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校園大合唱的方法指導
校園合唱活動的要求
學校合唱團的類型
幼兒歌唱小組,一般7歲以下幼兒組成,人數5至20人,聲部為齊唱。
低幼歌詠隊,一般小學低年級學生組成,人數10至40人,聲部為主二聲部。
童聲合唱團,一般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一年級學生組成,人數40至80人,聲部為二聲部至四聲部。
合唱活動基本要求
合唱首先是合,它是最重要的人們心靈互通的工具。合唱是要用心唱的。在歌唱的全身心運動中,也無不是在歌唱“真、善、美”的同時升華著自己。合唱又是集體的音樂活動,當人們的心髒跳動一致、脈搏一致、聲音一致的時候所發出的和諧之聲是無可比擬的,它客觀上造就了合唱團的人們團結、友愛的團隊精神。
許多國家的政府也正是看到了它的積極意義而不斷地支持、發展人們的合唱活動。這就要求有相應的指揮來從藝術上入手,作好一切的組織工作。
能站在樂隊或合唱隊前打拍子不一定就是指揮。曆史上的指揮,本人必定是個歌者或管風琴手,隨著合唱寫作水平及演唱技術的競相提高與複雜化,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有了專門的擔負指揮職業的工作。
然而事態的發展又要求能帶領歌者、演奏員進入令人激動的音樂世界,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去激發大家,鼓舞、訓練大家成為音樂家,親自感受音樂深處的力量,將聽眾帶進有高昂情緒,通過音樂更加慷慨,忘掉世間的肮髒,分一點時間創造另一種天地,這樣的人才可以叫做指揮。
也就是說,要求指揮滿足一定的條件。
指揮必須首先要忠實於音樂事業。永遠用新的信息改善自己,全身心地奉獻一生。
指揮是一個忠誠而充滿活力的領導者。因為指揮藝術是最高的藝術,他要最大限度地將音樂活動的諸方麵綜合起來,融為一體。通過排練,傳達自己的感受,率領大家完成第二次創作。
認真、徹底地了解總譜,熟悉音樂理論、和聲、對位、音樂史、曲式和某種樂器或唱歌,而且通過他有力的手勢將作品的內容傳達到每位演奏員。
校園合唱的呼吸與共鳴
呼吸
歌唱時的呼吸法,並非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學習與訓練,才能在唱歌時隨心所欲的應用。一般而言,唱歌時的呼吸稱為“腹式呼吸法”又稱“橫隔膜呼吸法”。
使用腹式呼吸吸氣時,要用口鼻同時吸氣,將氣吸的深沉一些,直到充滿整個胸腔及後背,且要感覺到橫隔膜下降、肋間外肌打開,此時肚子會稍微往外撐開;呼氣時,則橫隔膜回覆到原本的位置、肋間內肌往內,肚子微往內縮。
使用腹式呼吸應特別注意避免太用力且肩膀不可提高,吸氣時不可有雜音,老師要隨時糾正錯誤。
1.一般練習方法
先以嘶聲吐氣,待氣全部吐光後快速吸氣,此時的吸氣動作便是正確的腹式呼吸。
晚上睡覺或平躺時的呼吸,就是身體最自然的腹式呼吸,可讓學生特別去體會那種感覺,並練習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
2.讓氣流穩定唱出
除了學會運用正確的呼吸方式,在合唱中更重要的是要讓氣流穩定的唱出,可用這樣方式讓學生練習:吹小紙片:讓紙片維持同一角度,看能吹多久。
準備吹蠟燭,讓學生想象要吹熄一根蠟燭,但要求氣息平穩,10秒才吹熄。
除了上述抽象的方式,一般會以長音訓練氣息的穩定性及音量的平衡性,如在發聲時從高音D起一個音一個音往上唱,並尋求平順、輕鬆、純淨的聲音,一開始不要求太大的音量,待做出音質優美的基本要求再逐步放出音量來。
共鳴
發出聲音後,必須要藉助共鳴才能使聲音更有厚度、更響亮,尤其是低音部分胸腔共鳴要更多些。在合唱的訓練中必須讓團員找出整個音域中每個音的最佳共鳴位置,並且應用於所有曲子的演唱中。尋找共鳴常用的方法有許多。
閉嘴唇發m的音,注意口腔中要留有空間,此時整個口腔都會感覺麻麻的,然後可以嚐試將嘴巴張開發出“ㄇㄚ”的音,但不要讓共鳴的感覺消失。
讓團員成90度敬禮的姿勢發聲,此時整個臉也都會有共鳴的感覺。
