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談話方式,辯論、爭吵、急呼宜用快讀;閑談、絮語宜用慢讀;不同的敘述方式作者的抨擊、斥責、控訴、雄辯宜用快讀;一般的記敘、說明、追憶宜用慢讀;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輕、機警、潑辣的人物的言語、動作宜用快讀;年老、穩重、遲鈍的人物的言語、動作宜用慢讀。
朗誦速度的轉換:朗誦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至終采用一成不變的速度。朗誦者要根據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朗誦速度。這種在朗誦過程中實現朗誦速度的轉換是取得朗誦成功的重要一環。
讀得快時,要特別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為了讀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讀得慢時,要特別注意聲音的明朗實在,不能因為讀得慢而顯得疲疲遝遝,鬆鬆垮垮。總之,在掌握朗誦的速度時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
3.重音
什麼是重音?在朗誦中,為了準確地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有時強調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詞或短語,被強調的這個詞或短語通常叫重音,或重讀。
在由詞和短語組成的句子中,組成句子的詞和短語,在表達基本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時候,不是並列地處在同一個地位上。有的詞、短語在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上顯得十分重要,而與之相比較,另外一些詞和短語就處於一個較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樣一句話,如果把不同的詞或短語確定為重音,由於重音不同,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確定重音的依據: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沒有什麼特別強調的意味。這種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據其語法結構來確定,需要重讀的有短句中的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有些代詞。這類重音叫做語法重音。
這類重音在朗誦時不必過分強調,隻要比其他音節讀得重些就可以了。
有些句子或由於構造複雜,或由於表意曲折,或由於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確定,必須聯係上下文,細加觀察,進行認真推敲,尤其要放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確定其重音,通常把這類重音叫做邏輯重音或感情重音。
同語法重音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是不一致的。當邏輯重音和語法重音不一致時,後者必須服從前者。
繞口令的特點和訓練
繞口令的概述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於是將若幹雙聲、疊詞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繞口令是民間語言遊戲,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複、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急速念出。
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至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周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
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
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繞口令的特點
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幹雙聲、疊韻詞彙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詞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閑逗趣的語言遊戲。
如:“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後有個楊眼圓,二人山前山後來比眼;不知嚴圓眼比楊眼圓的眼圓,還是楊眼圓比嚴圓眼的眼圓。”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很有韻味:“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繞口令的結構
1.對偶式
兩句對偶,平行遞進,如《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
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間流傳的繞口聯,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這副繞口聯同音異義,頗為繞口,實屬巧對妙聯。“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上聯下聯各列出四個“自在”和“如來”,而4次出現的含義各不相同,耐人尋味。
2.一貫式
一貫式的繞口令一氣嗬成,環環相扣,句句深入,如:“遠望一堆灰,灰上蹲個龜,龜上蹲個鬼。鬼兒無事挑擔水,濕了龜的尾,龜要鬼賠龜的尾,鬼要龜賠鬼的水。”“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灰化肥發黑揮發會發灰。”“一麵小花鼓,鼓上畫老虎。寶寶敲破鼓,媽媽拿布補,不知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
可以看出,繞口令多是詼諧而活潑,節奏感較強,富有音樂效果。傳統的繞口令,多隻注重字句的諧音,而忽視思想內容。
如今,民間文藝工作者在創作繞口令時,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有的具有益智助思的作用,如《數獅子》:“公園有四排石獅子,每排是十四隻大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背上是一隻小石獅子,每隻大石獅子腳邊是四隻小石獅子,史老師領四十四個學生去數石獅子,你說共數出多少隻大石獅子和多少隻小石獅子?”
繞口令的訓練
1.對偶式繞口令
《嫂嫂打棗》
嫂嫂用篙去打棗,棗樹掉棗砸嫂嫂。
嫂怪棗砸嫂,棗怪嫂打棗。
要想棗不砸嫂,別用篙打棗。
要讓嫂不怪棗,棗樹別掉棗。
《牛小妞騎牛》
牛家小妞騎小牛,小牛不走氣小妞。
騎小牛的小妞,用鞭抽小牛。
氣小妞的小牛,用頭抵小妞。
牛抵小妞牛頭扭,妞扭牛頭牛不拗。
牛怕小妞妞騎牛,牛家誇讚小妞妞。
《王婆誇瓜又誇花》
王婆賣瓜又賣花,一邊賣來一邊誇。
又誇花,又誇瓜,誇瓜大,大誇花。
瓜大花好笑哈哈。
《黑虎救豬》
黑虎黑夜數黑豬,黑夜黑豬黑虎數。
黑豬黑夜圍黑虎,黑擠黑挨亂乎乎。
黑虎難數黑豬數,急得黑虎嗚嗚哭。
《小王和小黃》
小王和小黃,一塊畫鳳凰。
小王畫黃鳳凰,小黃畫紅鳳凰。
紅鳳凰黃鳳凰,隻隻畫成活鳳凰,
望著小王和小黃。
《讓路》
驢在半路上遇見鹿,鹿不讓驢,驢不讓鹿。
鹿不給驢讓路,驢偏要鹿讓路。
驢想讓路給鹿,鹿卻先給驢讓了路。
2.一貫式繞口令
《阿凡提騎毛驢》
阿凡提,騎毛驢,手拿一條魚。
毛驢走路急,掉了手中魚。
阿凡提,下毛驢,下了毛驢去拾魚。
彎腰去拾魚,拾魚跑了驢。
阿凡提,心裏急,拾起魚,追毛驢。
追上毛驢騎毛驢,騎上毛驢手提魚。
《坑前有個盆》
坑前有個盆,盆裏有個瓢,
瓢裏盛著錢,拿錢去商店買糖,
嚐嚐糖,甜不甜,不甜不給錢!
《打狼護羊》
小梁上山去放羊,草堆裏衝出一隻狼。
狼攆羊,羊躲狼。
小梁護羊打狼,小梁打狼護羊。
終於打跑狼護住羊,受到大家一致讚揚。
《小牛賠油》
小牛放學去打球,踢倒老劉一瓶油。
小牛回家取來油,向老劉道歉又賠油。
老劉不要小牛還油,小牛硬要把油還給老劉。
老劉誇小牛,小牛搖頭,
你猜老劉讓小牛還油,還是不讓小牛還油。
《狗咬柳小六》
柳小六沒事胡亂走,
走到劉老九的大門口。
門口的狗咬了柳小六的手,
柳小六緊喊劉老九快看狗。
劉老九屋內一個人也沒有,
白叫劉老九的狗把柳小六咬了一口。
柳小六發誓沒事不再胡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