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校園辯論活動學習指導(2 / 3)

(2)兩次發言。在自由辯論中,一個隊員發言後,不要立即把話筒傳給其他隊員,而在對方發言後,由其自己決定是否作第二次發言。這種戰術的目的是保持發言的連貫性,在隊員相互之間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時應用。

(3)相互保護。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會出現某個隊員口誤,或者偏離立論等對本方不利的情況,這時候,別的隊員應該彌補其錯誤。彌補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抵賴。如果本方犯錯誤,對方隔了相當長時間後才攻擊,或者犯錯誤的這句話本身含意就很模糊,可以死不認賬地說:“我方沒有這樣說過。”但是,這種戰術如果被評委識破,會非常不利,一般不要采用。

②別解。對本方犯錯誤的話作另外一種解釋。如:

正:“大家聽到沒有,對方同學竟然說共產主義不能實現,看來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變真是越來越嚴重了。”

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條件不具備,共產主義當然不能馬上實現……”

這裏反方就運用了別解這種戰術,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不利局麵。這種戰術運用得比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說:……”

③調整底線。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錯誤既不是口誤,又明顯背離本方原來的立論,隻好將錯就錯。如“法治能消除腐敗”一題中。

反:“對方同學剛才還說‘法治能消除腐敗的根源’,可現在又說‘法治對腐敗的根源——貪欲隻是遏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正:“對方同學怎麼忘了腐敗還有一個根源:不受製約的權力。法治能消除的,正是不受製約的權力這個根源。”

當時,原來準備的立論是法治既能消除貪欲,又能消除不受製約的權力,但由於準備倉促,場上我方一辯明確說出法治對貪欲隻是遏製,隻好在場上臨時作了調整,於是對方又轉到另外的問題上去了。

④對於明顯的口誤,可以大膽承認“我方剛才出現了口誤。”

(4)連續進攻。場上要保持頭腦冷靜,當注意到對方對本方某個問題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時,應連續攻擊,哪怕把問題再重複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是自己急於說出某句“精妙”的話,根本不去注意隊友問了什麼問題,以及對方是如何回答的,這種個人主義應該避免。

2.邏輯戰術

(1)破除雙難境地。辯論中難免會碰到一些選擇疑問句,對方逼著問你“是A還是B?”不管是A是B,對本方都是不利的,對這類問題,有兩種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一題。

反:“對方同學認為是病就是醫學問題,那麼我請問,相思病是看內科還是看外科啊?”

正:“相思病也要看心理醫生。”

這就是第一類回答,有一定難度,但效果甚佳。

如“抓住老鼠的貓才是好貓”一題。

正:“如果一隻貓長得可愛,但是不會抓老鼠,而另外一隻貓長得很醜,卻是抓老鼠能手,對方同學你會挑哪一隻呢?”

反:“兩隻我都要,一隻用來觀賞,一隻用來抓老鼠。”

這是第二類回答,讓對方無法攻到實處。

(2)破類比。類比手法是辯論中經常運用的,但類比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精確,類比物與被類比物總是會有一些區別,這就為反駁提供了突破口。

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正:“千千萬萬人得艾滋病就是社會問題嗎?千千萬萬人還得心髒病呢,這也是社會問題嗎?”

反:“一個人打噴嚏不是社會問題,難道我們全場人都打一個噴嚏,還不是社會問題嗎?”

正:“對方同學還是沒有聽清楚我說的,難道千千萬萬人得心髒病也是社會問題嗎?”

反:“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治療一個艾滋病人要多少錢?”

看得出反方有左支右絀之感。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反:“心髒病會傳染嗎?心髒病和同性戀有關嗎?”傳染和同性戀都是艾滋病具有的特征,而類比物心髒病則無此特征,所以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後,可以用來攻擊對方不準確的類比。

(3)循環論證及對待辦法。循環論證常常是在立論中就已準備好的,這種辯論手法會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當不管從哪個角度進攻,對方總是能自圓其說時,很可能就是在運用這種手法。

複旦大學在“人性本善”一題中曾經設置過一個循環論證,而實戰中他們抽到的是“人性本惡”。基本立論是:“人有人性和獸性,人所以有善行,是因為有人性,人所以有惡行,是因為有獸性。”

現在,假設一段自由辯論:

正:“泰麗莎修女的善行,英國小男孩為了救自己的妹妹,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不是人性的光輝嗎?”

反:“但是,我們也看到二次世界大戰奪去了幾千萬人的生命,而巴爾幹半島現在仍然戰火熊熊,麵對人類這些惡行,對方同學還能說人性本善嗎?”。

正:“當我們談起這些惡行時,總是說獸性大發,又怎麼能讓人性來承受這不白之冤呢?”

