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校園其他表演指導
魔術的特點和表演
魔術概述
1.特點
就廣義地來說:凡是呈現於視覺上不可思議的事,都可稱之為魔術表演。讓人們去觀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表演魔術”。魔術雖然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完全可以構成商業秘密,從而享受商業秘密法或者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
首先,魔術師的魔術講究的是新穎、別致,與現有魔術的最大限度的區別,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具有商業上的新穎性,可以使魔術師在同行業中保持優勢地位。
其次,魔術能夠通過魔術師的表演加以再現,並因此給魔術師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具有價值性。
再次,魔術的生命力在於它不為觀眾知曉的神秘色彩,魔術師對外總是守口如瓶,觀眾雖然絞盡腦汁想破解魔術師的魔術,但結果基本上都是無功而退。這說明,魔術師具有強烈的保密意識,並且采取了足夠的保密措施來保護自己的秘密。大衛的魔術為什麼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衛保密工作做得好,至今無人能夠破解其魔術秘密。
總之,魔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信息,具有商業新穎性、價值性和保密性,完全符合商業秘密的特征,應當作為商業秘密,通過單行的商業秘密法或者反不正當競爭法加以保護。
2.表演形式
近距離魔術:或稱為近景魔術,近距離麵對一個或數個觀眾作表演,需要有熟練的手法技巧,所用的道具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如錢幣、撲克牌等。因為與觀眾麵對麵接觸,觀眾又常常可以觸摸表演物,往往帶來的震撼極大。
沿桌表演:通常於餐館表演,表演者沿著一桌一桌進行表演。
街頭魔術:近年興起的表演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以街頭為舞台進行各種與觀眾互動的表演。
酒館式魔術:用一些中、小型道具配合演出,適合夜總會、生日會或周年晚會。互動性強,表演者常常將台下的觀眾逗得笑成一片。
舞台魔術:需要配合大型魔術道具、舞蹈、舞台燈光、音響演出。此類表演隻適合在大劇場或大禮堂中進行。
大型幻象魔術:自由女神消失或穿越長城諸如此類的大型幻象,往往需要很多經費來配合,大概隻有將電視台作為靠山的魔術師變得起。
3.近景表演技巧
近景魔術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曆史。古時一些農民在休息時,在樹底下聊天,總會找些小玩意以解苦悶刻板的生活。他們把蓮子、紅豆、小石粒等藏在瓷碗之下,以嫻熟的技法轉換迷惑,令旁觀者難猜出小顆粒所在之位置,及後慢慢地發展成最早的近景戲法。
而關於紙牌的近景魔術,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竹葉牌、骨牌及瓦牌並未形成一套規範的撲克紙牌戲法。雖然在近景戲法表演中及後更加入了硬幣及其他瑣碎物品,但始終未真正形成一種近景魔術的門類。
進行近景魔術表演,首先從儀容開始。表演者穿著合身的裝扮尤其重要,保持表演服飾清潔光鮮,不留體味也是一種尊重自己行業的行為,舉止優雅才能突顯魔術師風度翩翩的氣質,全身裝滿道具和機關之後,一切準備就緒,便可正式表演了。
小魔術表演的技巧
1.特點
這裏所說的小型魔術專指小型門子活而言,所使用的道具比較小,表演時演者用手拿著道具進行變幻,也有一些節目,需要將道具放在桌子上進行表演。
小型魔術的變幻內容是:彩物出沒,彩物移位,猜卜遊戲,以及各種看來是“違反常規”不可思議的現象。所使用的道具主要是:紙牌、錢幣、綢巾、繩、棍、環、杯、小盒、小匣等。
小型魔術的種類繁多,在全部魔術節目中小型魔術所占的比例很大。小型魔術在魔術表演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曆來被魔術演員所重視。業餘魔術演員,由於條件所限,大都以小型多樣為主,所以小型魔術對業餘演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表演類型
變幻技巧比較簡單的:這種類型的小魔術,表演方法容易掌握,隻要有了相應的道具,稍加練習,就能進行表演。例如“木棍移位”、“蠟燭變花”、“抽屜匣變鴿子”等。
變幻技巧比較難的:這類節目,表演方法比較複雜,除了要有相應的道具之外,還需要有較高的變幻技巧,才能進行表演。例如“立刻凍冰”、“巧刺撲克牌”,“巧變白板牌”,“雙巾脫扣”等。
需要手彩和搶托配合的:這類節目,單靠道具和門子是不行的,還需要手彩或搶托的配合,才能表演成功。這類節目的難度更大,但變幻效果好,最能迷惑觀眾。這類節目中,以“空手變球”和“空手變牌”等手彩魔術最為典型,其他還有“空手變錢”、“鈔票變多”、“火燒鈔票”和“台下釣魚”等。
3.表演要領
魔術的表演要領可以用亮得遠、包得嚴、手法快來概括,對於小型魔術來講,尤為突出。
亮得遠:所謂亮得遠,就是讓遠處的觀眾也能看清楚每個變幻步驟和變幻現象。而小魔術所用的道具比較小巧,遠處的觀眾不容易看清,這樣就會降低表演效果。所以在設計道具的時候,應該考慮到這個因素。而有些節目,可以用特定的表演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就要求演者開動腦筋,想出巧妙的方法來。
包得嚴:就是使近處的觀眾也看不出變幻秘密,否則就會拋托、破壞演出效果。為達到這個目的,一是從道具結構上下工夫,門子秘密做得越隱蔽越好;二是用表演技巧和表演方法來掩護。
