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對聯的學習指導
對聯的起源和種類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的起源
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據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即公元964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所以趁著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想要測試他們的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都不怎麼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副對句。這就是我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最早的春聯。
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
從格式上看,它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的特點,由三部分組成:上聯也叫出句,下聯也稱對句,橫額也叫橫批或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璧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對聯在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極少數的例外。
對聯的種類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春聯、楹聯、婚聯、挽聯、壽聯等。
1.春聯
以除舊迎新,言明誌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
例如:
春滿長征路
花繁民主枝
2.楹聯
為了表達某種願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宮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製,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例如,1979年杭州“嶽廟”修複一新,當代著名詞人兼書法家趙撲初,化用嶽飛《滿江紅》詞意,在重新塑好的嶽飛像兩邊的大柱上,精心撰寫了一副古為今用、氣魄宏偉的新楹聯:
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頭望
收拾山河酬壯誌,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裏駕長車
3.婚聯
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例如:
並蒂新開幸福花
同心永結富裕果
4.挽聯
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後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謂之挽聯。如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的一副挽聯:
心血勞幹革命事業似巍巍泰山震環宇
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5.壽聯
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1941年時馬寅初六十壽辰大會,周恩來、董必武和鄧穎超聯名贈送了一副壽聯:
桃李增華坐帳無鶴
琴書做伴支床有龜
對聯的要求和作法
對聯的要求
1.要掌握文學知識
對聯是一種精練的語言藝術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
對聯會使人獲得鑒賞的樂趣,增加各種知識,品味各類書法,同時還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啟迪。但要寫好一副對聯,並不那麼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學知識、一定的藝術表達能力,還要顧及到對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寫得好的。
2.要懂得基本格式
就對聯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詩的中心部分。
無論五律、七律,全詩共八句,中間四句,是兩副規範的對偶句,而且對得工整、恰當。律詩中的對偶句,表現形式有二:一為並列對,並列對是指上下句的關係是並列、平等的;二為流水對,流水對是指上下句的關係是進程、遞進的。這兩種形式的對偶句,作者都力求作得工整、恰當;它是全詩的藝術精華所在,所以令人深思、回味和讚賞。
對聯一般分上下兩句。上下兩句,要求字數相等,字詞相對,平仄協調,左右對稱,而意義相似、相連或相反。對聯右邊的稱上聯,左邊的稱下聯。上聯和下聯合成一個整體,就稱為一副對聯。
3.要懂得一些技巧
上下聯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關聯而又不致重複,凡對仗雖工整而含意重複的,稱為“合掌”。合掌是指對偶句詞意重複,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這樣兩句:“時為九月,序屬三秋。”這樣的上下對仗,含意完全重複,在作對聯時是要避免的。
對聯的作法
對聯,一方麵吸取詩詞的素質,形成自己的特點,另一方麵,它以張貼見長,能顯示書法之美。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積極創作,使對聯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對聯的創作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正對法、反對法、描繪法、烘托法和辨音法。
1.正對法
根據要充分表達到內容,讓上聯和下聯各從一個正麵直接敘述某事某物,或講清某種道理。例如:
工業為主導自力更生建祖國
農業是基礎奮發圖強奪豐收
2.反對法
把上下聯的內容對立起來,一聯講正麵,一聯講反麵,或一聯講過去,一聯講現在;先從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再使人受到啟發,獲得教益。例如:
憶苦思甜莫忘舊社會苦難
溯源追本牢記共產黨恩情
3.描繪法
以白描手法繪景蓄情,給人一種俊秀明快、意味深長之感。
例如:
溪旁電機唱萬盞明燈亮山村
山顛銀鋤舞千畝新苗綠荒坡
以比擬法借助恰當的比喻或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形象,既便於人們領會,又易懂易記。例如:
共產黨象太陽普照革命千秋業
總任務似燈塔輝映江山萬代紅
4.烘托法
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繪深化對聯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
馬列主義旗幟紅光四射普照大地
民族解放運動波濤洶湧威震四方
5.辨音法
我國文字豐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況很常見,也很特殊,運用這一特點巧妙地編寫對聯,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溫州的江心亭上曾有過這樣一副對聯: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上聯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讀音為“zhāo”,其餘讀為“cháo”,下聯中一、三、四、六、八之“長”,讀音為“cháng”,其餘讀著為“zhǎng”。
對聯的格式和禁忌
對聯的格式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的格式,概括起來,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1.字數要相等
上聯字數與下聯字數相同。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隻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2.詞性要相當
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六類。
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隻需遵循這一點即可。
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時令、地理、宮室、草木、飛禽,等等。
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3.結構要相稱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湖南嶽陽樓聯:
水天一色
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