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校園辯論活動學習指導(3 / 3)

18.布陷發問

也就是布置一個陷阱,讓對方來鑽,或想方設法將之套進去。其更高技巧就是連環套。

19.長抽短吊

即忽然提這樣的問題,忽然又提那樣的問題,不離辯題,卻又忽東忽西,以思維的快捷與急智來取得主動。

20.答中之問

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對方答問時發現問題,包括陳詞階段發現的問題,予以提問;另一種是在自己回答對方問題時的反問。

攻擊的風格

由於自由辯論如疾風迅雷,所以不同場次、不同隊伍的辯論風格也不盡相同。沒有形成風格的隊伍即使辯勝,也隻是初級層次的。因此,有風格意識並力爭形成自己的辯論風格,是一支辯論隊有追求、有實力的表現。它其實是一支隊伍整體人格的呈現。

攻擊的風格,一般而言有情緒型、理智型、穩健型三種。

情緒型的隊伍往往隻在趣事、情緒化的層麵上實施攻擊。它也能夠引發一些活躍的效果,但是也易於耽於情緒、就事論事,甚至會誤入漫罵的泥沼,使辯論流於表麵、層次不高,缺乏應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隊伍往往執著於理辯的層麵,這容易體現思想的深度,但是又會失之於辯論的活潑不足,弱化了應有的觀賞性。

穩健型的隊伍因為其理智和穩健,而注意到了應有的活潑,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長的。顯然,自由辯論的風格當以穩健為上,從比賽的實踐看,穩健型風格的辯論隊不僅易於取勝,且留給觀眾、評委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辯論的防守技巧

辯論中的自由辯論階段,就是由進攻和防守兩個方麵組成的,因此,不僅要有進攻的準備,還要有防守的準備。隻會進攻不一定能夠取勝,隻會防守當然就更容易陷入被動了。該防守就防守,該進攻就進攻,能攻能守的隊伍才能遊刃有餘。防守中,應該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幾個方麵:

1.盯人技巧

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對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辯盯一辯,二辯盯二辯。即一辯回答一辯的問題,二辯回答二辯的問題。這樣各人就會有關注的具體目標,就不會出現好回答的問題就搶著回答,難回答的問題就你推我讓的。當然,在分工之後又講合作,最難回答的問題,就由“靈魂隊員”補救了。

2.長項技巧

即根據各人的長項來分工,首先確認辯手各人的長項,如長於說理、長於說史、長於記憶、長於辨析,等等,則承擔相應的問題來防守,這也不至於出現混亂局麵或冷場。

3.合圍技巧

假如對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辯手,不僅對方整個局麵靠其支撐,且對本方威脅很大,甚至本方隊員對其有畏懼感,一對一的戰術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圍技巧,即以全隊的四個人的力量來圍擊、合擊,從四個人不同的側麵對準他的問題,以守為攻,一般都會有效。隻要他頂不住了,那對方的陣腳就會亂了,自然就會垮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實力甚至實力更強大的隊員靠一兩個回合是難以製伏的,因此要有韌勁,不可太急切,爭取五六個回合使其難於招架,提不出更尖銳的問題,內在的進攻力度大大減弱,才能有取勝的基礎。

4.夾擊技巧

就是對有的問題,有的隊員采用二人夾擊的方式來對待。

5.高壓技巧

一般在辯論賽中,由於參賽隊的實力比較接近,所以在自由辯論中容易出現同位推頂的情況,這一方麵容易浪費時間,另一方麵不容易取勝。

破解的辦法是采用高位迫壓防守。如對方提出的是現象問題,就將之上升到理論高度上來回答;如對方提出的是現實問題,那就從曆史的角度來回答;如對方提出的是具體問題、微觀問題,就以全景認識、宏觀認識來回答,以此類推。

若此,對對方的問題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統罩下蓋的方式,使對方感到自己的思維位勢稍遜一籌,從而內心產生動搖,其攻擊力也就隨之動搖而弱化了。

6.指誤技巧

即不正麵回答問題,而是指出對方所問問題在邏輯上、理論上、事實上、價值上、立場上、表達上和常識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尷尬局麵。

7.歸謬技巧

即對有的問題不做正麵回答,而是將之做概納引申歸謬,直指其終端的謬,陷其於被動的境地。

8.反問技巧

即從反方向上反問其問題的悖常性、悖題性、悖理性、悖邏輯性,從而化被動而為主動。

9.幽默技巧

即麵對自己從容回答尚有富餘的問題,適時幽對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絕佳的了。

10.短答技巧

適於一字、一詞、一個成語、一個句子就能夠答清,且能夠反陷對方於被動的問題,就應該果斷而適時的使用。

11.啟導技巧

對於那些喜歡滔滔不絕、有演講欲而又容易動情、不易冷靜理智的辯手,表現欲特盛的辯手,語詞囉嗦繁複的辯手,在回答問題時不妨巧妙啟發他的教導意識,任由其滔滔不絕地講,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對方的規定時間。

