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反相對
正對,一般是以並列的事物相對;反對,一般是以相反的事物互對。正對聯例特多,反對聯例較少。所以作者擬聯造句時,有時愛用意義相反的字詞相對,這樣相對,形象更為鮮明,闡明事物意義也更為深刻。
正對如:魚對蝦,鵲對鳩,七賢對三友;功對業,性對情,月上對雲行……
聯例:
大烹以養紅梅傳喜訊
小住為佳綠柳舞東風
萬裏河山披錦繡七寶欄杆千歲石
千秋功業耀光華九州煙景四時花
反對如:長對短,有對無,善良對惡醜;甜對苦,活對亡,黑白對橙黃……
聯例:
生為人傑有山皆圖畫
死作鬼雄無水不文章
新鬆恨不高千尺青山有幸埋忠骨
惡竹應須斬萬竿白鐵無辜鑄佞臣
4.並列對和流水對
凡對聯都有內在聯係,如相似、相連或相反。在上聯和下聯相對時,有時出現的是並列對,有時出現的是流水對。
並列對,上、下聯的關係是並列、平等的;流水對,上、下聯的關係是遞進的。後者創作比前者難度大,對聯數量也比前者少得多。聯例:
並列對平聲起頭式:
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並列對仄聲起頭式:
濃翠萬重當欄出
清光一片抱城來
流水對平聲起頭式:
憑將梅柳無雙管
吹向江山第一樓
流水對仄聲起頭式: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5.虛實相對
有些對聯,是虛實相對的。這就是有形之物和無形之物相對。這種對聯難度較大,對得好,意韻濃厚。初學對聯者,不必勉強追求。聯例:
江流石不轉(實)
雲在意俱遲(虛)
四麵湖山來眼底(實)
萬家憂樂到心頭(虛)
對聯的平仄相對
五、七言對聯前麵談到,它們都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中心部分。即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的兩副對偶句。字數、平仄、詞性相對,完全與它們相同。
五字聯的平仄格式平聲起頭式:
平平平仄仄 泉聲咽危石
仄仄仄平平 月色冷青鬆
五字聯的平仄格式仄聲起頭式:
仄仄平平仄 有鶴鬆皆直
平平仄仄平 無花地亦香
七字聯的平仄格式平聲起頭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猶留正氣參天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永乘丹心照古今
七字聯的平仄格式仄聲起頭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萬頃湖平長似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時月好最宜秋
所謂“平聲起頭式”和“仄聲起頭式”,是以每副對聯上聯第二個字的平仄來判斷的,看它是平起還是仄起。因為漢字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音節,而音節重點,一般會落到第二個字的上麵。無論五言或七言對聯,都各有一個平聲起頭式和仄聲起頭式,長聯也是如此。
把握漢字平仄聲
把握漢字平仄,必須了解漢字“四聲”。自齊梁沈約提出“四聲”即平、上、去、入和“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說後,就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的境界,同時也為後來的詩詞和對聯創作奠定了音韻和聲律的基礎。
漢字四聲,自古以中原地區的字音為準,即為音韻、聲律的基調,並長期為南北作家創作詩詞和對聯通用的字音。這四聲中,除平聲字為平聲外,其餘“上、去、入”皆為仄聲。
可惜在北京語言中,慢慢地失去了“入聲”字,把古代的“入聲”字讀為平聲,歸入平聲字裏,所以今天的平聲字又分為陰平、陽平。這一來,掌握漢字古音平仄,就有一些困難,特別對現代青年來說,困難就更大一些。為了保持對聯這種優良的藝術傳統,創作時又不能不講究漢字古音平仄,否則,就不成為對聯,隻能稱為一種煉語。
對聯的學習和訓練
對聯的基礎學習
對聯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一組對仗的句子,二是共同表達一個主題,三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品。
寫對聯,就是組織起一對漢語語言和文字的對偶,從一個字到無數個字,隻要能對得上就行。這種對偶,在詩句中稱為對仗。後來在對聯中也沿襲了對仗這一專名詞。
