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校園歌詠的演唱形式
大合唱分類與演唱技巧
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重唱、對唱、齊唱與合唱有時穿插朗誦的,通常由管弦樂隊伴奏的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
大合唱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它要求歌唱群體音響的高度統一與協調,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麵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曆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曆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齊唱
也是合唱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同一個旋律下,用不變換聲部的唱法,從開頭唱到尾。
齊唱,指兩名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關係同時演唱同一曲調。顧名思義,齊唱要求演唱整齊統一,咬字清楚,唱出精神,唱出力量。
齊唱歌曲一般形式短小,詞曲簡單、易唱,且富有鼓舞作用,易被職工群眾掌握,適合職工群眾集體演唱。一般采用鋼琴、手風琴或多隻手風琴伴奏。當然,如果條件許可,組織樂隊伴奏效果會更好。
判斷一首齊唱歌曲是否能輪唱,主要看兩個方麵:歌曲內容和情緒要求;從歌曲的和聲、節奏處理來判斷它,把歌譜排列成輪唱形式即可看出。在組織齊唱要注意各方麵的問題。
1.選好演唱的曲目
音域不能太寬,否則容易出現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的局麵。隻有音域適中,演唱者才容易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演唱水平。
2.男聲部和女聲部均衡搭配
在實際訓練中以達到和諧、飽滿為宗旨來調節男女聲的比例。
3.指揮是齊唱、輪唱的靈魂
強調指揮的作用在齊唱和輪唱中尤為重要。要使演唱步調一致,必須始終如一地服從演唱指揮,決不能強調個人或聲部。當然,要挑選一個好的指揮十分難。對齊唱、輪唱而言,指揮更是至關重要。
合唱
合唱指兩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組所擔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樂曲。它是層次比較高的職工群眾歌唱藝術形式。
合唱分為兩大類:同聲合唱和混聲合唱。其中同聲合唱又可分成三種:童聲合唱、女聲合唱和男聲合唱。合唱歌曲的排練,一般應從聲部練習開始,以熟悉聲部、唱準曲譜,然後將各聲部組合起來進行和聲感覺訓練。參與合唱的人要注意吐字清楚,注意聆聽整體和聲效果,從而充分展示合唱效果。合唱,一般也采用鋼琴、手風琴或組織樂隊伴奏。
合唱具體的排練中要注意幾個方麵:選好適合於高音部或低音部的人選,這樣有利於各自音色的發揮;每個聲部要訓練到不受幹擾的程度,以免出現整體的不和諧;在演唱訓練達到熟練程度時再與樂隊進行配合演練;十分重視演員演出的排列陣營,做到高低有序、錯落有致。
連唱
連唱是一種活潑又有新鮮感的職工群眾歌唱形式。它可以形成規模大小不一的演唱組合。連唱的曲子一般可以從內容或從時間上進行自由選擇組合,可以形成較大的銜接,也可以形成較小的過渡。
在排演連唱節目時,要注意幾個方麵:要抓好各個曲目的曆史銜接或者是內容上的平衡銜接。這樣能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產生美感;要注意演員服裝和曲目內容的有機統一。如唱民歌的演員穿著民族服裝;要十分強調轉換曲目時樂隊演奏的吻合效果,讓聽眾感到是一種有機而又不失和諧的結合;連唱要特別強調所唱歌曲的曆史韻味,使其富有時代感和新鮮感。
對唱
兩個或兩組歌唱者的對答式演唱。兩個人對答式的演唱,形式較為活潑,對唱與重唱不同,所演唱的是單聲部歌曲。根據人聲的不同還可分為,女生對唱,男生對唱,男女生對唱等,也可分兩組對唱。對唱一般為兩人如同談話問答式的演唱,形式活潑,和重唱不同,都是單聲部的歌曲。
對唱形式在民歌中應用非常普遍。在非洲,部落居民聚會商討重大問題或進行宗教儀式時,經常利用對唱的方式交流。歐洲許多國家民間聚會狂歡時載歌載舞也經常利用對唱方式。中國鄉間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對歌經常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重要方式。
現代流行音樂中,尤其是滾石樂和搖滾樂中也經常使用對唱形式,是深受美洲黑人音樂的影響。西方古典音樂中也有對唱的形式。
輪唱
