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學校旅遊活動安全常識(3 / 3)

夏季外出活動容易患胃腸道疾病、植物性皮炎、蚊蟲叮咬、中暑和外傷,因此要做到飲食衛生,飯前便後洗手,不買零食吃,還要備好常用藥品。服裝要柔軟寬鬆,最好有長、短的休閑服或運動服,腳穿旅遊鞋或運動鞋,著裝整齊、統一,這不僅有一種組織氣氛,也便於活動中認清隊員,以免失散。

旅程中的注意事項

1、汽車上

汽車行進中不要把頭、手伸向窗外;不得在車輛行進中在車廂內走動。

有暈車者,請提前半個小時服用暈車藥。

上、下車時請注意來車方向以免發生危險。

2、火車上

不得自行打開水;倒開水時要把茶杯放穩在桌麵上,手不得扶茶杯,以免火車晃動,開水灑手上。

臨窗桌麵不要放貴重物品,窗戶打開不得越過30厘米。睡覺時,關閉車窗,不要讓風直吹頭部。

記住自己所在的車廂,火車到中間站點停車時,不得下火車到站台上。

上、下鋪時注意安全,不要碰著火車鋪位及行李架。

乘車有序,不要擁擠,車輛行進中,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

不站在兩節車廂中間,以免火車晃動摔倒。

在邊座上坐時,起來時不要用手來扶邊座。

3、遊覽時

不能隨便購買零食、冷飲,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遵守景區的各項規章製度,不破壞景區設施。

遵守紀律,安全第一。按時集合、乘車,一切聽從導遊和老師的統一安排,不得單獨行動。遊覽中不得私自離團,如有特殊情況如買水、如廁、看自己喜歡的物品等,先向老師報告。

海邊遊玩時,在老師指定區域內活動,不得遊泳、戲水,玩耍時請勿超越安全警戒線。乘船時,不要離船欄太近,不追逐嬉鬧。搭乘快艇,客船及參加水上活動,請按規定穿著救生衣,並遵照工作人員的指導。

抵達景區遊覽前,牢記導遊交代的集中地點、時間、所乘遊覽巴士車號。隨身佩帶胸卡,牢記電話號碼。佩戴統一夏令營帽,便以識別。

4、脫團時

請在原地等候等待老師返回尋找,撥打胸卡上的老師電話。若手上沒有零錢時也可撥打110免費電話,把老師電話、你的具體位置告訴110值班人員,讓老師返回去找你,也可以直接返回到老師指定的集合位置。

5、用餐時

不應挑食,不得搶飯,若不夠吃,可向老師反映。

用餐時不要著急,不要燙傷自己。

吃海鮮時,適量喝點米醋或吃點大蒜,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吃海鮮後,一小時內不得食用冷飲、西瓜等食品。

6、住宿時

不得夜間或自由活動時間自行外出,請告知全陪導遊或老師,並要有人陪同應特別注意安全。

入住賓館,檢查房間內設施是否有問題,如有,及時通知老師或導遊。愛護賓館的各種物品設施,損壞照價賠償;外出時不得將現金等貴重物品放到房間內並鎖好房門;不得觸摸電器線路板、插座等帶電設施。

晚上按時就寢,查房後,鎖好房間門,不要讓陌生人進入房間,不得擅自離開賓館。賓館洗澡時,注意防滑,不要嬉戲,調好水溫,防止燙傷。年齡較小的同學,老師協助料理日常生活。

學校秋遊活動的安全常識

秋是一個充滿了色彩充滿了味道充滿了誘惑和感官刺激的季節,地上鋪滿了黃燦燦的葉子,樹上接滿了沉甸甸的果子。此時出遊,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髒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然而,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幹燥,要想有益於身心健康,必須注意做好一些重要事項。

秋遊活動前的準備

1、要養好精神

晚上要早點睡覺,休息好,養足精神,早上不用很早就來,根據8點出發,我們按照平時上學的時間就可以了。

2、分好活動小組

活動之前,各班根據本班的特點分好小組,選好小組長,協助老師一起管理。

3、別帶太多食物

所帶食物不適宜太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不要吃得太飽,每個人最好自備好一個垃圾袋,以備裝垃圾,活動結束後,再丟進垃圾桶裏。

4、禁止攜帶危險器具

不允許攜帶火種、利器,凡帶去的槍、刀、劍等玩具,老師一律沒收。原則上不準帶零用錢,如果要帶的話,別帶多了,但必須自己保管好。盡量不帶貴重的相機、MP3、MP4等東西。

