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繞口令學習指導
繞口令的起源和特點
繞口令的起源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於它是將若幹雙聲、疊詞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我們可以間接地追尋到幾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即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
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口耳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知曉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由於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稍晚於屈原的楚國作家宋玉,就曾經把雙聲疊韻的詞彙引進了詩歌創作的殿堂。長篇政治抒情詩《九辯》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聲韻相通的詞,使得語句音節錯綜變化,讀來音韻諧美,情味悠長。這無疑大大擴展了繞口令的地位和影響。不少文人還在喝茶飲酒的時候,即興編上幾句,當作酒令,或者教給兒童念誦。保留至今的古代繞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擬民間繞口令作的。
另一方麵,民間流傳的繞口令保持和發揚了它的通俗淺顯的特點,越來越完善,並且被搜集整理出來。清朝末年,意大利駐中國的官員韋大利搜集的《北京兒歌》中,就有繞口令《玲瓏塔》。何德蘭搜集的《孺子歌圖》中,也有繞口《禿丫頭》。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國現代文學越來越接近下層人民,隨之而起的兒童文學也逐漸成為文藝大軍的一個支隊,這為繞口令的發展又開辟了一條道路。但是,由於社會意識和創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繞口令的基調還是很低的。
新中國建立後,繞口令的思想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例如20世紀60年代流傳的繞口令《賠缽缽》:“你婆婆借給我婆婆一個缽缽,我婆婆打爛了你婆婆的缽缽。我婆婆買來一個缽缽,還給你婆婆。你婆婆說什麼也不要我婆婆賠缽缽,我婆婆硬是把買來的缽缽還給你婆婆。”這就反映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嶄新關係,充滿了新時代的氣息。
繞口令的特點
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幹雙聲、疊韻詞彙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閑逗趣的語言遊戲。例如:
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後有個楊眼圓,二人山前山後來比眼;不知嚴圓眼比楊眼圓的眼圓,還是楊眼圓比嚴圓眼的眼圓。
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很有韻味:
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繞口令的結構和作用
繞口令的結構
繞口令的結構方式有對偶式和一貫式兩種。
1.對偶式
對偶式兩句對偶,平行遞進。例如《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
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間流傳的繞口聯。例如: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
上則繞口聯同音異義,頗為繞口,實屬巧對妙聯。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