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美促健的意義
優美的音樂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醫治人的疾病,正因為如此,音樂治療作為一個新興學科,正在全世界蓬勃發展。我國古代名醫朱震亨說過“樂者,亦為藥也”。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那麼,音樂與人的身心健康究竟有什麼樣的密切關係呢?
4.陶冶情感的審美意義
任何藝術都是表現人類情感的,而音樂作為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趣味方麵自然起著別的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接觸或傾聽一部音樂作品時,聽者正感受著作曲家的靈魂,或許他不知道引發作曲家產生這種情感的事由,卻直接觸摸到了他的情感。例如在傾聽作品《二泉映月》時,聽者便可體會到作曲家的那種淒慘悲涼的心境;在傾聽作品《賽馬》時,又可體會到作曲家的另番歡快喜悅之情。
音樂的作用
1.淨化育人
音樂教育可以淨化育人環境,使學生對未來充滿永恒的希望。在校園裏,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音樂活動,可以對整個育人環境,起到一個淨化的作用。當前,在校園裏利用學校的廣播,有計劃、有選擇地播放優秀歌曲,給學生欣賞一些引以為榮的民族民間歌曲,讓學生去體會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精深與博大,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讓他們在音樂的情緒中受到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2.開闊視野
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據某項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的學生不喜歡音樂,學生在回答最喜歡的課餘愛好時選擇了音樂,是在體育、電腦、文學、美術等並列項目中得票最高的,說明音樂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
一張嘴也能教會學生唱歌,但是在音樂教學中若能更好地利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全麵調動學生視、聽、想等立體感官,讓學生在畫麵與樂曲交互中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種知識、形象、音樂的完美結合,使他們對音樂會有更加全麵而深刻的理解,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國外的音樂教育中,學校是非常重視合唱的,通常一個學校的合唱水平代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因為合唱所體現的嚴密、精確的配合都有利於形成高度規律性和高度藝術性的集體。它能培養每一個參與者在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自願遵守規則的習慣,培養自律、自我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促進了學生良好的社會品德的發展。
隨著學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師更應發展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更應重視合唱的作用,從學生的整體出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參與學校合唱實踐活動中,通過掌握演唱的技巧,不僅可以提高音樂的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是用合唱來進行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同時,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
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
聲音的形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作產生的生理現象,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同,因而歌唱發聲又是一個物理的聲學、音響學現象。
而進行歌唱藝術實踐又是一個複雜豐富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歌唱運動可以說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體”的行為。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全部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係統。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髒以及胸腔、膈肌、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布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然後經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將氣息彙集到大氣管,最後形成一個氣管,再經過咽喉從口、鼻呼出。
與呼吸係統相關的各肌肉群,他們的運動也關係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我們日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著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時的呼吸運動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很快,呼氣動作很慢。如果遇上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頓挫、抑揚變化,也全靠吸氣、呼氣肌肉群的堅強和靈活的運動才能完成。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
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並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