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典派
這一派的組合所涉獵的歌曲很廣泛,包括了素歌以至當代的嚴肅或正統作品,英皇合唱團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組合。古典派歌者多以“美聲唱法”發聲,他們一般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元素,也很少把節奏“搖滾化”。不少組合也會兼唱民歌、當代聖詩及爵士樂,但歌者的古典發聲方法及依譜演唱的習慣把它們從福音、爵士等流派區分出來。
3.當代流行樂派
這流派的組合於上世紀70年代興起,90年代大盛。具代表性的組合有Nylons,Rockapella,The House Jacks等。和一般流行樂隊一樣,人聲樂隊一般都用咪高峰(擴音器)演唱,配合先進的音效處理技巧,音色媲美傳統(即應用樂器的)流行樂隊。
4.街角派
最初為1950至1960年代在紐約或費城等美國城市的街頭藝術,當今屬這派的組合也大多演唱這時期的老歌,不少曲目具濃厚的“R&B”風格。在欣賞這風格的歌曲時,聽者能清楚聽到一些有趣的非實義歌詞,如“doo-wop”等,故名。
5.學院派
學院派組合是指那些由耶魯大學之傳統發展出來的校園組合。雖然在歐美的大學校園也流行理發店四重唱及其他風格的無伴奏傳統合唱,但當提到“學院派當代無伴奏合唱”時,通常都不包括它們。
學院派組合多由十多二十人組成,以便當有團員加入退出時,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每聲部也因此由多於一人演唱,能造出“合唱效果”。演出時,各團員多排成半圓形,但表演時他們會不時走位,甚至加入舞蹈,製造視覺效果。
6.爵士樂派
提起爵士樂,許多人會想起教人歎為觀止的即興演奏。但爵士無伴奏合唱組合一般都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部分。
雖然爵士樂在歐美地方十分流行,但純人聲唱爵士樂的組合卻相對地少。許多如Manhattan Transfer的組合,這些組合大部分都用樂器伴奏,並非真正的無伴奏合唱,隻因它的曲目常牽涉“close harmony”,即某些a cappella作品常應用的一種編曲技法,才引起了混淆。
7.福音派
這派的組合演唱風格多樣的福音性歌曲。早期的組合,與理發店派源出一徹,風格樸素而富感情,不少曲目以啟應形式唱出。當代的組合則具較明顯的流行曲及搖滾風格,著名的組合有A Cappella及Glad等。
8.地方音樂派
顧名思義,這派的組合演唱一些來自非歐美城市地區的曲目。東歐的鄉郊音樂、南美音樂、非洲音樂、東正教音樂、猶太音樂等,都屬這個類別。這些音樂的風格與“主流”A Cappella很不同,十分值得欣賞。
音樂劇的特點與結構
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彙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彙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彙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彙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同時,西方的音樂劇在百年多的商業表演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場運作手段,並且創作出一係列老少皆宜的優秀劇目,使這一藝術形式突破年齡、階層等客觀因素的局限,廣受觀眾的喜愛。
音樂劇,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製。在音樂劇裏麵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裏麵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歎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裏麵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裏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麵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象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衝