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校園勤勞環保教育主題活動指導(2 / 3)

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勞動工具。

學生選擇自己最拿手的勞動技能:如擦窗、刷洗杯子、縫沙包、釘扣子、洗手絹、疊衣服等,向大家展示,每組限時3~5分鍾。

展示成果,學生互評,評選“小巧手”。

交流勞動感受。

學生:把活兒幹好不容易,我還要好好學習。

學生:勞動使我心靈手巧,勞動創造了價值。

學生:我被評為“小巧手”,我真高興。勞動最快樂,勞動最光榮。

……

教師小結:我們的社會需要勞動,勞動為我們創造了舒適的環境,勞動保障了我們的衣食住行,勞動使我們增長了智慧,勞動使我們心靈手巧,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勞動讓我們受益終生。不勞動,就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不勞動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

6.發出號召

主持人:大家今後有什麼計劃,和同學們交流交流吧!

學生分組交流,然後各組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發出號召:在家做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做到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都依賴家長;在校做個愛勞動的好學生,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優秀人才。

7.拓展活動

(1)每天都在家幫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把這個習慣保持下去。

(2)每周開展一次勞動表現評比,評選優秀值日生。全體同學合唱《勞動最光榮》,活動結束。

8.活動效果評價:

(1)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發言踴躍,氣氛活躍。

(2)學生們知道了勞動的重要意義,樂於參與勞動。

(3)小組活動更有秩序了,爭當小組代表更積極了。

(4)班級工作開始搶著幹了,也會幹了。從一開始連地都不會掃,到現在不用老師指導也能把教室整理得整整齊齊。

(5)許多家長反映學生在家不僅能夠主動承擔簡單的家務,還主動幫家長洗腳、梳頭、捶背、剪指甲……變得懂事了。

9.活動反思

學生們的許多勞動技能還需要慢慢學習,像釘扣子,雖然釘上了,可是布被線揪得皺巴巴的;擦窗玻璃,看起來擦完比不擦還髒;洗個小手絹,洗衣粉大把大把地用,盆子裏的泡沫都流出來了;洗個杯子,失手掉地下好幾次,瓷都磕掉好幾塊,要是玻璃或是瓷器的早粉身碎骨了。

雖然沒有期望學生憑借一次活動就心靈手巧,但是這麼差的動手能力還是讓人意外。所以,這次活動安排得很有意義。隻有讓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讓他們樂於參與勞動,才能真正有效地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我們的教育目的才能達到。

“愛勞動”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1.活動背景

現在的孩子如同天使般可愛,他們無憂無慮的背後,很多也一定有如公主般幸福的環境,他們大多數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事實證明,大多數的孩子沒有勞動的意識,麵對這樣的現狀,學校特地舉行“愛勞動”主題班會活動,以此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2.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什麼是公益勞動,怎樣正確對待公益勞動,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熱愛公益事業、團結協作、樂於助人的思想品質。

(2)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切的勞動成果都是來之不易的,從而培養學生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3.活動準備

(1)全班準備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

(2)四位學生準備小品。

(3)一學生準備名人故事。

(4)一學生準備詩歌朗誦。

(5)五學生準備小品。

(6)準備拚字遊戲。

(7)主持人小結。

(8)班長準備倡議書。

(9)二位同學協助“愛公益勞動惜勞動成果”的簽名活動

4.活動過程

達?芬奇曾經說過:“勞動一日可得一天的安眠,勞動一世可得幸福的長眠。”的確,隻有親自參加勞動的人,才能尊重勞動人民,才會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才會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勞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就更應該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呢?“五一”是國際勞動節,那讓我們為這個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唱出勞動的讚歌吧。

全班齊聲合唱革命歌曲《勞動最光榮》。

主持人點撥:歌聲唱出了熱情,歌聲唱出了力量。那麼,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公益勞動呢?

