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
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
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麵: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咽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往往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致;第二個作用是歌唱的時候,會厭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於音商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們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語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齒和上齶等。這些器官活動時的位置和不同的著力部位,形成了輔音和元音即語言。
發聲歌唱時,咬字、吐字器官各組成部分的動作比平時說話要更加敏捷而誇張。敏捷是為了使咬字準確清晰,誇張是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韻母通暢地引長發揮。所以語言器官是在吐字咬字時的物質基礎,也是學習吐字咬字時出聲、引長和歸韻的重要器官。
聲音是歌唱的基礎,要訓練好聲音進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參與發聲器官的構造和作用。歌唱運動的感覺遠不如看得見、摸得著的如鋼琴、小提琴訓練那樣的肌體運動來得容易,這就要求歌唱者要有敏銳的自我感覺,並在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反複訓練,以形成條件反射去斷定自己的聲音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聲器官運動的基本規律。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們的運動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學為基礎,而這些器官的協調活動,則是在人體神經係統的調節與支配下完成的。
糾正唱歌姿勢及發聲
有人說:“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聲的源泉。”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不夠重視姿勢,姿勢的正確與否是直接關係到發聲時各個器官配合的協調姿勢,姿勢正確了,發聲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確的姿勢,則往往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好比跑步運動員,賽跑時如果沒有正確的跑步姿勢,就會直接影響跑步的速度一樣。.
正確的唱歌姿勢
1.身體
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這裏的放鬆絕不是鬆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
2.頭部
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
3.兩腳
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
4.麵部
眼神要自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我們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著唱歌。
5.嘴巴
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鬆,切忌緊咬牙關。
6.下頜
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仿佛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7.動作
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但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
坐唱的姿勢與站立時的要求一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麵,約坐1/3的麵積,兩腳稍分開,自然彎曲,不能蹺腿坐,也不能兩腿交叉疊起。
練聲注意事項
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很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自己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每次練習應有新鮮感,精神集中,感興趣地練習。練習時要多用慢的、短的樂句作為最初的練習。
在練習中要多動腦子,善於思考,千萬不要盲目地傻唱。聲樂訓練特別需要時間,奇跡是沒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