秋遊中的注意事項

1、行路中要盡然有序

在走路去的路途中,要保證隊伍井然有序,不大聲喧嘩,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不推擠,不做危險動作和危險遊戲,不要邊走邊吃邊丟,很不文雅。不亂扔垃圾,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參觀時做到講文明、懂禮貌。

2、聽從老師安排

活動的時候,要聽從老師的組織、安排。這是集體活動,要緊跟班級同學或者小組同學,不能個別遊玩。在野外不能私自用火,注意行動安全,禁止冒險。禁止攀爬懸崖或樹木,禁止下池塘或水庫玩耍、摸魚捉蝦等。禁止在石梯上推擠打鬧。

3、注意遊玩時間

要注意遊玩的時間,特別是集合的時間,提早到達集中地點,不要讓集體等你一人。萬一走丟了,找旅遊景點裏的工作人員,打帶隊老師電話聯係。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特別是不能隨便跟陌生人離開旅遊景點。

4、注意秋季病感冒

秋天氣候變化複雜,早、中、晚室內外溫度和濕度相差較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黏膜上皮纖毛運動紊亂,功能失調,防禦能力下降,抵抗力減退,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患者症狀也往往會加重。

為此,秋季出遊要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體質較好的同學應以輕裝薄衣為主,切不可突增厚衣,體質較差的同學則應逐步增衣,切不可時增時減。

5、注意過敏性鼻炎

秋季是過敏性鼻炎的高發季節,花粉和冷空氣都是誘發的主要因素。因為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很多患者誤當成感冒來治療。其實鼻炎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和過敏因素,達到脫敏、消腫、通氣的效果。但對於季節性的發病,可以提前治療,讓病情緩和,使病程縮短。

過敏性鼻炎患者在生活中,要遵循“避、忌、替、移”四字原則,即避開過敏原,忌用過敏性食品和藥物,用其他食物來代替易過敏食物,轉移造成過敏的環境。此外,可以提前到醫院采取預防性治療措施。

6、注意多補充水分

出外遊玩一般都容易出汗,因此要多補充水分,多吃甘庶、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有爬山之類的運動,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遭遇動物傷害的安全防護

貓狗咬傷

小狗、小貓很可愛,在旅遊活動中學生們都喜歡逗它們玩。但是和它們玩過火,導致它們發怒咬傷你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可千萬不要大哭大叫,更不能慌慌張張地去拿東西打它們,以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你應該立即采取正確的措施來保護自己。

被狗咬傷、抓傷後,應就地及時正確處理傷口,即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潔爾滅徹底清洗咬傷局部,反複用純淨水衝洗傷口,再用3%的碘酒和75%的酒精消毒,進行必要的清創。雖然局部處理愈早愈好,但即使延遲了1天至2天甚至3天至4天也不應忽視局部處理。如果傷口已結痂,也應將痂去掉按上法處理。

局部傷口不做一期縫合、不包紮、不塗抹軟膏、不用粉劑,以利於傷口排毒。應立即到當地疾病控製中心就診,注射狂犬疫苗或高效免疫血清。即或是出現局部或全身反應,也要在對症治療的同時繼續注射不應中止。

已被汙染的傷口應同時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和其他抗感染處理,但不可與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狂犬疫苗在同一部位注射。

毒蛇咬傷

1、注意事項

野外遇到毒蛇時,可用木棍或石塊將其趕走或打死。遇眼鏡蛇高昂頭部“呼呼”作響時,不要驚慌,不可直線跑動或向下坡逃走,應作“之”字形跑動,或者站立原地,根據它的來勢左右避開。

2、傷後處理

一旦被毒蛇咬傷,要保持鎮靜,力爭在幾分鍾內進行急救處理,排除毒液,防止吸收和擴散。切勿拚命奔跑去就醫。因為奔跑時肌肉加快收縮,可促使血液循環加快,加速毒素吸收。

(1)綁紮傷肢。應當立即用止血帶在患肢傷口近心端5厘米至10厘米處綁紮,以阻斷靜脈回流,減少毒素的吸收、擴散。綁紮應鬆緊適度,不宜過緊。若無止血帶,可用鞋帶、領帶、手帕、繩子、布條或樹藤等代替。注意不要反複綁紮和放鬆。

