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校園知識科學教育主題活動指導(1 / 3)

NO4.校園知識科學教育主題活動指導

指導學生熱愛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立學習目標,製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及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主要從以下幾方麵點點滴滴地加以引導:

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方式,受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從小就接受母語熏陶的影響,許多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沒有新鮮感,認為知道的已經很多了。學習的動力不大,他們感到的是被迫學習。因此,導致一節課下來,事倍功半。針對這種情況,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擇一些小知識點,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引發學生興趣,並穿插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進行比賽。通過參與,吸引一部分學生,引發他們參與的意識,喚醒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間接地使學生對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

給學生一個選取材料的條件

語文教材中,“活動”內容安排的較多,利用書中所給的條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積極搜集材料,讓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知識,一方麵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另一方麵利用課堂教學過程引發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辯論話題,在講到《美猴王》這篇文章時,對論點“美猴王是猴、是人、還是神?”加以辯論,讓同學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加工、提煉語言文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學會根據需要,選取材料,進行加工,拓展他們的知識麵,引發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探求。

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題的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一言堂”已遠遠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早已被學生所否定,怎樣才能使“一言堂”變為“群言堂”?這是教學中的關鍵所在。

語文知識,一方麵與生活非常貼近,學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麵許多理性知識學生不感興趣,難以理解、領悟,針對這種情況,為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知識的當中,可以采用把學生分成小組的方式,對有些語文內容,讓他們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講解,從而自己小結、補充。

例如,在教學《空城計》時,讓學生結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進一步體會諸葛亮、司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一步對小說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給學生一個自主參與的機會

語文知識內容豐富,拓展麵寬。單純地將書麵知識,給學生加以羅列,久而久之他們會感到單調、枯燥,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失去興趣。為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特點,設計問題。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中,學生對春的認識隻是停留在片麵的表象認識中,對文章中寫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隻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結構這一教學點上,在教學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

總之,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依賴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能學”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想學”,教學生“會學”,從而進一步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責任上,導入學生能“堅持學”,盡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盡善盡美,使學生徹底地從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軌道上來。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時代教育的主流。隨著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們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對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養,還應重視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說過:“成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太重視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端正、興趣的激發、情感的培養等非智力因素,而熱衷於滿堂灌,訓練“考試機器”等,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影響他們全麵素質的提高。本文擬就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和如何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問題,談談體會。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學習中的地位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著動力、定向、引導、維持、強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因素,主要由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要素組成。

智力的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緊密相連、互相製約。在我們現實的教育工作中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自信心不足等因素所致。這說明非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很好地發展,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能力的好壞。

鑒於青少年階段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在進行各科教學時,在強調傳授知識開發智能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是當代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各科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證明,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他的意識,注意都傾向並集中到學習上去,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同時,識記的能力、思維的效果也都好。那麼,怎樣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1.精心巧妙設疑布陣

2.運用語言與情感等

3.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

4.鼓勵學生給學生以成就感

除去上述方法之外,還有很多途徑,如知識競賽、實地觀察、撰寫曆史小論文觀看曆史劇等,根據學校的情況和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以趣激學,學習效果會更好。

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願”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認識也往往帶有各種情感色彩,常表現出的不是用理智來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甚至有時用自己的好惡來決定一切。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的情感變化,積極創造健康的情感世界,使學生熱愛學習,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作為一名曆史教師,首先要熱愛曆史教學工作,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改革教學,始終要有飽滿的教學熱情,堅韌不拔的教學意誌,並以此去感染學生。

其次要熱愛關心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樹立起可親可敬的形象,表現出慈母般的愛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每一個學生施以平等之愛,即不偏愛任何一個學生;輔導時,不隻是輔導好學生,而應該更多地輔導學習困難生;在課堂上,發揚教學民主,把學生當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應圍繞學生轉,使學生有“主人翁”之感;在課堂提問中,要多鼓勵學習困難生發言,並給他們成功的機會。

在課外,應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生,多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身體、家庭情況,從各方麵關心愛護他們,並給予必要的幫助。要重視與學生的日常友好相處,以自己的真誠之愛,來換取學生對曆史學習的熱愛,對曆史學習的激情。

鍛煉學生學習的意誌,使學生“勤”學

意誌,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並與克服困難相聯係的一種心理過程。發展良好的意誌品質是一個人完善個人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意誌品質不僅對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達到人生目標有幫助,而且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也很有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水平上,還反映在人格力量上。教師的人格因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隻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教師的態度、情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淵博、寬容、認真、有信心、有責任感等人格力量對課堂教學最有穿透性,也最有影響。

因此,作為教師在教育、輔導學生的同時,要加強自身心理狀態的調適與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本身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既是出色完成學科教育工作的前提,又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之,非智力因素對人的智力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補償人在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又能推動人的智力潛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全麵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學生熱愛學習教育主題活動

“增強學習意誌”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1.活動背景

意誌就是自覺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活動。它是人的認識的能動表現。意誌是學生學習和將來事業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並非是智力不高,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意誌力,本次活動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意誌薄弱的缺點,提高學習成績。

2.活動目的

(1)使學生了解培養堅強意誌對學習和將來事業成功的影響。

(2)在學習和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百折不撓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以頑強意誌的行動實現既定目標,達到成功的彼岸。

3.活動準備

(1)準備一個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堅韌不撥的故事。

(2)準備不同意誌力的學生對學習影響的情境。

(3)準備好意誌強弱的自我測查問卷。

(4)準備一盒事先錄好的足球賽的錄像帶、錄放機及電視機,以備表演時用。

4.活動過程

教師講述:一個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放棄自己遠大目標的追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堅韌不撥的一個普通的中國女留學生袁和故事,使學生明確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是學習和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1983年6月下旬,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蒙特?荷裏亞女子學院降了兩天半旗。是紀念某位新故的總統,還是哀悼某個世界名人?都不是。他們是在沉痛悼念一個普通的中國女留學生袁和。

