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校園其他表演指導(2 / 3)

3.平中求奇

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至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這個藝術特色在舉世驚絕的“古彩戲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我國戲法與西洋魔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魔術講究運用聲光道具,台麵上金碧輝煌、錚光鋥亮,演員卻隻要一件長袍,一條薄單,平凡樸實,毫無華彩,然而這一身長袍卻要變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從酒席菜肴至活魚、活鳥無奇不有。

演員一個跟鬥能獻出烈火燃燒的銅盆,再一個跟鬥又取出碩大無比、有魚有水的魚缸。

4.軟硬功夫相輔相成

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蹬技多數是女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製的方台上,以雙足來蹬。至於所蹬物體,幾乎包羅萬象,從紹興酒罐、彩缸、瓦鍾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騰帶響的鑼鼓等,輕至絹製的花傘,重至100千克重的大活人。

被蹬物體,或飛速旋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的瓷製彩缸至笨重的木製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旋如輪,隻見影子不見物象。

5.驚人的力量和輕捷靈巧的跟鬥

“疊羅漢”的底座負重量是驚人的。唐代《載竿》有1人頂18人的記載。現藏日本作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代漆畫彈弓,弓背上就有1人頂6人的形象。

近世的“千斤擔”中,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4付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500千克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傳統的“拉硬弓”、“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節目。

6.以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

富於生活氣息。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這些平凡東西,在我國雜技藝人手裏,變幻萬狀,顯示了我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係,有些節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間遊戲結合的產物。如繩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馬、趕車和兒童跳繩的藝術化。

7.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相結合

“耍壇子”、“轉碟”等節目把我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融在一起。“蹬技”中的花傘和彩單同樣給人以傳統藝術的美感。

8.表演形式多樣性

我國雜技有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場所多樣化。廣場、劇場、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薈萃,小至一人的現場即席獻藝。正是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使其能千古猶存。

9.嚴密的師承傳統

我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我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吳橋縣雜技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獎。

朗誦的概念和技巧

朗誦的概念

朗誦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朗誦的特點

1.朗誦是一種“說”的形式

朗誦是將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有聲語言形式的一種活動,屬於“說話”的範疇。要求朗誦者將文字符號通過發音器官“說”出來,因此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

2.朗誦是一種“讀”的形式

朗誦是一種語言的輸出形式。因為朗誦者隻有通過視覺“看”到文字並將之轉化為相應的語言形式才能進行朗誦。朗誦中除了眼、腦以外,還有發聲器官的參與。從朗誦的目的來看,朗誦除了要獲取信息,有時還是為了傳遞信息。

3.朗誦是一種“聽”的形式

朗誦者在朗誦的時候,將無聲的文字符號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在這一連續的過程中,朗誦者本身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會聽到自己發出的語言信息。

我們可以看出,朗誦是一種多感官並用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形式。因為朗誦需要用眼看文字符號,因此是一種閱讀的輸入形式;朗誦又需要用嘴來說,因此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又因為朗誦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朗誦者本身又會聽到自己所發出的語言信息,所以朗誦還是一種語音輸入形式。

看和聽表明朗誦是一種語言輸入形式,而說又表明朗誦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總地來說,朗誦是一種語言信息處理和轉換的過程。對視覺感知的語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將信息內容轉換為口語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人的言語觀察、言語聽覺和言語動覺都能得到鍛煉。

朗誦前的準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

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係列的準備工作。

1.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幹癟枯燥的書麵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2.把握作品的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

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正確、深入的理解。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裏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

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深刻、細致的感受。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裏“擠”情、“造”性。

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豐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像親眼看到、親身經曆一樣。

以陳然《我的自白書》為例,在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陳然,當時正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飽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動搖。

最後,敵人把一張白紙放在我麵前,讓我寫自白書,我滿懷對敵人的憤恨和藐視,滿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自豪地寫下了“怒斥敵人”式的《我的自白書》。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

用普通話語音朗誦。要使自己的朗誦優美動聽,必須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誦,因為朗誦作品一般都是運用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寫成的,所以,隻有用普通話語音朗誦,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用普通話朗誦,便於不同方言區的人理解和接受。因而,在朗誦之前,首先要咬準字音,掌握語流音變等普通話知識。

普通話朗誦技巧

1.停頓

停頓是指朗誦過程中聲音的斷和連。我們在朗誦時,既不能一字一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不能字字相連,一口氣念到底。無論是朗誦者還是聽眾,無論是生理要求,還是心理要求,朗誦中的停頓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顯示語法結構的需要,更是明晰表達語言、傳達感情的需要。

停頓與標點符號有一致關係。書麵語言中的標點符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朗誦的停頓必須服從標點符號。多數情況下,書麵語言中有符號的地方同朗誦時的需要有停頓的地方是一致的。

符號表示的停頓,可以分為四級,一般地說,句號、問號、感歎號的停頓比分號長些;分號的停頓要比逗號長些;逗號的停頓比頓號長些;而冒號的停頓則有較大的伸縮性,它的停頓有時相當於句號,有時相當於分號,有時隻相當於逗號。

2.語速

什麼是語速?語速是指朗誦時在一定的時間裏,容納一定數量的詞語。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總是有千差萬別的。朗誦各種文章時,要正確地表現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和人們不同思想感情,就必須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朗誦速度。

決定語速不同的各種因素:不同的場麵,急劇變化發展的場麵宜用快讀;平靜、嚴肅的場麵宜用慢讀;不同的心情緊張、焦急、慌亂、熱烈、歡暢的心情宜用快讀;沉重、悲痛、緬懷、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