12.揭弊技巧

在回答問題時,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個人陳詞與發問中的弊病與矛盾,前一個問題與後一個問題的矛盾,兩個或數個人問題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與矛盾,使其問題本身站不住腳,防守便轉為攻擊,目的自然也就達到了。

13.激怒技巧

即是答問時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層進入情緒層,無法冷靜,無從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亂自己心緒。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擊,這是犯禁行為。

14.評價技巧

即不正麵回答問題,而是對其問題予以評價,指其目的,斷其歸路。

15.閃避技巧

即對那些一兩句話難以答清的問題,采用合理閃避的方式,其基點是不離開辯題的立場。

16.反複技巧

即以同義反複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樣,但語言不同。

17.類比技巧

即麵對對方的問題,不做正麵攔截,而是用同類比較的方式,把問題拋回給對方。

18.陷阱技巧

既在答問中,巧設陷阱讓對方來鑽,然後,在下一個回合中予以指駁,使對方露餡。

19.聯動技巧

即本方二人以上聯動,回答問題時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應,以整體的優勢對之。

20.側擊技巧

即不正麵回答問題,而從側麵引出相關問題,反請對方來回答。

21.連環技巧

即在答問中故設連環,環環相扣,將對方的問題定格在某一環中,將其扣死。

22.組接技巧

即將對方自己的立場或陳詞、反問、答問中的語言予以組合回答,即讓對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

即恰到好處的巧借名言、警語、格言、民諺、詩歌、歌詞、流行語等來回答。當然也可以改頭換麵,重組搭配來回答。

24.錯接技巧

即有意錯接問題,反讓對方判斷,使之主動防守。

25.引申技巧

即將問題引申開來,揭示其實質與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斷其喉。

辯論反客為主技巧

反客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在辯論賽中,被動是賽場上常見的劣勢,也往往是敗北的先兆。辯論中的反客為主,通俗地說,就是在辯論中變被動為主動。下麵,本文試以技法理論結合對實際辯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紹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

1.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辯論中來。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麼一個回合: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這裏,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係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應該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製內心滋生出惡毒的殺人欲望,卻是很難。這樣,正方寬廣、高位定義的“知難”和“行易”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和“行難”的攻擊之力,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淺表層麵上的立論框架崩潰了。

2.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曾出現過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論,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麵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3.順水推舟

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例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辯論中: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辨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從上麵的辯詞來看,反方的就事論事,理據充分,根基紮實,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繼而均以“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如此一係列理論環環相扣、節節貫穿,以勢不可當的攻擊力把對方的就事論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謂精彩絕倫!

4.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寓意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入我方“勢力範圍”,使其恰好為我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辯論中,有這樣一節辯詞:

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作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辨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

正方舉張勇為例,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引用失誤,張勇到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反客為主的效果。

5.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應該適應(超越)市場經濟”的辯論中,有如下一輪交鋒:

反方:“我問雷鋒精神到底是無私奉獻精神還是等價交換精神?”

正方:“對方辨友這裏錯誤地理解了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是說,所有的交換都要等價,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換,雷鋒還沒有想到交換,當然雷鋒精神談不上等價了。”(全場掌聲)

反方:“那我還要請問對方辯友,我們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為人民服務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嗎?”(掌聲)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請君入甕”之意,有備而來。顯然,如果以定勢思維被動答問,就難以處理反方預設的“二難”。選擇前者,則剛好證明了反方“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的觀點;選擇後者,則有背事實,更是謬以千裏。

但是,正方辯手卻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設定,反過來單刀直入,從兩個預設選項抽出“等價交換”,以倒樹尋根之勢徹徹底底地推翻了它作為預設選項的正確性,語氣從容,語鋒犀利,其應變之靈活、技法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當然,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辯論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麵的因素,另一方麵,反客為主還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而這一點卻是無章可循的。

6.攻其要害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雙方糾纏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例子或表達上爭論不休,結果,看上去辯得很熱鬧,實際上已離題萬裏。這是辯論的大忌。

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對方一辯、二辯陳詞後,迅速地判明對方立論中的要害問題,從而抓住這一問題,一攻到底,以便從理論上徹底地擊敗對方。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辯題的要害是:在不溫不飽的狀況下,是否能談道德?在辯論中隻有始終抓住這個要害問題,才能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