唐宋以來,特別是明清兩代,兒童一入學,認識了一兩千字,讀過幾本啟蒙書如“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後,就要練習對聯了。
講授對聯的書籍有多種,主要常見常用的有《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還有《聲律發蒙》、《對屬發蒙》、《對類》等。
這種書籍大致上都是從一個字對一個字的對子開始,發展到十多個字的對句為止。從少到多,由淺入深。它們是按詩韻編排的,這就使學童在學習對對子的同時,也熟悉了近體詩的押韻。再進一步,為了學習寫近體詩,特別是寫試帖詩,就要經常參考《佩文詩韻》、《詩韻合璧》、《詩韻全璧》這類書籍。這種書籍中也附有現成的對子,也是按韻編排的。
當然,上述兩類書籍主要是為做近體詩做準備的。可是,因為它們都從寫對子入手,或是提供許多對對子的素材,所以古代人,特別是明清兩代講授寫對聯同時也用這種書籍啟蒙。或者說,是把學習寫對聯和做詩放在一起處理了。
初學寫對聯的人,也可從這方麵入手。這樣既可以看看現成的對子是什麼樣的,還可擴大自己的詞彙量。這種學習方式經過上千年的實踐證明十分有效。我們也可以試一試。
對聯的寫作訓練
初學撰寫對聯的人,都會感到自己的詞彙有限。這時可以先做一些簡單的對對子練習。練習寫對子的方法有很多種。
1.人名對
最簡便的方法是,找一部書,將其中的人名挑出來組成工整的對仗;或者找幾部書,把書籍目錄中的著者目錄、花名冊、點名簿等,都用來做這類文字遊戲。但應注意,不要隨便將男女人名做成對子,除非他們是夫婦。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養成了壞習慣,很難改正。
在閱讀中國古代小說時,可以注意到,特別是明清的章回小說,給人物起名字時,就經常成組成對。如《水滸傳》中的杜遷(千)對宋萬,押送林衝的是董超和薛霸;《濟公傳》中兩大捕頭是雷鳴(明)和陳亮。此種例子不可勝數。可見對對子深入明清以來作家之心。他們所作的章回回目,也都是對聯體的。
作人名對,有時可以作成“無情對”,即字麵上每個字能對上便可。在內容方麵不作任何要求。實際上,人名對和地名對,差不多都是無情對。最著名的一副人名對,是以“胡適之”對“孫行者”。出句是陳寅恪先生於1932年給清華大學出的入學試題。據說,全場對出者不過數人。可與“孫行者”作對句的,還有“王引之”、“祖衝之”等。
因為人名對在內容方麵一般不作要求,在追求對仗和調平仄方麵就一定得嚴格要求了。單從平仄方麵說,起碼兩個尾字得一平一仄。進一步要求,因為人名也就二至四字為常,最好平仄全都調諧,不過很難做到就是了。例如,唐代有一位“東方虯”,自稱數百年後可以用他的名字與先秦的“西門豹”作對。實則從字麵上看還可以,從平仄方麵要求,則六個字中隻有“豹”字是仄聲。好在兩個尾字一平一仄,勉強算對上了吧!
熟能生巧,便可把幾個名字連在一起作對子,還可聯成句子,例如常被引用的一聯: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我亦無忌
人名對在做練習時因為內容方麵不要求,所以對起來還容易。真正放在對聯之中,可就難了。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載,李清照有一副名對:
露花倒影柳三變
桂子飄香張九成
後人都認為整體對仗工整。特別是“變”字與“成”字,都是古代音樂術語。
蘇軾在此前曾有過一聯:
山抹微雲秦學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比起李清照的對句,工整方麵就差一截子了。
2.地名對
練習地名對時,可以從書籍中、地圖中尋找配對。如找北京地名配對:北海對西山;磨盤大院對煙袋斜街;東棋盤街西棋盤街對南蘆草園北蘆草園,等等。
還有用地名對人名的,如:陶然亭對張之洞。
清代光緒年間巴哩克杏芬女史編輯成《京師地名對》二卷,分二十類共五百餘副地名對,堪稱大觀。還有編輯杭州等地地名成書的,均可供參考。
3.書名、劇名對
魯迅先生是書名對能手。他自己寫的書,書名就兩兩相對。如:《呐喊》對《彷徨》;《偽自由書》對《準風月談》;《朝花夕拾》對《故事新編》,等等。
清代沈起鳳著《諧鐸》,書中各則題目均兩兩相對,如:狐媚對虎癡;夢中夢對身外身;奇女雪怨對達士報恩;菜花三娘子對草鞋四相公,等等。
戲劇名對,如:《烏龍院》對《白虎堂》;《三氣周瑜》對《七擒孟獲》,等等。
電影名對,如:《車輪滾滾》對《春雨瀟瀟》;《試航》對《創業》,等等。說相聲中的對對子,就經常用到戲劇、電影名。
4.成語、俗語對
《巧對錄》等書籍中錄有此種對子甚多,可以參看,必要時采擇引入自己的對句中。例如:瓜熟蒂落對藕斷絲連;隔靴搔癢對畫餅充饑;守株待兔對打草驚蛇;風吹草動對日曬雨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