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青銅器的收藏指導(1 / 3)

NO2.青銅器的收藏指導

青銅器的曆史概述

青銅器的出現

青銅器是由青銅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曆史相當久遠,可以遠溯至夏商周之前。青銅器古樸凝重,造型典雅,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

青銅器在鑄造工藝方麵有自己的特殊傳統,造型豐富、品種繁多、麵貌各異、精品迭出,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早在6500多年前,陝西臨潼薑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鑄造出了第一塊銅片。隨後,從馬家窯文化到龍山文化時代,先民們又遺留下來了陶寺遺址的銅鈴,登封王城崗遺址的殘銅片、坩堝殘片等。

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距今約4800年。

在甘肅青海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時代,他們則開始冶鑄或冷鍛出銅刀、鑿、錐、鑽頭、斧、匕、指環以及小飾件和鏡子等銅器。

這些顯示出了我國文化已經由“銅石並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緩慢過渡。

夏代青銅器

夏代是我國第一個進入階級社會的奴隸製國家,人類文明已由石器時代步入了青銅時代。這時,青銅器工藝在總結新石器時代器物製造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偃師二裏頭遺址和夏縣東下馮遺址這一片獨特麵貌的早期青銅文化區域,同我國曆史記載的夏王朝統治的範圍大致吻合。

根據偃師二裏頭夏代遺址所發現的夏代鑄銅作坊和青銅器物來看,這一時期的青銅二裏頭文化中的銅牌飾器已經出現了禮器、兵器、生產工具、樂器和裝飾器等五大類型,而在貴族墓中發現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和兵器。

可以說,夏代貴族墓中出現的禮器和兵器,奠定了我國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架模式。傳說夏禹鑄九鼎,從此我國曆史上才有了“定鼎”、“問鼎天下”和“一言九鼎”等說法。

商代青銅器

商代是我國青銅器的核心時期,是青銅時代波瀾壯闊、光彩奪目的一頁。商代早期的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因為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

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無論在造型設計、花紋裝飾,還是在鑄造技術上較前代都有明顯的進步。此時期的禮器種類增多,器物紋飾主體已是獸麵紋,並開始出現了銘文。

西周青銅器

西周是我國古代銅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青銅冶鑄技術繼續發展,銅器的數量有較大的增長,但種類有一個較明顯的淘汰和更新過程。西周時期有許多鑄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傳世,且多有長篇銘文。

銘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鑄銘多具係年記事性質,成為編年分期研究西周銅器的重要依據。其內容又多可與古文獻相互印證,字體則直接構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據,故西周銘文對於考古學、文字學和曆史學等都具有珍貴的價值。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點是:列國器物大量出現;地域風格的形成;各地區之間逐漸交流;鑄造技術的長足進步,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傳統的禮儀製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

秦漢以來青銅器

至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麵,這時鐵器早已占了主導地位。

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隋唐以後,青銅器便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正因為這樣,秦漢至隋唐的千百年間,所遺留下的青銅器便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青銅器的九大種類

不同時代的青銅器

我國的青銅器最早是以紅銅或黃銅鍛打的,稍後,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銅鏡。夏代青銅器種類尚少,器型小而單薄,紋飾亦較為少見。商代的青銅器已很發達。到了東周至春秋時期,隨著王室衰微,諸侯崛起,青銅器的鑄造不再是王室的“專利”,各諸侯國競相鑄器,相繼出現鑄造、打製、鑄接、焊接、鎏金、嵌金銀等青銅器工藝。

每個時代的青銅器器形、銘文和紋飾特征不同。按年代可以分為夏代、商代早中期、殷墟時期、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青銅器10大類。青銅器製造成本高,留下來的少,是文物收藏品中的一個重要的門類,青銅器主要分為鼎、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量器、銅鏡及雜器等9類。

烹煮盛貯肉類的“鼎”

鼎是青銅器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鼎有很小的,也有極大的。小的不足4寸;而鼎中之王應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重875公斤,形製非常雄偉,不但在中國,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銅器。

祭祀宴客的“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