人扒救時,可用喊或敲擊物體的方法為扒救人指明埋壓的位置。
2、互救
互救要有組織、講究方式方法,避免盲目圖快而造成不應有的傷亡。首先通過偵聽、呼叫、詢問及根據建築結構特點,判斷被埋人員的位置,特別是頭部方位,再進行開挖施救。
(1)問。就是詢問震時一起的親友、同誌和當地熟人,指出傷員的位置,了解當地的街道情況、建築物分布情況。
(2)聽。就是貼耳偵聽傷員的呼救聲和呻吟聲,一邊敲打一邊聽,一邊用手電照一邊聽。
(3)看。就是仔細觀察有沒有露在外邊的肢體血跡、衣服或其他跡象,特別注意門道、屋角、房前、床下等處。
(4)探。就是在廢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礙鑽進去尋找傷員。這時要注意有無爬動的痕跡及血跡,以便尋找已經筋疲力盡的遇難者。
(5)喊。就是呼喊遇難者姓名,細聽有無應答之聲。
通過以上五種方法,找到傷員位置,然後再根據情況,采取適當的救援方法,就能很快地將傷員救出,並逐步擴大救援。
救出傷員後應首先將其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灰土,進而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應及時施以人工呼吸;如傷勢嚴重不能自行出來的,不得強拉硬拖,應設法暴露全身,查明傷情,施行包紮固定或急救。
在扒救中,可使用鏟、鐵杆等輕便工具和毛巾、被單、襯衣、木板等方便器材。企業的醫護人員脫險後,能在救護工作中起重要的核心和骨幹作用。要立即在馬路口、廢墟旁建成臨時包紮點、醫療點,指導自救互救,搶救出來的傷員應盡快包紮,並設法尋找藥物、水和適當食物給以急救,然後轉移和治療。
旅遊中遇到海嘯時的措施
海嘯的形成
海嘯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造成的海麵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是地球上最強大的自然力。
海嘯的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不受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500至1000公裏,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可能遠達500公裏至650公裏,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卷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極具危害性的“水牆”。
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麵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裏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破壞性的地震海嘯,隻在出現垂直斷層、裏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