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就是玉器的製作工藝。如果細致觀察,真正的上品玉器都有其自己獨特的造型,而B類、C類玉則大多都是經過機器模子打造出來的,造型幾乎一模一樣。另外,購買者也可將玉器用細繩吊在空中,用金屬輕輕敲擊,若是A類玉會發出一種清脆悅耳之聲;如果是人工處理品則會發出很實、很低沉悶啞的聲音。
玉器的辨偽方法
目前在玉器的識偽中沒有儀器進行有效的測試,但是利用我們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識,完全有能力對玉器真偽進行有效識別。
首先從玉器使用材料上辨別。主要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贗品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的新開發的石料、礦料,或用黃岫岩假冒黃玉。在實踐中必須掌握和分清真偽玉器材料上的差別,分清同一種材料的新舊差別。
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勻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滲透性。當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後就能夠分析古玉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埋藏的時間長短,對玉器本身應該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氧化腐蝕特征,並掌握其演化過程的各種特征規律。
而贗品不是根據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據真品的各種特征,隻是根據真品的表麵效果進行模仿,違反了自然氧化和演變的規律,與真品有本質上的差別。
這種受浸蝕而老化的現象與贗品使用新材料或老舊殘料進行重新切割磨製加工,成型後所暴露出來的新工藝麵會產生明顯的色差或破壞原有的氧化皮層。因為從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萬年形成的同一種材料,在辨偽中隻能把識別材料作為辨偽的依據,如果材料上無法有效地確認差別,應該從其他方麵繼續搜尋真偽的差別證據。
目前贗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的次料進行偽造。成型以後再進行人為強化腐蝕,造成玉器表麵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這種皮層容易脫落而且脫落後根本沒有潔淨透潤的質地。這種花地雜色料是曆代古玉不使用的,隻是現代騙人用的一種石料。
其次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在辨偽中,有些玉器可以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但是有些高仿贗品極難識別。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其他方麵搜尋真與偽的差別證據。由於民間玉器的風格造型極其古怪複雜,因而不能以器型風格決定其真偽,而隻能作為感覺效果判斷的一項參考。
作為玉器藝術的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古玉完美地體現了工藝效果。
而贗品在這方麵有明顯缺陷和不足,要麼結構造型美而工藝技術磨製卻達不到這種效果,要麼工藝設計有缺陷。我們必須承認,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會對產品的工藝質量和標準造成程度不同的影響。
從古至今製造玉器設備工藝和工具材料在不斷地改革發展提高,因此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工藝技術特征。當我們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會認識到現代贗品哪些部位工藝不對,哪些工藝技術磨製有缺陷。
要認識到玉器的加工方式從古至今始終利用的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在實踐中必須分析工藝效果,哪些是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為手工操作的不穩定性造成,從這方麵區別真偽。另一方麵要有能力認識磨製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某些工藝效果,識破贗品故意製造工藝誤差或某些工藝技術缺陷,對比真偽玉器工藝死角部位的差異。
古玉器的加工磨製主要采用遊離沙式的研磨方式,這與現代贗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型的玉器有明顯的工藝差別。要掌握曆代古玉在工藝磨製程序方麵的規律,以及各種工藝技術處理手段方麵的特征規律,對比贗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處理手段有差別。
其三,從贗品的製假手段和技術上鑒別。要分析和掌握真偽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別,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別,並分析出光亮方麵的技術和材料差別及造成這種差別的原理,從而區別真偽亮度效果差異。
玉器被氧化浸蝕部位大部分是由於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蝕性差造成的,特別是由於內部應力造成的玉器裂紋,這種狀態會被首先滲透或浸蝕。它與贗品人為製造的假效果有結構上的差別。
現代贗品利用色料、邊角髒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別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假冒,這種造偽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實際上這類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結構和色差,與真品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必須識別哪些是色料雜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贗品,哪些是真正腐蝕受沁。真正的古玉無論受到哪些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硬度變化、色差變化、滲透過度等現象,而贗品有人為製造的明顯的滲透現象、硬度變化、色差和過度等現象。要在廣泛的實踐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蝕受沁的特征規律,在此基礎上區別哪些是人為的強化作偽,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蝕受沁。
最後,還要辨別玉器的生坑與熟坑。所謂生坑指出土以後沒有進行過任何清造處理,玉器本身粘附著各種沉積物質,而且附著力極強。而贗品是人為製造在玉表的附著物,這種人造附著物質粘結密度及粘結力很差,這是辨別真偽的一方麵,生坑玉器應沒有任何人為處理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