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母親指責美國母親:“你太殘忍了。”
美國母親指責中國母親:“你太殘忍了。”
中國母親說:“我怎麼殘忍?孩子那麼小,跌倒了,哭得那麼厲害,你身為孩子的親生母親不去扶他,也不叫我去扶。你才叫殘忍。”
美國母親說:“孩子跌到了,自己完全可以爬起來。爬起來,他就成功了一次,就鍛煉了一次,你連這樣的鍛煉機會也不給他,如何讓他麵對將來激烈的競爭?你才是真正的殘忍。”
感悟心語
到底誰更殘忍一些?這裏當然表現出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差異,同時也表現出東西方人的家庭教育的出發點有明顯的不同。如果從眼前的利益看,美國母親缺少仁慈、疼愛之心,的確有些殘忍。但是,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中國母親從小就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最佳機會,致使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不能獨當一麵,缺少創造精神和能力,這麼說來,中國母親更殘忍一些。
陰險而又“聰明”的繼母
有位國王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位美麗的女兒。後為國王娶了後妻,也生了一個女兒。作為繼母,她心中十分討厭前妻的女兒,總想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陰險而又“聰明”的繼母最大可能地讓前妻的女兒享受榮華富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樣她不僅博得了國王的歡心,還贏得了眾人的稱讚。
前妻的女兒整日盡情地吃喝玩樂,驕橫無禮,還時常拿同父異母的妹妹出氣。每當這時,繼母總是袒護讚賞她。在這個家庭裏,前妻的女兒是至高無上的公主,而繼母的親女兒則被趕到田裏去幹活,做著仆人的事情,曆經種種磨難。十幾年過去了,兩個女兒都到了婚嫁年齡。一位英俊的王子來到這裏,一下子便愛上了繼母的那位端莊勤勞、聰慧善良的女兒,十分蔑視地拒絕了那位愚蠢懶惰、驕橫自私的前妻的女兒。繼母的女兒由此得到幸福,而前妻的女兒則因受此打擊而精神崩潰,無地自容。
感悟心語
由此故事,我們不難想到: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懶惰、驕橫、自私。教育我們的孩子享受挫折與磨難,學習、生活將陽光燦爛。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他家住在一片墳地旁邊,孟子就玩一些哭喪、埋人之類的遊戲。孟子的母親認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舉家搬遷到一個集鎮上住下,結果孟子又玩些做買賣的遊戲。孟子的母親還是不滿意,又遷居到了一所學校旁邊,孟子受到良好的影響,逐漸變成勤奮學習、彬彬有禮的孩子,於是孟子的母親決定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這就是幾乎人人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感悟心語
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生活、心理環境,無論是對於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班級,一所學校,這點特別重要。現代社會尤其是心理環境的創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為重要。寬容大度、幽默瀟灑、善解人意等品質的培養需要榜樣、需要氛圍、需要這麼一個強大的心理磁場!
普希金小時候的故事
普希金小時候詩寫得特有靈氣,數學卻相當糟糕。他在發現老師講解的幾道四則運算題的最終結果都是零之後,無論解答什麼數學題目,甚至連題目都不看一眼,就在等號後麵寫上零。老師對這個毫無希望的孩子說:“去寫你的詩吧!數學對你來說就意味著是個零。”普希金最後選擇了詩,他成功了。
感悟心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親愛的家長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給孩子一些期待、一些鼓勵、一些賞識。您不吝嗇您的激情,孩子們決不會令您失望的。相信我,您會在孩子成功的笑容裏找到您的價值所在!
剝蛋殼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請教,“怎樣才能教育好我的孩子?”蘇氏回答說:先教會你的孩子剝雞蛋殼吧!
這件事發生在前蘇聯的教育經典故事,在幾十年後的中國找到了原型:北京某小學一位四年級的孩子,每天上學母親總給他一個剝好了的熟雞蛋放在書包裏的飯盒中,以便在課間時給孩子充饑。有一天,孩子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雞蛋怎麼有堅硬的外殼呢,而且一點縫都沒有?無奈之下,孩子隻好將雞蛋帶回家中,交給了母親。也許這位母親還後悔那天怎麼忘記剝掉雞蛋殼哩,可她不知道自己不僅是在剝奪孩子剝雞蛋的權利,而且是在剝奪孩子的獨立生存的權利。
感悟心語
生活需要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經受挫折、失敗。學習也如此,為師者要把屬於孩子們的時間,動手、思維的空間還給他們。這無異於是還給孩子們獨立生存的權利。體現孩子們的主體應表現在他們生活、學習的每一個時空之中。
馬克·吐溫為何偷錢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動人,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並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元錢。
感悟心語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而引起心理極度煩躁或逆反心理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小時候我最不喜歡老師“拖堂”,尤其是遇到急需如廁時,鈴聲響後,老師還餘興未了,那種滋味難以言喻。“按計劃設計課堂,尊重學生的自由時空”便是老師以後一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