其實正方為了論證人性是善的,他的論據是:“惡的都是獸性。”這是一種典型的循環論證,對付的辦法是直接予以揭破。

反:“惡的就是獸性,善的就是人性,所以人性是善的,對方同學這不是在循環論證嗎?”

如果循環論證能設置得比較隱蔽,對方是無法攻破的,值得在立論中采用。

(4)歸謬及對付方法。所謂歸謬,就是先假設對方的邏輯是正確的,然後推導出荒謬的結論,以此證明對方的錯誤。這是辯論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來難以攻擊的詭辯,一經歸謬,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外資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反:“馬克思早已指出:‘勞動決定價值’,所以,廉價的勞動力才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勞動決定價值適用於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如果按照對方這種邏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都是廉價勞動力嘍?”

對反方看似嚇人的論據,正方以歸謬給予有力一擊,再看一個比較高級的歸謬。如“法治能消除腐敗”。

反:“請對方舉個例子,哪怕是一個例子,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用法治消除了腐敗?”

正:“過去沒有消除,現在沒有消除,就等於將來一定不能消除嗎?那我們還談什麼共產主義必然實現,共產主義以前也從來沒實現過嘛!”

正方對反方的這個要害問題如果避而不答,那就要丟分了,而以歸謬駁斥對方提問中隱含的邏輯,卻化險為夷。使用歸謬是不容易的,但防守也很難,大概有以下兩種防守方式:

①正本清源。如“法治能消除腐敗”。

反:“腐敗有減少的趨勢,就能說明腐敗能消除嗎?一個人小時候一天能吃1斤飯,成人後一天能吃2斤米飯,這也是飯量不斷增長的趨勢啊?是不是說到了老年他就能吃100斤大米飯呢?那不成了飯桶了嗎?”

正:“吃飯是飯量不斷增長,消除腐敗卻是腐敗在不斷減少,這兩者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正方用這種反駁方式指出反方所“按照的”根本不是正方的“邏輯”,所以導出的荒謬結論是無效的。

②順水推舟。如正方“人性本善”。

反:“人性本惡。”

正:“我想先請問對方同學,您的教育能夠使你一輩子不流露本性嗎?如果您不小心流露本性,那我們大家可要遭殃了。”(前麵反方說過教育使本惡的人性向善。)

反:“所以我要不斷地注意修身自己呀!曾子為什麼說:‘吾日三省吾身’呢?”

這種反駁方式是指出對方所導出的結論與本方觀點並不矛盾,在①例中,如果用順水推舟法,似乎可以這樣說:

正:“所以我們才要考察法治是否有消除腐敗的內在能力啊!而腐敗不斷減少的趨勢,恰恰提供了一個證明。”

比較一下,哪種方法更好呢?後一種方法更能體現“避其鋒芒,擊其惰歸”之兵家要義。

(5)各執一詞。在同一個論據上,雙方各自強調對自己有利的一麵。如“當前妨礙大學生走向社會主要是自身素質問題,還是社會環境問題?”

反:“現在是‘孔雀東南飛,飛到廣東來’,不就是因為廣東水草豐美,環境優雅嗎?”

正:“可也要是孔雀才能東南飛啊!”

反:“東南有梧桐,方有孔雀來。現在的問題是梧桐太少。”

臨場利用對方的論據時,會用到這種戰術。

(6)特殊情況。如“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

正:“對方同學怎麼能把色情業、賭博業的弊端強加到旅遊業的頭上呢?這不是張三犯罪,李四坐牢嗎?”

反:“如果李四是幫凶,當然也要坐牢。旅遊業不是對色情業、賭博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嗎?本來張三犯罪,不該李四坐牢,可在李四是幫凶的特殊情況下,就不奇怪了。”

又如,正:“這不等於是把一個不會遊泳的人推到水裏去嗎?”

反:“如果不下水又怎麼能學會遊泳呢?”

能否成功地運用這種戰術,關鍵是辯手自身的素質。在這種戰術中,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麼……”

(7)攻擊小前提。如

正:“毛驢沒有汙染,可是能走上高速公路嗎?”

反:“毛驢就真的沒有汙染嗎?”