小品表演:請同學表演小品《一件小事》。

主持人點撥:確實,在我們之中還有些同學對公益勞動的認識還是不夠的:

像小品中的小良同學因為怕苦、怕累、怕髒,怕給人笑話、看著處在危險中的盲人也不敢或者說不願意去做。這一點又說明了什麼呢?請學生討論、發言。

學生講話助人為樂的故事:請同學講《毛澤東助人為樂的故事》。

主持人點撥,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也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公益勞動,樂於助人的好習慣,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的學生,是不是更應該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班也有些同學平時也很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表揚部分同學。

獻給勞動者一首詩歌。

請同學配樂詩朗誦我國著名詩人艾青的詩歌《給烏蘭諾娃》。

小品表演:請同學表演小品《粒粒皆辛苦》。

主持人點撥:一粒飯,掉了真的不算什麼嗎?勞動成果真的是隨手可得嗎?學生討論、發言。指出部分同學不尊重父母、老師、同學等等的勞動成果的壞習慣,要求同學們改正。

拚字遊戲:分組參與拚“勞動光榮,懶惰可恥”遊戲,看誰拚得快。

班長宣讀“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倡議書

倡議同學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吧!

簽名活動:舉行“熱愛公益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簽名活動。

5.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講故事、表演文藝節目,讓同學們明白了“勞動光榮,懶惰可恥,勞動是每一位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職責”的道理,同時也讓孩子們懂得了一切勞動都是艱苦的,隻有嚐到勞動的艱辛,才能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活動舉行的很圓滿,但也有缺憾,那就是沒有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一下勞動的艱辛,希望下次活動能夠增加此項內容。

環境教育的內涵和模式

環境教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簡而言之,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環境問題是由於人口增長、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問題。因此,人類對生存環境惡化的擔擾導致了環境教育的應運而生,其原始的動機還是來自於人類對自身生命的關愛和珍惜。

環境教育的模式

目前,公認的環境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多學科模式,也稱滲透式模式,即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環境教育,還有一類是跨學科模式,又稱單一學科課程模式,即從各學科中選取有關環境科學的概念、內容合為一體,組成一門獨立課程。這樣設置課程,能夠一定程度彌補多學科課程模式中內容零散、缺乏係統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針對性與係統性,也利於課程的綜合評價。

環境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致使許多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麵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國際社會達成了共識: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保護和改善環境重要的治本措施。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是全球環境教育運動的發端,會議強調要利用跨學科的方式,在各級正規和非正規教育中、在校內和校外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隨後環境教育開始體現在各國政府工作中,並逐漸形成全球性的環境教育行動。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前蘇聯的第比利斯召開了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基於世界環境教育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料文組織在1997年召開了一次世界環境教育培訓大會,總結成績,根據需要確定優先發展的教育領域和教育對策,並在此基礎上,製定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環境教育與培訓行動計劃。

環境環保教育的主要特點

環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終身性、全球性和學際性等特點。

全民性

環境教育,從對象上看,是全民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點。因為環境質量的優劣和每一個人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息息相關,沒有全民的關心、參與和身體力行,困擾人們的環境問題就難以解決。環境教育應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種領域:家庭、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等。總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應該有環境教育。

終身性

環境教育,從時間上看,是終身教育,具有終身性的特點。環境教育的終身性決定它應該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應該滲透到人生的各個階段:嬰幼兒、青少年、壯年、老年。

全球性

環境教育,從空間上看,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的特點。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互相影響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管來自北美、歐洲或亞洲,在地球周圍積存構成的溫室效應將影響整個地球。雖然這些環境問題發生在某個國家或地區,但其災難性後果必將是全球性的。地球隻有一個,必須共同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因為人們已進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性階段,每個人顯然地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另一個是地球這個行星。

學際性

環境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各個學科協同進行的綜合教育,具有學際性的特點。環境教育的學際性特點是由環境問題的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決定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多學科的通力合作才行。所以,環境教育決非某一學科的任務,而是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它不僅包括自然科學各個學科,而且還包括技術科學、數學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隻有這些學科通力協作,環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