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玉器的收藏指導
玉石的文化與曆史
我國玉文化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我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
中國人把玉看做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做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係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製”的重要構成部分。
同時,玉在喪葬方麵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於古代中國所產生出來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特例,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中國玉作為這一獨特文化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這個篩選過程極為漫長,可以說貫穿於石器時代的始終。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我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100餘處。我國曆史上在用玉製度方麵早已體現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我國古代最高階級,和田玉在成為真玉的同時,也就成為帝王用玉。此後,經過無數的歲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間,遍及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
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的“國石”。它像一顆明珠,在我國曆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和田玉與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謂淵源深遠。
玉石的曆史
我國考古學者最新研究考證並提出了我國在石器和青銅器、鐵器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有著3000多年的曆史,玉器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早在新石器時代,昆侖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並作為瑰寶和友誼媒介向東西運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後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7000多年的開發利用曆史,證明了我國邊疆和中原、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與商貿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田玉曆來是中國各民族友誼的象征物,和田玉作為曆史的鑒證,雄辯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殷商開始,中國就開辟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工藝美術新時代。由於和田玉登上了華夏民族的玉壇,才出現了稱譽世界的“東方藝術”,才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玉器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貴遺產。
由於和田玉的優良玉質,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有7000多年曆史的我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於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中國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我國玉文化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玉石的種類和產地
玉石的種類
中國古代的玉石種類非常複雜,很難區分。19世紀的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根據現代地質學的理論,將玉分為“硬玉” 和“軟玉”兩種,這一分類的方法沿用至今。
“硬玉”專指翡翠,屬輝石類,單斜晶係。質地堅密,有玻璃光澤,對著光看有隱約的水晶結構。其摩氏硬度為7,硬度較高,比重為3.33,拿在手裏麵有沉甸甸的壓手感。
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不同而顯白或綠色。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
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豔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20多個品種。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以翠綠色為貴。
因而在硬玉傳入我國後,被冠以翡翠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沒有軟玉長,其出產地也主要集中於緬甸、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危地馬拉、美國、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
“軟玉”屬角閃石類,其摩氏硬度最高一般不超過6~6.5,較硬玉軟。軟玉的種類非常多,岫玉、南陽玉、藍田玉、和田玉、瑪瑙、水晶、珊瑚、綠鬆石、青金石,等等,均屬於軟玉範疇。後來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得到了一致的認可,開始在宮廷、官方及民間的玉器加工中,逐漸成為主角,軟玉逐漸演變成了和田玉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