當對方第一句話是判斷句,第二句話是反問句時,本方應該先注意這句判斷句是否成立,這在辯論中屬於“盲點”,容易忽略。

這種戰術在許多情況下屬於詭辯,就像對方指著一個正方形說正方形與圓形是不同的,而本方攻擊說他指的根本不是一個標準的正方形。所以上一例中正方可以這樣反駁。正:“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不造成汙染的東西,但毛驢難道是因為有汙染,才不能走上高速公路嗎?”這種戰術要慎用。

3.轉換提問權

(1)回避。在水平相當的辯論賽中,隻有符合以下條件才能回避:第一是對方的問題無法回答;第二是對方的問題回答後對本方很不利;第三是對方的問題與辯題無關。回避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就好像沒有聽到對方的問題,直接提出本方問題。這種回避可以用,但痕跡過於明顯。

②以一句話作為過渡。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正:“對方已說明,我們應該加強教育,但我想問對方,教育是用什麼教育?是不是用醫學的方法來教育呢?”

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請問對方,你們判斷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的標準是什麼?”

正:“今天晚上的辯題我想對方已經有所誤解了,你們已經忽視了你們所應該辯的艾滋病不是醫學問題。”

當評委和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句話中,就容易忘記本方已在腳底抹油了。

③暗含諷刺的回避。當對方的提問不甚合理時,用這種戰術效果較好。如“法治能消除腐敗”。

正:“請問,孟德斯鳩關於法治的兩套標準是什麼?”

反:“還是讓我們回到我國的現實來吧”這裏,反方暗含諷刺對方教條主義。

又如“煙草業對社會利大於弊”。

正:“請問對方同學,吸一支煙能縮短人的多少壽命?”

反:“一條煙多少錢?一條命多少錢?”

正方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證明一支煙隻能縮短幾秒鍾人的壽命,這是假材料,反方的回擊是諷刺正方脫離現實。這類回答在特殊的語境下才有效,不要生搬硬套。

(2)回答問題後再提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應該回答問題,回答後提出本方問題。但是,如果回擊很有力,可以不再提問,以免削弱攻擊的威力。

小技巧

1.運用假材料

無論在規範發言還是在自由辯論中,都需要運用大量材料,可是合適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隻能編一些假材料,包括數據、實例等。運用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材料要盡可能編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虛,要理直氣壯地用。另外,在校際比賽中,應禁用假材料。

2.妙語脫困

如果時間充裕,應事先準備好一些在很多情況下都能使用的妙語。在自由辯論中,不要急急忙忙把這些妙語拋出去,而應該用在本方最困難的時候。

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對方一直回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反:“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笑聲、掌聲)

正方前麵已充分論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應一句以後,如果轉入其他問題,總是有氣弱之感,這時拋出事先準備的妙語占了上風。這句妙語幾乎在自由辯論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用。

這裏還有另一個戰術,超道德本來是一個偽概念,但反方並不去論述超道德其實也是道德,而是大膽承認了對方的觀點,這是因為承認後對反方的論點並沒有什麼影響,相反,如果硬著頭皮去說清楚,就要費太多的口舌了。

舉一個大膽承認的例子。如“煙草業對社會利大於弊”。

反:“對方老是說煙草業能上繳多少利稅,能創造多少經濟利益,難道要等到我國經濟發達後,才來取締煙草業嗎?”

正:“當然如此。”(停頓)

反:“那你們將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置於何地?”

正:“我再提醒對方,吸煙隻是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而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在這個例子中,正方成功地運用大膽承認的戰術,打亂了反方的陣腳,相當得分。

3.連續提問。也叫連續進攻,主要是指臨場與隊友的配合。而這裏的連續提問可以在事先準備好。如“煙草業對社會利大於弊”。

反:“對方同學承不承認,煙草業是市場失靈的產物?”(停頓)

正:“對方還沒有告訴我們,你們的利弊標準是什麼?”

反:“這一點我方早已論述,我再請問對方,你們究竟承不承認煙草業是市場失靈的產物?”

正:“事實勝於雄辯,如果煙草業對社會是弊大於利的話,那為什麼我國還要嘉獎雲南玉溪卷煙廠,難道是表揚他們多殺人嗎?”

反:“看來對方同學沒辦法回答我方的問題,那我再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煙草業是不是一個外部不經濟的行業?”