手法快:演者的變幻技巧要熟練,手法要敏捷。小型魔術的門子和變幻秘密完全由手來直接掌握,觀眾的視線也都集中於演者的雙手上。所以,過托、倒托、換托、扳門子、摳門子等動作,必須熟練、敏捷,否則就要露出破綻。
所以說,小魔術對於手法的依賴性更強,這就要求演者必須具備熟練的技巧和敏捷的手法。優秀的魔術演員所表演的小魔術是非常漂亮的,令人百看不厭。
亮得遠、包得嚴,手法快,對其他類型的節目也是適用的,不過,對於小魔術來講,顯得更為重要。
雜技的種類和特色
雜技概述
雜技指柔術、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係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
雜技學術界認為我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這是用硬木片削製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回旋來去,於是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
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飛去來器”這個節目至今在民俗活動中傳承著,內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上,在賽馬、摔跤、角鬥等各種技藝競賽中,就有“飛去來器”的競賽,是以投擲的遠近和擊中目標的準確程度來評定優劣的。
雜技演員把獵技的“飛去來器”加以藝術加工,形成一種巧妙神奇的藝術節目,這種節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還深受觀眾喜愛。由於雜技藝術來源於五花八門、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征,故而“雜技”之名就在曆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
雜技的類型
1.北京天橋中幡
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主幹是一根10米長短的粗短竿,竿頂懸掛著一麵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也稱標旗。考究的中幡還會在竿頂加上一層乃至數層由彩綢、錦緞、響鈴、小旗和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被稱為瓔珞寶蓋,在舞弄起來時色彩和聲音都很優美。
舞畢後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還要高高拋起,穩穩接住,動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輪換地作為支撐點。中幡的動作有“霸王舉鼎”、“老虎撅尾”、“蘇秦背劍”等26種之多。
中幡起源於晉朝,有著上千年的曆史。清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黃旗佐領,屬內八檔會之一,並且受過皇封。同時,又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老北京文化尤其是老天橋文化縮影。
2.抖空竹
空竹一般為木質或竹質,是一種用線繩抖動使其高速旋轉而發出響聲的玩具。空竹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從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記述的空竹玩法和製作方法,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文物考證,可知“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北京廣安門內下斜街的都土地廟建於明代,農曆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廟會開市,特別是春節和二月初二龍抬頭時,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廟會特色和重要內容。
空竹分為雙輪空竹、單輪空竹、雙軸空竹、雙輪多層空竹等。抖空竹集娛樂性、遊戲性、健身性、競技性和表演性於一身,技法多樣,目前掌握的花樣技法就有100多種,還有雙人、多人等眾多集體花樣。
雜技的藝術特色
1.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
我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筋鬥的形象。我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戲法的演員也要有紮實的功夫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指此。沒有堅實的功夫,在大褂裏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容自如,翻著筋鬥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2.險中求穩、動中求靜
顯示了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晃板、晃梯之類,凳上加凳,人上疊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蕩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行。這顯示了對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