用“ㄋㄩ”來發聲,是最容易發出共鳴聲音的方法,在練曲子時可先讓學生用“ㄋㄩ”一句一句的唱,再套上歌譜或歌詞,以找到最佳的共鳴點。
用“ㄨ”模仿發出風吹過的聲音,因為身體的空間打開了,整個共鳴會達到最高點。
談到共鳴就要討論到聲區的問題,很多兒童合唱團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演唱時,聲區的轉換較難掌握。所謂聲區,指是聲音在生成及共鳴的過程中,由於振動及鳴響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甚相同的音色,而予以適切的劃分。
為了教學需要,在不同音高區域間,先予以適當的、有所區別的唱法運作,可分為胸聲區、中聲區、頭聲區及上頭聲區,且越高音頭聲越多、越低音胸聲越多。但最終的目的仍以達到“統一音色”,唱出優美音質、沒有聲區境界的美聲為理想,而且發高、中、低音間聲音的運作應該是一貫的,聽起來最好不要有區域分別,或有關卡阻礙的情形,演唱中聲區的轉換應以氣及身體的空間為支撐。
合唱聲音訓練
一個合唱隊是否成功它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那各個合唱隊的聲音訓練可能是不一樣的,成人、少年、兒童他們的聲音是不一樣的,訓練肯定也不一樣,那對於初中生的合唱中的聲音訓練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對於一個合唱團來說,聲音是一個不可獲缺的決定性因素。對各個年齡層次的合唱團來說,聲音訓練都是訓練中的主要部分之一。
對於初中生的聲音訓練,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聲樂基礎知識。應該注意的是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搬出一些理論。對於初中的學生,聲音的訓練重在實踐,而且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先以他們更容易聽懂的比較通俗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後加以示範,再帶領他們練習,最後引出術語和理論。這樣的程序比較適合他們。
解決音準與節奏問題
音準問題及解決方法
1.出現音準問題的原因
小學階段合唱團成員的年齡一般在6歲到11歲,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團體,針對音準問題出現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
(1)學生本身發育的原因。首先,一二年級年齡段的兒童的音準、咬字、句式都受到限製,因此對音準的感覺是相對差的。六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處於變聲期,嗓子易疲勞,對音準也很難把握。
其次,每個人對音準的感覺是有差別的,有的是天生的樂感即音準很好,有些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樂感很好。單聲部演唱是培養和判斷音準最好方法。在單聲部的練習中,對於音準不是很好的同學總會在演唱中不斷尋找準確的旋律作為依靠。
(2)伴奏、指揮及歌唱環境原因。伴奏是合唱中很重要的因素,有時伴奏的不當會使隊員找不到準確的音高,低聲部通常是合唱中的薄弱部分,伴奏在演唱中過分突出低聲部的旋律時會使高聲部出現音準問題,更嚴重則會出現節奏上的問題,反之亦然。
指揮是合唱團隊的領導者,指揮的不當提示也會造成音準問題。例如在合唱中指揮給了過高或過低的手勢,或太注重合唱團隊的表情使隊員情緒緊張,又或指揮者忽略了某處的變化音的提示,等等,都會造成合唱團的音準問題。
2.解決音準問題的對策
音準問題是演唱形式中最重要的標準,然而音準問題又是較難克服的問題,它會受到氣息、咬字吐字、排練及歌唱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