在辯論中,人們常常有“避實就虛”的說法,偶爾使用這種技巧是必要的。比如,當對方提出一個我們無法回答的問題時,假如不知裝知之,勉強去回答,不但會失分,甚至可能鬧笑話。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機智地避開對方的問題,另外找對方的弱點攻過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避虛就實”、“避輕就重”,即善於在基本的、關鍵的問題上打硬仗。如果對方一提問題,我方立即回避,勢必會給評委和聽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以為我方不敢正視對方的問題。此外,如果我方對對方提出的基本立論和概念打擊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於敏銳地抓住對方要害,猛攻下去,務求必勝,乃是辯論的重要技巧。

7.利用矛盾

由於辯論雙方各由四位隊員組成,四位隊員在辯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隊員,在自由辯論中,由於出語很快,也有可能出現矛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當馬上抓住,竭力擴大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無力進攻我方。

比如,在與劍橋隊辯論時,劍橋隊的三辯認為法律不是道德,二辯則認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這兩種見解顯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機擴大對方兩位辯手之間的觀點裂痕,迫使對方陷入窘境。又如對方一辯起先把“溫飽”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後來在我方的淩厲攻勢下,又大談“饑寒”狀態,這就是與先前的見解發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於急切之中,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8.引蛇出洞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膠著狀態,當對方死死守住其立論,不管我方如何進攻,對方隻用幾句話來應付時,如果仍采用正麵進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要盡快調整進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從看來並不重要的問題入手,誘使對方離開陣地,從而打擊對方,在評委和聽眾的心目中造成轟動效應。

在我方和悉尼隊辯論“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時,對方死守著“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隻能是醫學問題”的見解,不為所動。

於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戰術,我方二辯突然發問:“請問對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號是什麼?”對方四位辯手麵麵相覷,為不至於在場上失分太多,對方一辯站起來亂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糾正,指出今年的口號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這就等於在對方的陣地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從而瓦解了對方的堅固的陣線。

9.李代桃僵

當我們碰到一些在邏輯上或理論上都比較難辯的辯題時,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來化解困難。比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這一辯題就是很難辯的,因為艾滋病既是醫學問題,又是社會問題,從常識上看,是很難把這兩個問題分開的。

因此,按照我方預先的設想,如果讓我方來辯正方的話,我們就會引入“社會影響”這一新概念,從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不是“社會問題”,並嚴格地確定“社會影響”的含義,這樣,對方就很難攻進來。

後來,我們在抽簽中得到了辯題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完全否認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也會於理太悖,因此,我們在辯論中引入了“醫學途徑”這一概念,強調要用“社會係統工程”的方法去解決艾滋病,而在這一工程中,“醫學途徑”則是必要的部分之一。

這樣一來,我方的周旋餘地就大了,對方得花很大力氣糾纏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擊力就大大地弱化了。

“李代桃僵”這一戰術之意義就在於引入一個新概念與對方周旋,從而確保我方立論中的某些關鍵概念隱在後麵,不直接受到對方的攻擊。

辯論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過程,經驗告訴我們,隻有使知識積累和辯論技巧珠聯璧合,才可能在辯論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10.緩兵之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如下情況:當消防隊接到求救電話時,常會用慢條斯理的口氣來回答,這種和緩的語氣,是為了穩定說話者的情緒,以便對方能正確地說明情況。又如,兩口子爭吵,一方氣急敗壞,一方不焦不躁,結果後者反而占了上風。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處理”的方法,緩慢地處理棘手的問題。這些情況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慢”也是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好辦法。辯論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辯論局勢下,快攻速戰是不利的,緩進慢動反而能製勝。

例如,1940年,丘吉爾在張伯倫內閣中擔任海軍大臣,由於他力主對德國宣戰而受到人們的尊重。當時,輿論歡迎丘吉爾取代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認為自己是最恰當的人選。但丘吉爾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製勝”的策略。他多次公開表示在戰爭爆發的非常時期,他將準備在任何人領導下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當時,張伯倫和保守黨其他領袖決定推舉擁護綏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勳爵作為首相候選人。然而主戰的英國民眾公認在政壇上隻有丘吉爾才具備領導這場戰爭的才能。在討論首相人選的會議上,張伯倫問:“丘吉爾先生是否同意參加哈利法克斯領導的政府?”能言善辯的丘吉爾卻一言不發,足足沉默了兩分鍾之久。

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著反對。一旦丘吉爾拒絕入閣,新政府就會被憤怒的民眾推翻。哈利法克斯隻好首先打破沉默,說自己不宜組織政府。丘吉爾的等待終於換來了英國國王授權他組織新政府。

