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這幾大類型的青銅器之外,還有一些普通的青銅製生活用具,包括部分宗教禮儀性質的用品,如燈、爐、熏爐、杖首、梳、笄、線盒、帶鉤、金銚、熏器、濾鬥、建築飾件等。
這類器物主要出現在戰國以後,與青銅器功能發生變化有關。帶鉤、璽印、貨幣數量多,也有特色。
青銅器的收藏鑒別
青銅器收藏的門檻很高,沒有一定鑒賞水平,貿然步入收藏,就會收到贗品,上當受騙。為此,收藏青銅器,一定要具備相關知識。
青銅器的特點
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秦磚漢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於破碎,而是便於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1.我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我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1萬件以上。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2.我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我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範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3.器物銘文可以說是我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隻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我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1萬餘件,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4.以容器為主的我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範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幹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我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複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
青銅器的贗品識別
由於青銅器這種藏品具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一些不法分子紛紛仿製,以假亂真,騙取不義之財。這些贗品的工藝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工藝造假。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使用土陶範法鑄造而成,現代仿造常用三種方法,即翻砂法、精鑄法、失蠟法。不管哪種方法,都會在青銅器產品上留下印記,如範線、壁厚,還有墊片痕。
2.器型造假。器型作偽主要有:器物整體作偽、器物部分作偽,還有後刻花法、新胎貼老鏽、偽造銘文等辦法。
3.鏽色造假。主要有兩種作偽方法。一種是短時間內用化學藥水浸造,然後再埋進土裏,讓鏽自然長出來。有些經過浸泡的仿品,還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種些有根係的植物,這就叫“養”。經過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細管就長到了仿品上,這時再拿出來,很能亂真。另一種是塗抹黏附而成,做出來的鏽,多表現為鏽淺浮、色粉綠、無硬度、易脫落。
青銅器的真偽鑒定
那麼,如何鑒別青銅器的真偽呢?
1.要看藏品的鏽色。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常見有綠鏽、紅鏽、藍鏽、紫繡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鏽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淨,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鏽色。若鏽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鏽,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鏽了。
2.感覺手感和聲響。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清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3.要看藏品的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清新活潑;秦漢重實用。
至於款識,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4.要觀察銅質與器型。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製了銅色,用熱堿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麵目。
5.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型、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戰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做工、鏽色製,為偽品。
青銅器做工非常講究,與如今的機器製造的產品毫無差別。如果是重要的器皿,更是精妙雅致,可以稱得上是鬼斧神工。即使不懂和不愛銅器的人,見了也知道是珍貴物品,並因而愛不釋手。如果看到做工潦草、器型不規整、器身遍布砂眼的,那它肯定是假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