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文章,對於當時當地,是充滿熱情的,是全力以赴的。他的文章,行文流利,善於辯論,吸收外來的東西,迅速而虛懷,為國家國民設想,有由衷的熱忱。雖都是過時的文字,有心人今天淒之,還是會有所體會,並有所收益的。
四全書共分五集:第一集戊戌以前作;第二集旅居日本時作;第三集歸國後至歐戰前作;第四集歐戰和議以後迄民國十三年冬作;第五日附集。
其中二集分量最大,文章最多,蓋旅居國外,精力得集中使用。
粱氏著作宏富,除文集所收,尚有單行專著,如《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曆史研究法》等,及未完成稿,共十八種。
他的研究方麵,很是廣泛,要之都是當時國家所需,國民所需,他認為亟需做的學問。其中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政治思想研究.夕國哲學、經濟、法製思想介紹;中國曆史重要人物的傳記;西洋思想家、政治家、愛國誌士的傳記;中國佛教的研究;各國政體國情的介紹;弱小民族亡國的慘史等等。
他主張開放,通商互利,提倡大量翻譯外國書籍。他先後向國人介紹了斯賓那莎、盧梭、達爾文、孟德斯鳩、邊沁、亞裏士多德、康德等人的身世、學術和思想。
當時有些守舊派,害怕外國文化思潮,會衝垮了中國的固有文化。梁啟超說,這是不用擔心的,如果我們固有的東西,基礎深厚,介紹進來的西洋文化,隻會增加它的活氣,激揚它的發展,絕不會動搖它。他熱情地讚揚了嚴複的翻譯工作,認為他國學基礎深,所以外文也翻得好,並勸告所有的留學乍向他學習。
五他寫的文章,發表在他主編的報紙上,都帶有“政論”性質。他的犀利的文筆和善於辯難的文風,長期影響了以後中國報紙的社論和政論。但後人寫的政論,說理明辯者有之,能像他那樣富於感情的,就很少見了。他對國家民族充滿了熱情和希望,與當時一些悲觀論者,嚇倒在列強的堅兵利器之下相反,他認為中華民族有光榮的曆史,是不斷進化的,中國不是老大,而是少年。他為“少年中國學會”作序,用形象的筆法,把老年和少年作了對比的描述,真是神來之筆,使人淒起來拍案叫絕。他參加討論了人生觀、生死觀,他都是抱樂觀、積極、科學的態度。他是一位偉大的熱烈的啟蒙者,主張教育是政治維新之本,他也屢次指出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國民弱點,想盡一切辦法措施,使之提高向上。
他的文章的最大特點,是感情豐富,不論長短文字,不管什麼體裁,他一下筆就滿帶感情。他寫作起來廢寢忘食,能一連工作三十六小時。他在敘述弱小民族亡國慘狀時,如同切膚身受,一往情深。使異域之人.百年之後讀之,還聲淚俱下。這種有感情的文章,是不會過時的。
然而,他並不是一個文學家,隻能說是一個文章家、政論家或政治活動家。他認為隻會吟風弄月的詩人,沒有什麼實際效用,諷之為“鸚鵡學士”,自身棄之不為。他提倡顏李學派,主張學以致用,重視行動和任事精神。
六這一天才,也隻是時代的產物,命定要隨時代而消亡。
他的中心政治思想是君主立憲,民權革命。當這一思想在廣大人民頭腦中沸騰之時,他能乘其興會,翱翔天際,為人景仰。然而政治潮流,是不斷前進的,辛亥革命,他已經有些落寞,當社會主義興起,衝激中國思想界的時候,他的文章就黯然失色,再也沒有過去的活力。對於政治思想上的一些辯論,他顯得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理屈詞窮,悄然息影。
時勢推移,年月無情。展讀其書而念其人,於我心雖不無戚戚,然憶及海禁初開,國家危亡之際,仁人誌士,愛國心切,忘我無私,聲嘶力竭,又不勝其感激追慕之情也。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下午寫訖買《崔東壁遺書》記崔述,號東壁,河北大名人,晚清以來,人稱“大名崔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