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果還是分不清瓷器的好與劣,最狠的一招就是敲碎它(不建議這麼做),敲掉的過程中細聽它破裂的聲音,較脆的是上品,瓷骨較好,然後其他的請參照以上三點再仔細辨別。
瓷器的辨偽
一個收藏愛好者若想辨別陶瓷的真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掌握各時代各類器物的基本特征,將所需鑒別的器物與標準器物對照、比較。
2.瓷器辨偽最根本的是從瓷器本身著手。因為瓷器本身由胎釉、造型、紋飾及款識和燒製工藝所組成,各時代有各自的特點。
3.可以從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點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時代的文化特征(可以從器型、紋飾上體現出來)、瓷器的用途等來辨偽。
4.我們知道,仿瓷之難,第一是胎質。因為各時代、各窯口燒製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質之貴,在於瓷泥”,不僅是瓷土的成分不同,其煉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燒製成器所表現出來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
如龍泉窯器與哥窯器均為原處州(今龍泉縣境內)的窯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區的胎土,兩窯胎質均白,微帶灰色。但龍泉窯淘煉最純,哥窯則別有紫泥、黑泥兩種。由此就可分別出龍泉窯器與哥窯器。
5.仿製、偽作之器的胎土則區別更大,由於時過境遷,很難找到相同的瓷土,這就是辨偽需掌握的第一要點。第二是造型品名。因為曆代所製之器,造型品名不盡一致,有的稱盤,有的稱盆,甚而有稱為洗的,加之尺寸規格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製。曆代仿製作偽之器,一是照藍本模仿,雖形製正了,但尺寸規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麵。另一方麵,仿製作偽之器是根據文獻或曆代相傳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創造性”的作偽則更無衡量的標準。
第三是釉藥。曆代瓷製品的釉藥多為憑經驗所得而無文字的記錄,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記錄製瓷的方法和釉藥的配方,在他之前幾乎無人做此工作。因此,仿製、作偽的器物由於釉藥的配方、各種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燒造技術,包括窯溫、氣氛的掌握不一致,燒製出來的釉色很難與原器相同。
另外,瓷器的紋飾(包括筆法、題材、表現手法)、款識、青花料、彩料等要仿製得如同真品一樣,確實很難。
科學的辨偽方法
1.分類法。即將各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型、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征。
2.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征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總之,鑒定、辨偽中國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種方法,再從胎質、造型、釉料、紋飾、燒製工藝、款識、青花料等幾個方麵著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傳世的標準器物的前提下一定能鑒定出好壞,辨別出真偽。
瓷器的收藏
如何收藏陶瓷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收藏必須以實踐為主,結合理論反複研究,鑒賞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1.收藏者必須先端正心態,不可貪字當頭,心存僥幸。因為很多收藏者都是“利”字當頭,認為花十萬八萬元,買進一百幾十件官窯器,總有一、兩件是真的,隻要有一件真的就能值幾十萬、幾百萬元了,有利可圖。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這樣做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麵對超值的“古董”,收藏者的頭腦必須保持冷靜,千萬別發熱,不要人雲亦雲,應以平常心待之,慎重地分析,確認是真品後,再購入。千萬別按圖索驥,機械、教條地照搬書本,應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因為仿製品也大都是按書本上的說法、版圖上的尺寸、造型、紋飾仿造出來的。
3.藏品必須求其真實性,否則就不存在收藏二字的意義了。收藏者應先從價值不高的民窯器入手(必須是真品),通過入藏的各朝各代民窯器的“老化”狀況著手研究其胎釉、工藝及因年代“老化”所留下的特征狀況,這樣有利於比較對照各朝代各窯口的真假產物。雖然說官窯器的製作、用料特別精細,但因時間久所形成的風化老化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出土出水器,在其器物的表層、胎釉所留下的“老化”跡象(例如釉表麵的包漿狀,胎的幹燥,使用過的痕跡等)。年代形成的“老化”狀況是仿製品所無法仿製的。
4.不要太執著於追求收藏名窯、官窯器。因為古代燒“禦瓷”的窯口燒出的瓷器經挑選後,餘下的器物都必須打爛埋掉,不允許流出民間,加上改朝換代、戰爭動亂,存下的真品也就少之又少了。就是有,也隻在博物館及少數一些大藏家手裏,要想收藏到這些名貴品種也隻能隨緣,不要心存僥幸,絕不是隨便“撿漏”就能撿到的。
5.“固執己見”是收藏者的一大通病。做一名真正的收藏家應謙虛,多請教有經驗的老前輩,達者為師,切忌自以為是。但也不可盲目相信專家,因為有些所謂的專家是自吹自封的專家。有時一件器物請教於三名這樣的專家,往往就會得到三種說法。
6.建議廣大收藏者應著重於收藏各朝代的青瓷器及民窯器,此類器物的真品、精品在國內市場上存量還比較多,假的也多,進行理智的收藏,藏入真品、精品的機會很大。
在此,建議廣大收藏者應理論結合實踐進行理智的收藏,要多到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參觀,多看館展實物,這樣才有利於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