(2)局部降溫。將被咬肢體放低,可用冰袋局部冷敷,無冰時可用冷水或井水代替。可用吸乳器,或在傷口拔火罐吸出毒液。必要時,也可用嘴吸出。但一定要注意,吸吮者口腔黏膜必須無損傷、破潰,沒有齲齒,否則,可引起施救者中毒。同時,應盡快到最近的醫院急救處理。

(3)急送醫院搶救。毒蛇咬傷12小時內,可在醫院切開傷口排毒。同時服用或外敷藥。有條件的,最好注射單價或多價抗毒血清。

為了防止破傷風和其他細菌感染,還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和抗生素防止混合感染。積極防止腎功能衰竭或其他並發症的發生。

蜈蚣咬傷

野外中被蜈蚣咬傷其傷口是一對小孔,毒液流入傷口,局部紅腫、疼痛、發麻,蜈蚣的毒液為酸性。

被咬後應立即用肥皂水、小蘇打水等堿性水溶液衝洗傷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衝洗後記得要包紮,包紮傷口時不需要用碘酒或紅汞塗抹傷口,若傷口處疼痛劇烈,可酌情口服止痛片,也可用蛇藥外敷或口服。局部也可塗抹淡氨水,在咬傷後不久使用效果更好。

若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狀,如頭痛、頭暈、發熱、嘔吐時,應到醫院進一步處理。

蠍子蟄傷

蠍子的蠍尾部有一個尖銳的鉤,與一對毒腺相通。蠍子蜇人,毒液即由此流入傷口,由於蠍毒毒性較大,受傷者症狀多較嚴重,局部劇痛、紅腫、發麻,甚至失去感覺,傷口周圍發黑、起水皰,還伴有頭暈、心慌、出虛汗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可以引起休克。

若傷及四肢,應立即用繃帶、止血帶、布條等綁紮在傷口近心端,同時用鑷子或針頭小心挑去傷口中留下的毒鉤,用吸引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汁。

用堿性液體如3%的蘇打水或1比5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傷口。傷口清洗幹淨後,用蛇藥調成糊狀,在距傷口2厘米處環敷一圈,勿使藥物進入傷口內。

或將明礬研碎,用濃茶或燒酒調成糊狀,塗敷傷口後包紮傷口。若傷口周圍紅腫,可進行冷敷,若出現全身症狀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螞蟥叮咬

夏季在水田作業或在水塘、淺水河中遊泳時容易遭受螞蟥的傷害。螞蟥雖然無毒,但易致皮膚損傷後出血感染。螞蟥用其吸盤吸附在人體皮膚上,並逐漸深入人體內,因其咽部分泌的液體有抗凝血作用,故咬傷後傷口出血較多。

當螞蟥吸附人體皮膚時,可用手掌或鞋底在吸附的周圍用力拍擊,螞蟥的吸盤和顎片會自然放開,或在它身上撒些食鹽或滴幾滴鹽水,螞蟥就會立刻收縮脫下來。也可用肥皂水或醋塗在螞蟥身上,或用煙頭烤一下,即可使其鬆弛脫落,切勿用力拔螞蟥。

用5%至10%的碳酸氫鈉溶液衝洗傷口,塗以碘酊,防止感染。如血流不止,可用碳酸氫鈉粉敷在傷口上。

蜜蜂叮咬

郊外碰見蜜蜂的蜂巢時不要好奇圍觀。蜂房多放在人煙稀少又盛產花蜜的山區、半山區。即使沒有看見蜂巢,但是見到很多蜜蜂時,也表示近處有蜂群的活動,也要注意。有蜂群靠近時,最好慢慢走開,必要時立即抱頭蹲下,用書包、衣服或者手臂將身體裸露部分遮擋住,尤其是頭部和麵部,不要揮舞衣服撲打或拔腿飛跑,人是跑不過蜜蜂的。

被蜂蜇傷後,如果傷口處有殘留的蜇刺,應該立即拔掉。如果蜇刺留在傷口裏,在紅腫的中心可見一個小黑點,這時可以用消過毒的鑷子或小針把蜇刺拔掉,也可以用嘴巴小心吸吮,把蜇刺吸出來。

清理傷口之後,用肥皂水、蘇打水、食鹽水、糖水、醋或檸檬汁衝洗傷口。在傷口處塗上抗過敏藥,萬花油、紅花油、綠藥膏等都可以;把生薑、大蒜等搗爛塗在傷口上也可以消炎止痛。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煩躁、發燒等比較嚴重的症狀時,應該立即送往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