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裏到1000多公裏。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米至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
海嘯來襲之前,海潮為什麼先是突然退到離沙灘很遠的地方,一段時間之後海水才重新上漲?
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海麵下落的現象都是因為海嘯衝擊波的波穀先抵達海岸。波穀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陸,海麵勢必下降。同時,海嘯衝擊波不同於一般的海浪,其波長很大,因此波穀登陸後,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
另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個原因造成的:地震發生時,海底地麵有一個大麵積的抬升和下降。這時,地震區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隨之抬升和下降,然後就形成了海嘯。
海嘯的類型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製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1、“下降型”海嘯
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麵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2、“隆起型”海嘯
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麵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
海嘯的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隻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製它們的發生。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裏。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運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複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準。
1964年國際上首次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係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係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鍾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向參與聯合預警係統的26個國家發布了預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係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海嘯的自救
地震是海嘯最明顯的前兆,如果你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裏遠的地方。
海上船隻聽到海嘯預警後應該避免返回港灣,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如果有足夠時間,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麵。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裏的船隻。
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麵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急救包,裏麵應該有足夠72小時用的藥物、飲用水和其他必需品。這一點適用於海嘯、地震和一切突發災害。
遭遇泥石流滑坡時的措施
7、8月是夏季雨水最豐沛的時期,也是我們出門旅遊的最佳時期,一方麵是旅遊黃金期我們能盡情玩得開心,一方麵我們出門遊玩可能會遇到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這段時間可謂“痛並快樂著”。當旅遊遭遇雨訊,安全出遊就顯得尤為重要。
泥石流與滑坡的定義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溝穀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後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麵為之震動、山穀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砂、石塊衝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衝直撞、漫流堆積,所到之處,牆倒屋塌下,一切物體都會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蓋。
2、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衝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麵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我國泥石流危害嚴重的地區主要有:滇西北、滇東北山區、川西地區、陝南秦嶺、大巴山區、遼東南山地、甘南及白龍江流域以武都地區最為嚴重。在這些地方旅遊一定要更加注意。
判斷泥石流與滑坡的發生
1、泥石流的判斷
泥石流的發生判斷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當發現河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床上遊已形成泥石流。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穀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溝穀深處變得昏暗並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震動感,則說明溝穀上遊已發生泥石流。
2、滑坡的判斷
(1)山坡上出現裂縫。滑坡裂縫是滑坡形成過程中的一種重要伴生現象。隨著滑坡的發展,滑坡裂縫會由少變多、由斷續變為連貫。對於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向常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明顯;水平扭動的裂縫順斜坡傾向發展,多數情況下較平直。
對於岩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向常受岩層麵和節理麵的影響而複雜化。地麵裂縫的出現,說明山坡已經處於不穩定狀態。弧形張開裂縫和水平扭動裂縫圈閉的範圍,就是可能發生滑坡的範圍。
(2)坡腳鬆脫鼓脹。有些情況下,滑坡跡象首先在坡腳處顯現出來。斜坡前緣土體或岩層發生鬆脫、垮塌時,垮塌的土體一般較濕潤,垮塌的邊界不斷向坡上擴展;斜坡前部有時會發生丘狀鼓起,頂部常有張開的扇形或放射狀裂縫分布。
(3)斜坡局部沉陷。當地下存在洞室如礦硐、溶洞,或地麵有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時,有時會由於洞頂失穩或填土壓實導致地麵沉陷,這種情況下,地麵陷落必然與下伏洞室或填土範圍有明顯的對應關係。當斜坡上出現的局部沉陷與上述因素無關時,可能是即將發生滑坡的征兆。
(4)斜坡上建築物變形。斜坡變形程度不大時,在土質地麵和耕地中往往不易發現變形跡象,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構築物卻對變形較敏感。因此,當各種構築物相繼發生變形、特別是變形構築物在空間展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時,應將之視為可能發生滑坡的前兆。
(5)泉水井水異常變化。滑坡發展過程中,由於岩層、土層位置的變化,也會引起地下水水質和水量動態的變化。當發現原有泉水出水量突然變大、變小、甚至斷流,水質突然渾濁。
(6)地下發出異常聲響。滑坡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層剪斷,巨大石塊間的相互擠壓和摩擦,都可能發出一些特殊的響聲。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應該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異常反應。因為動物對聲音的感覺要比人的感覺更靈敏,往往能在人類之前更早感知危險的臨近。
(7)各種前兆的相互印證。前兆出現的多少、明顯程度及其延續時間的長短,對於不同環境下的滑坡有著很大差異,有些前兆可能是非滑坡因素所引起。
因此,在判定滑坡發生可能性時,要注意多種現象相互印證、盡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幹擾,這樣做出的判斷才會更準確。在無法判定是否會發生滑坡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先采取避災措施,再請專業人員來診斷。
泥石流與滑坡的自救
1、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
泥石流與滑坡不同於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衝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滑坡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穀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鬆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
2、不要在樹上躲避
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淘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