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音樂劇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幾個部分組成:音樂的部分稱為樂譜、歌唱的字句稱為句詩、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裏麵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準,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複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卡拉OK的伴奏與技巧
“卡拉”是“空”之意,“OK”則是orchestra“管弦樂團”的簡寫開頭二字母,合起來意指唱歌時沒有真正的樂隊伴奏,隻有影音伴奏。
卡拉OK是一種伴奏係統,演唱者可以在預先錄製的音樂伴奏下參與歌唱。卡拉OK能通過聲音處理使演唱者的聲音得到美化與潤飾,當再與音樂伴奏有機結合時,就變成了渾然一體的立體聲歌曲。這種伴奏方式,給歌唱愛好者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愉悅。
卡拉OK伴奏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卡拉OK伴奏帶的品種和形式也日趨多樣。一般常用的伴奏帶有四種。
1.卡拉OK錄音帶
一類是最常用也是最早為我國歌迷熟悉和采用的一種遊戲帶,它采用兩軌雙聲道製成,一聲道為伴奏音樂,另一聲道為人聲演唱,立體聲效果比較好,是演唱會和比賽中常用的一種伴奏形式。它攜帶方便,適用於普通卡座式錄音機。
2.卡拉OK錄像帶
這種卡拉OK錄像帶是配合放像機使用的遊戲帶,可以放出音樂伴奏和與之相吻合的畫麵及變色字幕,以便隨時提示演唱者歌詞。
3.卡拉OK鐳射唱片
簡稱CD。它是通過激光及電子技術的精密組合製成的一種超高保真數字立體聲伴奏唱片,其立體聲效果比錄音帶更好。
4.卡拉OK鐳射影碟
簡稱LD。這是一種利用激光技術和電子技術製作的聲像組合卡拉OK伴奏軟件,它的超高保真音響和高清晰度畫麵,創造了一個聲像相諧的整體。它的音樂和畫麵是將磁信號轉為光信號,不但能保持原有的清晰度,而且幾乎是永不磨損,永不衰減。
以上四種伴奏帶形式,隻要有與之相配套的錄音機和音響、電視機便可使用。
演唱技巧
一般來說任何歌曲的演唱,都應按曲譜上規定的調唱,因為一首歌曲的情緒與音調的高低有直接關係,作曲家們定的調,也正是演唱者最能發揮聲音的高度。
歌唱的改調,可以在卡拉OK設備中的變調控製係統中進行。一般來講,卡拉OK視盤上都沒有注明某一首歌曲的調,演唱者每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都應提前試調,找到歌曲中的最高音,並進行試唱。若高了可降調,若低了可升調。這種可以升、降調的設備,叫做單機變調器。這種單機變調器,隻要串接到音源輸出和揚聲器之間,便可以把錄音帶、錄像帶、鐳射唱盤及鐳射影碟的伴奏音樂任意轉換調,並且能保持原有歌曲的速度。
1.關於音量
音量的大小控製是話筒使用的關鍵。一般來說音量要略微控製一些,即演唱者比平時不用話筒時演唱要音量小一些。這種控製的音量要保持高、中、低三個聲區的和諧統一,因為伴奏音樂始終調在一個音量強度上,如果三個聲區的音量不統一,便會在高音或低音出現或強或弱的聲音效果,就影響了歌曲的完整性。
有的演唱者或高音較差,或低音較弱,亦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運用話筒離嘴的遠近來進行調節。這種調節還要視音響的靈敏度而定。另外,氣聲唱法的歌曲,必須將話筒靠近嘴邊,以便更能表現這種唱法的特色。
2.關於呼吸
呼吸在話筒上的體現是十分靈敏的。尤其是對於靈敏度高的話筒,輕輕的呼吸通過話筒便發出較大的聲響。通俗唱法的歌曲中,有的歌曲需要有明顯的換氣聲,以幫助表達歌中的情緒,有的更是用氣聲為主的用嗓方法來演唱的。這類歌曲,呼吸不僅僅是換氣,而是歌唱情感表現的一部分。大部分歌曲,則都需用輕吸氣的方法來換氣,以免換氣聲大而破壞歌曲的流暢和諧,影響觀眾的欣賞情緒。
3.關於咬字吐字
由於話筒的靈敏度,咬字過重便會發出“砰砰砰”的噪聲,尤其是“噴口”較重的字,如“背”“怕”“把”等字,字頭過重就會產生這種噪音。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多拿話筒進行練習,找到一個準確的角度及話筒與嘴唇的距離。一般是話筒與身體成45度角,這種姿態也比較隨意和自然。拿得太高手臂發僵,甚至擋住鼻子和臉部,拿太低聲音和咬字傳不出去,且拘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