輪唱是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演唱同一個旋律,但不是同時開始的齊唱,而是先後相距一拍或一小節出現,形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效果。屬於多聲部音樂,各聲部既演唱同一個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對比、交叉的效果。我國現代群眾歌曲中常用輪唱這種形式。複調音樂中稱之為“卡農曲”。
所謂的“輪”就有滾動的意思。在同一個旋律下,分部唱,輪到哪部就哪部唱,每一部之間要相差兩拍,是合唱的一種表現形式,不管分多少部,但結尾都要統一到一部才能結束。
二重唱分類與演唱技巧
聲樂演唱形式之一。重唱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聲部的歌唱者,各按自己聲部的曲調,重疊著演唱同一樂曲。
按聲部或人數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重唱除了作為音樂會演出的形式外,常用於歌劇、清唱劇等大型作品。重唱既可抒發不同人物在同一時刻的共同感情,也可以揭示他們相互之間的感情衝突。
二重唱是音樂名詞,是同等重要的二人唱不論有無伴奏,都稱作二重唱。
從演出形式上分有:聲樂二重唱即供兩人歌唱的詠歎調或一般性的歌曲,通常皆有樂器伴奏。前者為歌劇中的重要部分,特別是“愛情二重唱”,在歌劇中經常采用。歌劇以外的二重唱,可於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門德爾鬆等作家的作品中見到。早期無伴奏的二重唱,是16世紀稱為“比契尼恩”的二重唱。17世紀的室內二重唱,皆有伴奏,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教育意義,那是更高級、典雅的音樂。
二重唱的分類
二重唱的種類,既有同聲二重唱,包括男聲二重唱、女聲二重唱,又有混聲二重唱。
1.男聲二重唱
同音色的二重唱可以表現對立,特別是男聲二重唱,19世紀的歌劇舞台上甚至把“決鬥二重唱”作為一種特定的類型。
例如《奧賽羅》第二幕的終場是奧賽羅和亞戈的“複仇”二重唱,作曲家讓雅戈的旋律像固定低音那樣頑固地堅持,在他的挑唆下,奧賽羅的情緒被激怒到了頂點。
還有柴科夫斯基在《奧涅金》第二幕第二場中的奧涅金和好朋友連斯基,為一點小事決鬥,他們唱同一支旋律,但各人旋律的進入時間不同,音程也不同,更好地表現了對立的情緒。
在比才的歌劇《卡門》第三幕中鬥牛士埃斯卡米洛與霍塞的二重唱也是一段決鬥二重唱。
威爾第《唐?卡洛》第四幕第一場中國王菲利普與宗教裁判長的衝突雖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拚爭,但其本質仍然是角色之間強烈的對峙,也可列入這一類。這是兩個男低音的重唱。
2.女聲二重唱
無論歌劇劇目的劇情有千種萬種,二重唱表現的內容不外乎兩種:情緒的統一或是對立。作為最典型的情緒為融合型,以同音色的結合最有效果,女聲二重唱比男聲二重唱更為多見。這類大抵是和情節關係不大的謠唱性重唱,因此較多地出現在某一場開始部分。如柴科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一幕的姐妹二重唱等。
德立勃的《拉克美》第一幕有一段女聲二重唱《來吧,馬莉卡》。拉克美和女仆馬莉卡一邊唱著優美的歌,一邊走向小河,坐船采蓮去。這是一段女高音和女中音的重唱。
3.混聲二重唱
混聲二重唱是男女聲部之間的組合,除了音色方麵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之外,在內容上也可能有著更為戲劇性的因素,因為那可能發生在父女的、母子的、以及各種關係的男女角色之間。例如威爾第《遊吟詩人》第二幕第一場阿珠麗奇和曼利可這對互不知真情的母子二重唱。
而二重唱形式中最動人的莫過於男女聲的愛情二重唱了。在這一形式中既有音色的對比,又有感情的抒發,幾乎每一部歌劇都有“愛情二重唱”,它是作曲家刻意展示的重要段落。
例如歌劇《茶花女》中每一場都有動聽的男女二重唱。還有莫紮特在他的歌劇《女人心》中對重唱又有了特殊的設計,他讓兩對情人以平行三、六度進行重唱或模仿,在這種完全親和的音程運動中,兩個聲部融為一體,旋律的性格也隨之磨平了個性而傾向一般性。也許莫紮特認為,這兩位女子的表現才是女人的共性呢!
二重唱的結構
1.音色變奏
簡單的歌曲型二重唱是音色變奏,即同一旋律由不同音色各唱一次,然後再以結合的音色唱一次。
在歌劇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魔笛》第一幕第二場中帕帕基諾和帕米娜的二重唱、唐尼采蒂《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第一幕第二場《乘著微風上》,等等,都是同一旋律男女聲輪流演唱一次,然後是平行三、六度進行。
有時由於音域的差距,也可用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調性上演唱。例如歌劇《弄臣》第二幕結束的二重唱就是這樣的例子,弄臣和他女兒先是同唱一樣的旋律,最後在平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