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共兩函,二十冊,古書流通處影印本,“文化大革命”以前購,未遺失。
遺書的內容,主要是《考信錄》。崔氏為人所重,也是因為這方麵的著作。目錄為:
《考信錄提要》。包括釋例和總目。
《補上古考信錄》。考證開辟之初,三皇五帝之史實。
《唐虞考信錄》。考證堯舜之事。
《夏考信錄》。考證禹及其後人之事。
《商考信錄》。考證成湯前後事。
《豐鎬考信錄》。考證周事。
《洙泗考信錄》。考證孔子及其弟子事。
《孟子事實錄》。考證孟子事。
其學說宗旨為:“居今日,而欲考唐虞三代之事,是非必折衷於孔孟,而真偽必取信於詩書。然後聖人之真可見,而聖人之道可明也。”他以為聖人之道,從堯舜孔盂這條線傳下來。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子,也都是衛道之士。他認為戰國以後,有很多偽書,如古文尚書,竹書紀年,孔於家語等。經書傳注裏麵,竄人了不少楊墨老莊的論點,甚至還有縱橫家、小說家以及讖緯家的論點。所以他說:“古之異端在儒之外,後世之異端則在儒之內。在外者距之排之而已,在內者非疏而剔之不可。”他治學的方法是:“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於經傳。”他鄙薄孔穎達等人對古籍的注疏。
崔述生於乾隆五年,卒於嘉慶二十一年,壽七十七。他的書,陸續由他的門人陳履和刊印,至道光六年全書才告成。
這部書在出版的當時,好像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到清朝末年,梁啟超推崇了他,說他“善於懷疑”。這是和時代的學風有關的。最近看到上海占籍書店重印此書的廣告,前麵附有顧頡剛的文章,我還沒得看到。崔述的學說,一定是會受到“古史辨”這一學派的熱烈歡迎的。
我經書底了差,很多原文還讀不懂,對於崔氏的著述,自然不敢置一詞。對於他的考信錄,也就沒有多大興趣。
但在瀏覽過程中,也想到一些求學、著述、環境、友朋的問題。現在粗略記述一下,也是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識其小者的意思。
崔述不生在通都大邑。家庭也不是什麼名門貴胄,他生活在大名這個偏僻的地方,家庭也還算是書香門第。他的父母對他督教很嚴,他讀書很早,心也很細,用功很勤。
不管怎樣說,他當時讀書,還是為了科第。但中了舉人以後,就屢試不售。後來選在福建羅源縣,當了幾年縣官。官不好做,不願意幹了,在北京捐了一個主事的空銜,回到家鄉,專心著書。古人說:“學而優則仕”,在舊社會,沒有一個讀書人,當初不是想做官的。做官名聲多好聽:“為聖天子牧養百姓”!又有實利可圖。在舊社會,也沒有一個人,在讀書之前,就抱定誌向,著書立說。一般的規律是:讀r書做不成官,又因為讀了書,別的營生幹不了,不得已才擊著書。也有的是,雖然做了官,但是不得意;或者是得過意,後來又失意,才去著書。這種規律,司馬遷已經慨乎言之了,他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官場失意以後,萬念俱寂,反倒可以專心致誌地從事寫作。崔述當然也不例外。
著書立說,需要一些條件,首先是本身的條件,需要有才、學、識。隻讀過五經四書,隻經過科場考試,隻會寫八股文翥,當然還談不上著述。讀書比較廣泛,自己沒有特殊的見解,也難於著書。有了些見解,不願下苦功,不願做筆記,不願深思熟慮,也難於著書。還要有些才,文筆能表達自己的所獲。
幸虧崔述都具備了這些條件。但著書立說也很麻煩。
雖然有人把著書,比作一本萬利的買賣,但那是成名以後,才能發生的事。著書立說,非比賣豆菜,隻買些綠豆,準備一隻瓦罐,三天以後,就可生利。有那麼一段時間,當我感到家庭生活極端困難時,我就曾經想過,賣掉我的鋼筆,叫老伴去賣豆菜。當時我那支鋼筆,確實還不如賣豆萊,能養京口。後因時來運轉,我才沒有這樣去幹。
這是說明,著書立說,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崔述在辭官不做時,還要花錢捐一個主事。這錢不是白花的,這是一種投資。有舉人銜,當過幾年縣官,又是現任的某部主事,他的社會地位就提高很多,社會地位提高,就帶來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