當地多家報紙登了袁和的事跡和照片。在袁和短暫的一生中,是什麼原因使她從一個裏弄生產組糊紙盒的小工人,成長為一個為祖國贏得榮譽的碩士研究生?是什麼原因激勵她去奮鬥、去創造、去獲取成功,使生命發出最強音?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她堅韌不撥的意誌。

在十年浩劫的年代,袁和沒有讀完高中就被迫停學了,但她曆盡艱辛,硬是靠自學讀完了大學的數、理、化、生物和英語等課程,1978年被錄取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生。

1980年袁和取得了美國馬薩諸塞州蒙特?荷裏亞女子學院提供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的獎學金,赴美攻讀碩士學位。但是正當她向學習上的困難進軍,與發達國家的對手競爭時,乳腺癌的魔影悄悄地降臨在她的身上。她忍受著巨大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接連做了兩次手術。

1982年4月,波士頓癌症研究所的化驗結果和專家診斷結果表明,袁和的癌細胞已經轉移了!這時,她沒有聽從美國同學的勸告,用吸毒產生的幻覺來減輕精神負擔,而是不沉淪、不頹廢,以堅強的意誌和勇氣去同癌症博鬥。三個月後,她順利地通過了在死亡威協下寫成的碩士論文。當她穿著長長的黑學袍,走上台階接過院長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看著向她揮手微笑的朋友、老師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

教師講解: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是一個意誌的讚歌,凡是有成就的人,大都立下了自己的宏圖大誌、奮鬥目標,並在學習和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動能作用,千方百計地克服一切困難,以自己頑強的意誌去實現既定目標,最後達到成功的彼岸。這種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的目的心理活動,這就叫做意誌。它是人的認識的能動表現。而目的性和調控性是意誌的兩個基本特征:第一,意誌的目的性(人的意誌活動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的);第二,意誌的調控性(反映在克服各種困難上)。

意誌是以明確目的與克服困難為主要特征的。人的意誌是否堅強,要看他是否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奮鬥目標愈高、愈遠大,目標的社會意義認識越深刻,克服困難的意誌力就愈大。由此可見,堅強的意誌是推動學生去戰勝各種困難而達到既定目的的巨大的內在推動力。

對於學生來說,意誌堅強者,會迎著學習上的各種困難,朝著既定的學習目標,頑強拚搏,直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相反意誌薄弱者,遇到學習上的困難,稍遇挫折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放棄意誌努力,最後放棄行動目的,使學習遭受失敗。所以,意誌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你要想在學習上和將來的事業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誌。

表演情境設計: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角色扮演情境,請幾位學生上台按情境設計認真扮演,並引導學生針對情境中的情況進行討論。

情境一:新學期開始了,班主任對全班學生進行學習動員,要求每個學生做好本學期的學習計劃,利用班會進行學習交流,一位成績不太好的某學生上台交流自己學習計劃,贏得了全班學生敬佩目光。老師也表揚了該學生,希望他能按自己既定的目標,切實將自己的學習計劃落實到行動之中,爭取較大的進步。該生開始時,滿腔熱情、幹勁十足,堅持了一段時間的正常按計劃學習。

在家複習功課時,電視傳來足球賽的歡呼聲,仍能無動於中,堅持自己的學習。但該生缺乏堅持不懈的韌性,某天,該生正在家裏做作業,電視裏傳來正在播放的足球賽(用事先錄好的錄像帶播放)。

該生按捺不住,放下作業,轉入到電視機前來,一直觀看到深夜,精疲力竭。往後下去,經常性遇到有球賽或者好看的電視劇,就放下作業或者不複習功課,而觀看電視。久而久之,學習計劃成了“一紙空文”,半途而廢。期中考試學習成績沒有什麼起色。試卷發下來,一臉的沮喪。

情境二:教師正在發測驗試卷,某個學生上講台領自己的試卷,走回到自己的座位後,看了一眼自己的得分,將試卷搓成一團,然後就伏在課桌睡大覺了。教師講評試卷了,同桌示意他,該聽老師評了,但該學生仍懶洋洋地說:才得42分,我學不了,“天生我才沒有用”。

情境三:原來一個歡快生活、學習的某學生,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之右手致殘。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殘疾帶來的困難,堅持練習左手寫字。最初,一天隻能寫幾十個字,但他每天堅持抄寫七八個小時,終於左手寫字如右手寫字一樣,抄寫自如了。每學期段考、斯考考試成績均名列班級前茅,會考九科中有七個科獲得A級。贏得同學們的讚譽。

情境四:某學生,平時對自己要求嚴、很努力,其它各門功課都學得較好,唯有英語這門學科常常“亮紅燈”,英語基礎不好的他,該科學習困難最大。他為了提高總成績,製定了消滅英語不及格的目標。他每天堅持起早貪黑,早上提前半小時起床讀英語,課餘時間有不懂的問題勤向老師、同學請教,晚修回家後,也堅持抽些時間做英語練習,長期堅持不懈,在英語學科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但消滅了不及格現象,還達到接近優秀等極的水平,英語成績不斷提高。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第一,情境中一、二、三、四中的人物意誌力哪些強?哪些弱?第二,意誌力的強弱對其學習有哪些影響?第三,你與哪一種情境相似?

教師分析說明:意誌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意誌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意誌薄弱的學生,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便象泄了氣的皮球,垂頭喪氣,精神不振,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