明知對方不太了解經濟學方麵的知識,有意提出這類問題,連提兩次後,對方仍然回避,如果重複第三次,好像顯得本方隻有這麼一個問題,這時候轉向一個類似的問題,巧妙。

要注意兩點,不能提問過多。別人聽不懂的問題,偶爾一次是戰術,多了會被人誤認為在破壞辯論。對關鍵性的,不能由別的問題代替的提問,可以重複多次。這種情況不多,一般總能找到幾個類似的問題。

4.攻擊對方過激行為。在辯論中,對對手要保持一種尊重客氣的態度,不可出現人身攻擊的語言,也不能與隊友大聲談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對方有人身攻擊的語言,可以這樣說:“對對方同學剛才的措詞,我方表示遺憾……”,如果對方有很不禮貌的行為,可以這樣說:“在嚴肅的辯論場上,對方同學剛才卻很不嚴肅地(拍桌子……),我方對此表示遺憾。”切不可針尖對麥芒,把辯論場變成吵架場。

聽不清楚對方發言的對策

對策有二:一是客氣地請對方重複一遍。這種做法優點是顯得有風度,缺點是如果再聽不清楚就不好辦了,重複後如果聽清楚了,又很難回避對方的問題。二是攻擊說:“對方說得不清不楚,我實在聽不懂。”優點是掌握主動,缺點是顯得不留情麵。

用時

1.合理用時

自由辯論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每次發言都應該簡短有力,不允許像規範發言一樣“一、二、三”點地展開。在《獅城舌戰》中,自由辯論雙方各用時4分鍾,台大發言33次,複旦發言32次,平均每次發言7秒多。一般說來,每次發言在15秒以內,絕不能超過半分鍾。一定要半分鍾以上才能說清楚的,不如讓隊友來回答,或者幹脆回避。如果本方發言完了,對方卻還剩下,一兩分鍾,那比賽等於是輸了一半。

2.利用多餘時間

對方發言時間用完後,如果本方還有多餘,可以讓四名隊員挨次站起發言,這樣顯得頗有氣勢。一般情況下,每個隊員發言都是完整的一句話。華東師大有所創新,四名隊員的話加起來才是一句完整的話,而且他們常主動要求結束自由辯論,以顯示氣度。這種創新的缺點可能是不能充分利用時間。

辯論的攻擊技巧

攻擊,即在自由辯論中的主動進攻,主動發問。這在每個辯論隊都是不可無的。然而,攻擊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麵因素決定的。

攻擊的準備

這在辯論戰略方案確定、辯詞定稿之後就應該著手準備了。一般而言,每位辯手應該根據自己所闡述的內容準備向對方發問的問題,可根據自由辯論時間的長短來準備問題,若是初次上場,則應該準備20個問題左右。如果是這樣,四個辯手準備的問題就應該大約有80個,一般足夠堅持到自由辯論結束。在有的比賽中,有的隊員有時間卻沒有問題可以問,這就是準備不足導致的。

準備提問的問題,應該從三個層麵上進行準備。

現象層麵的問題,又稱事實層麵問題。這類問題極易引起聽眾的共鳴,提的好則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離辯題,那是會產生負效果的。

理論層麵的問題,又稱論據層麵問題。即對本方論點給予引申,對對方的論據予以駁擊的問題。這類問題,直問要提得尖銳,曲問要問得巧妙,反問要提得適時,逼問要問得機智,其效果就是讓對方不好回答,又無法回避。

價值層麵的問題,又稱社會效應層麵問題。即把對方論點、立場引申,從價值層麵、社會效應層麵去延伸它的效應,看其是否具備說服力,能否站得住。這類問題,一是能夠擴大自由辯論的戰場,給對方造成被動,同時也是爭取聽眾、評委認同的重要側麵。當然,如果辯題立場對本方不利,就應該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頭卻砸了自己的腳。

這三類問題中,事實層麵的問題可包括曆史事件、現實事實、國別事實、數字事實,等等;而理論層麵的問題,除了立場中的論據,也可以延伸達到公理、哲學的層麵。

有了這,三個層麵的問題準備,就能夠構成立體陣勢,可以打自由辯論的立體戰鬥,讓對方陷入立體包圍之中的被動局勢就已造成。我們看到,在比賽中,不少辯論隊隻準備了一個層麵的問題,且大多是現象層麵的問題,隻在有趣上花時間,其結果是打擊力不強,問來問去總是流於膚淺的現象之爭,有時則由事實引發事實而偏題,變成了一般的語言遊戲、提問遊戲了,辯論的深度不容易看到,這就令人遺憾了。

攻擊的組織

自由辯論中的有效攻擊,應當體現出攻擊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輪番上陣的脈絡,而其基本,就是在場上要有主動權,處於控製場麵的主動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場上應該有“靈魂隊員”,或者稱為“主力辯手”“主辯”。

由哪個辯手來充當這個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由三辯或一辯、二辯來充當。有時,四辯也是很好的充當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務就是要不僅透徹地知道本方的立場,也要透徹地知道對方的立場,規定陳詞一結束,就能夠發現對方的主要問題,從而有效的發起進攻。靈魂隊員的任務是:

有冷靜地把握整個自由辯論戰鬥局勢的眼光,攻擊務求有效。

充當場上的指揮員。發問不在多,而在精。其發問不僅是對對方的攻擊,也是對本方立論的揭示和強化。

承擔主動轉移戰場的任務。如在一個層麵上問久了,則轉向另一個層麵發問;在一個層麵處於被動,僵住了,則要轉向另一個層麵,開辟新的攻擊點和戰場。

對對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線、事關要害的問題,能夠有效的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

對本方誤入對方圈套、遠離本方、陷於被動之中的局麵,要能夠挽回並再發起攻擊。

當然,其他隊員要主動配合、主動呼應,才能形成整體的力量,這就需要隊員之間的默契,形成“流動的整體意識”。

攻擊的組織,其要點就在於形成整體的有序流變性。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零碎的攻擊談不上組織,它或許也能夠有鱗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對於群體辯論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動權的。

在上場前,攻擊的組織可以有如下的檢查指標:

一是有沒有組織者,也就是有沒有“靈魂隊員”,其組織、應變能力如何?二是整個隊伍與之有沒有心悅誠服的默契和感應?三是整個隊伍對特定的辯題的立場認識是否完全一致,有沒有大的梗阻?四是準備了幾個層麵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對付、支撐多難的場麵?能夠支持多長時間?五是對於非常艱難的、苛刻的尖銳問題,本方研究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好的應對策略?六是自由辯論中將會出現的最為險難的局麵,將會是一種什麼狀況?本方應該怎麼對付?把這六個問題都想清楚了,都有解決的辦法了,那麼攻擊的組織也有序而主動了。

攻擊的技巧

攻擊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設置兩難

即設置兩難的問題,無論答此或答彼都將陷入被動。但是一定要對準話題,不可以做無病呻吟。

2.主動引申

即將對方的某個事實、某句話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動、對方被動。

3.以矛攻盾

即將對方論點和論據間的矛盾、這個辯手和那個辯手陳述中的矛盾、某個辯手陳詞中的矛盾、答這個問題和答那個問題之間的矛盾或其他方麵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尷尬,陷其於難堪。

4.歸謬發問

即將其論點或論據或其他問題引申歸謬,陷其於左右被動,無力自救。

5.簡問深涵

即問題很簡單,但涵義很深刻,與辯題密切相關。答準確很難,但是答不出來就很丟人,估摸回答卻不準確,這也很容易陷入被動。

6.撕隙抓漏

即將對方的一小道縫隙撕裂撕大,將其明顯的漏洞失誤給予揭發提問,令其難堪。

7.熟事新提

人往往對於身邊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卻不經意,所謂熟視無睹,充耳不聞,或非常熟悉卻隻知道大概,卻不明白它的詳細。一般對這類事情提問,也很容易讓對方陷入被動。

8.逼入死角

即把對方的問題逼入死角,再發問,令其難以逃脫。

9.多方追問

即從幾個方向、幾個側麵、幾個層次上同時問一類問題。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類問題必須對準一個核心,即辯論的主要立場和觀點,以造成合圍的陣勢,使對方沒有招架的能力,更沒有回手的能力。

10.夾擊發問

即兩個或多個人同時問同一類或一個問題,造成夾擊態勢,使對方顧此失彼。

11.問題同異

即麵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問,使對方難以自圓其說,應接不暇。

12.異題同問

抓住對方的不同問題、不同表述加以歸納,概總而問,從問題的深度與高度上,使其無法把握,無力應答。

13.反複逼問

對本方提出的對方非答不可的問題,對方閃避了,就可以反複逼問,但是一般不能超過三次,不可以無限發問,那樣反會造成無題可問,或令聽眾厭煩的負麵效果。

14.輻射發問

即一個問題的提出時,同時威懾到對方四個辯手,猶如子母彈一般。這類問題,一般多在哲學或價值層麵上發問。

15.同義反複

即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語言方式發問,或角度不同,或問語不同。這類問題,多為辯論的主要立場、觀點方麵的問題。

16.近題遙問

即看似很近的事,用遠視點來透視和提問。對方遙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難接上,陷入了難以捉摸、無從下手的窘境。

17.激情提問

即用心理調控的手段,直擊對方情緒層,使其激動,引發情緒連動,從而淹沒對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夠進行人身攻擊與情緒對情緒,更不可陷入無理糾纏甚至胡攪蠻纏,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