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青銅器的收藏指導(2 / 3)

在中國古代有“無酒不成禮”之說,故酒是祭神拜祖、禮儀交往、宴賓會客等活動的必備之物,盛酒的青銅器具也就自然成為禮器了。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

爵、角、斝均為飲器,但形製有區別。角無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較大,有兩柱而沒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現觶,與爵組合一起。觥也是一種飲器,其形製有蓋、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於作為飲器的杯、樽出現在戰國中期,至漢而盛行。

儲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壺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現稍晚,也與尊相配合。一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貴的酒器,有人認為尊貴之“尊”是因此而來的。

盛煮食物的“食器”

青銅食具也是禮器,因為用什麼樣的青銅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級。真正意義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製分為有蓋、無蓋、有耳、無耳之別。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這是由於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於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與鼎相配,為偶數,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貴族等級。春秋中期後,出現了敦這種食器,漸次流行。

春秋時代的敦圓體加蓋,到戰國時代,敦演變成蓋器同形,全體呈卵圓形,俗稱“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樣,呈偶數組合。

食器的另一類是豆。青銅豆有深腹的,有平盤的。戰國時代有一種方體的豆,應叫“琦”。平盤的豆,自名為“鋪”,可能即古文獻中的籩,用以盛放幹果肉脯之類。

盛水洗浴的“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見的是盤,匜。在西周中葉以前,盤不是與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狀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鑒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無耳,或有兩耳、四耳。它是一種大盆,通常有三種用處:其一,是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貯水藉以照麵;其三,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

鑒這個字解作鏡子、光照、審查,即源於此。

演奏敲擊的“樂器”

青銅製樂器的種類較多,最早的莫過於距今4000年前後的銅鈴。其他如鐃、鍾、鎛、鼓、錞,於商代後期才流行起來。饒,流行於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麵有長甬,甬端置立於木製的器座上,演奏時,用木錘敲擊器口的中間部位。

鐃可分兩種,一種是獨立的,器形較大,有的重達150餘公斤;另一種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階的鐃構成編鐃。鐃被倒置過來,懸掛起來演奏,以得到更為清澈的音響,這就是鍾。

而鎛是一種平口的鍾形樂器,是用環形的鈕懸掛的,掛起來時,位置垂直。銅鼓在中原一帶罕見,西南地區的大量銅鼓,是秦漢以後的,但地域色彩極濃。

用於戰爭的“兵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最先進的技術最先用於製作兵器,青銅鑄造技術也不例外。古代的青銅兵器和我們後來常見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銅兵器種類較多,如鉞、刀、劍、戈、矛、鈹、鏃、殳、弩機、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狀也較為原始。

最常見的青銅兵器是鉞。它是用於斬殺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師,手中常持鉞。中國青銅劍製作,其時代可上溯到商。西周早期出現柳葉形的劍。東周時期,戰爭頻繁,劍得到充分發展,長度可達1米以上。短劍應稱之為匕首。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稀世珍寶,許多名劍和製劍大師的名字也從此流傳百世。

測量容積用的“量器”

我們通常所說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麵。用以度量長度的,主要是銅尺。測量容積用的量器,依其容積自命名,有撮、勺、龠、升、參(三分之一鬥)、半(二分之一鬥)、鬥、斛等名稱。稱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書中說,戰國時期中國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應有“權”,但在考古學上尚未發現實物,故尚待考證。

裝飾照像的“銅鏡”

中國銅鏡起源較早,被確認最早的三件銅鏡屬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它們的製作較粗糙,但係青銅鏡已無疑問。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銅鏡發現,隨後西周春秋時期的銅鏡得以確認。這時期的銅鏡都是圓形的,背麵有很窄的鈕,並有幾何形或鳥獸形裝飾。

戰國兩漢時期,銅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成為極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品。此時的銅鏡背麵常有各種不同的鑄塑裝飾物如虎、龍等。還有的銅鏡鑄有篆書陽文,這對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史有參考作用。

唐代是銅鏡製作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平脫鏡、螺鈕鏡、金背鏡、銀背鏡屢有發現,紋飾題體豐富多彩,製作水準極高,一些保存較好的唐鏡仍能光潔如初。唐以後銅鏡製作開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見不到銅鏡流傳了,這可能與玻璃鏡製鏡技術的輸入及流行有關。

宗教禮儀使用的“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