再舉一例,在某商店裏,一位顧客氣勢洶洶找上門來,喋喋不休地說:“這雙鞋鞋跟太高了,樣式也不好……”商店營業員一聲不吭,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一直沒打斷他。等這位顧客不再說了,營業員才冷靜地說:“您的意見很直爽,我很欣賞您的個性。這樣吧,我到裏麵去,再另行挑選一雙,好讓您稱心。”“如果您不滿意的話,我願再為您服務。”這位顧客的不滿情緒發泄完了,也覺得自己有些太過分了,又見營業員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問題,也很不好意思。結果他來了個180°的大轉彎,稱讚營業員給他新換的實際上並無太大差別的鞋,說:“嘿,這雙鞋好,就像是為我訂做的一樣。”營業員以慢對快,以冷對熱,讓顧客把怒氣宣泄出來,達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這一場糾紛。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在辯論中要正確使用“以慢製勝”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點:

(1)以慢待機,後發製人。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在時機不成熟時倉促行事,往往達不到目的。辯論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必須的。“以慢製勝”法實際上是辯論中的緩兵之計,緩兵之計是延緩對方進兵的謀略。

當辯論局勢不宜速戰速決,或時機尚不成熟時,應避免針尖對麥芒式的直接交鋒,而應拖延時間等待戰機的到來。一旦時機成熟,就可後發製人,戰勝論敵。如第一例中,丘吉爾在時機不成熟時,不急於成功,以慢待機。在討論首相人選的關鍵時刻,以沉默表示反對,最終贏得了勝利。

(2)以慢施謀,以弱克強。“以慢製勝”法適用於以劣勢對優勢、以弱小對強大的辯論局勢。它是弱小的一方為了戰勝貌似強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種謀略手段。“慢”中有計謀,緩動要巧妙。這裏的“慢”並非反應遲鈍,不擅言辭的同義語,而是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的雄辯家定計施謀的法寶之一。

如第一例中,丘吉爾麵對張伯倫的追問,裝聾作啞,拖延時間,實際上是假癡不癲的緩兵之計。在這一種韌性的相持中,張伯倫一方終於沉不住氣了,丘吉爾以慢施謀終於取得了勝利。

(3)以慢製怒,以冷對熱。“慢”在辯論中還是一種很好的“製怒”之術。辯論中唇槍舌劍,自控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激動。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過分激動的人,宜用慢動作、慢語調來應付。以慢製怒,以冷對熱,才能使其“降溫減壓”。隻有對方心平氣和了,你講的道理他才能順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營業員,就是以冷靜的態度、和緩的語氣,平息了對方的怒氣,化解了矛盾。

總之,辯論中的“快”與“慢”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兵貴神速,“快”當然好。可是,有時“慢”也有“慢”的妙處。“慢”可待機,“慢”可施謀,“慢”可製怒。“慢”是一種韌性的戰術,“慢”是一場持久戰,“慢”是舌戰中的緩兵之計。緩動慢進花的時間雖長,繞的彎子雖大,然而在許多時候,它卻往往是取得勝利的捷徑。

11.其他技巧

(1)節奏把握。自由辯論的時間不長,但是由於爭鋒劇烈,對抗性強,故往往呈現出很強的快節奏。一般而言,一強到底、一勝到底的隊伍不多,這就需要有韌勁和力量,持久才能取勝。故有經驗的辯論隊往往是先弱後強、欲擒故縱。其利在於先讓對方強,以觀察其底氣,辨別其優劣,再製伏它。

(2)避鋒折銳。針鋒相對,往往會陷於對峙和僵持。你針尖我麥芒,你推我搡,既不利於取勝,現場效果也不好。故有經驗的辯論隊往往不正麵迎擊,而是閃避一旁,輕輕折斷其鋒銳。這種閃避不是回避問題,而是巧用智力,或側擊、或高壓、或機智、或幽默,巧擊要害,巧借場上效果來使對方退卻。簡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對,不以表麵熱鬧、直硬相拚見高低。

(3)時間把握。即從嚴把握本方時間,有意啟導、引導對方在無意識中把規定時間及早耗盡,以造成缺席審判的情勢,這對本方極為有利。

(4)打亂陣腳。組織有序進攻,打亂對方的陣腳,使之兵未敗而陣先亂,豈有不敗之理?

(5)直擊底線。有意識地對對方底線全力猛攻,使其自我動搖,無力接濟,僅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處於被動境地。

這些,僅是一般的技巧。由於辯論如戰爭,場上情況千變萬化,有的或許有用,有的卻不一定有用。根據具體賽勢,熟能生巧,就會有相應的技巧創新。有道是,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那當然是高境界了。對於新辯手,了解一些一般技巧,應該不會是多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