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故裏話七夕(2 / 3)

九女潭北側不遠有幾間廟宇,其中一處是九女靈宵殿,當地村民稱作九女娘娘廟。廟前立有一石碑,碑名為“南天門銀河九女星之神位”,碑文是“清水一潭天地間,古今美談成世傳。南天九女下凡界,沐浴清風不等閑。牛女相會通靈地,代代八方朝聖賢。天鼓急催八女歸,銀河九姑佑民安。”自古至今,這裏成為人們祭拜九女或祈福求願的場所。

那一日,秋高氣爽,九女偕諸位姐姐再次下凡洗浴。仙女們把脫下來的衣服在洗衣池裏洗滌後,撒在草叢上晾曬,而後一個個抱臂掩身,嬉笑著跳入下麵的潭水裏。

一時九女潭內歡聲笑語、熱鬧異常。

九女的一身紅衣,在草叢裏十分鮮豔醒目。

那豔波湧動的景象被遠處的老牛看得真切,他忽來靈機,何不成人之美,撮合一樁天地姻緣?於是便開口對牛郎說:“眼前有一樁好事,你在這裏等著,待我把那洗澡的九女引逗過來,你主動上前和她搭話,這九女就能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開口說話,又驚又奇,正要問個究竟,那老牛眨眼不見了蹤影。

仙女們正在潭水中嬉戲打鬧,突然見一頭老牛來到洗衣池旁,銜起九女的紅衣撒腿就跑。眾仙女一陣驚噓嘩然,怎奈赤身裸體,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九女急忙跳出水潭,順手折來一束花草,閉目使了法術,化作薄紗裹體,衝那老牛奔攆過去。

老牛跑到牛郎跟前,把九女的衣服塞到他的懷裏,轉眼不知去向。

九女正追得匆忙,忽見一年輕後生抱著自己的衣服站在麵前,趕忙止住腳步,嬌羞地拂袖掩麵,低頭站在那裏。

九女是天仙,天仙自有天姿,恰是初浴之後,猶如出水芙蓉,一襲薄衣輕紗,一副紅妝容顏,使得滿山野花頃刻羞閉,自愧不如。

牛郎被眼前的佳人仙容驚呆,直看得心旌搖蕩,竟不知如何上前搭話。

九女遮麵窺望,隻見眼前的後生麵像俊朗,忠厚善良,不覺心起漣漪。

在那個晚霞絢爛的落日黃昏,曠野的山風微微地吹著,四目傳情,心跳互動,天仙九女和年輕牛郎的真情相遇,鑄成了人世間一個永恒的愛情話題。

接下來的事,如同順水行舟,心儀交融,據說當時是九女完全占據著主動。在一問一答的對話中,九女知道了牛郎的身世和不幸,遂起同情憐憫之心,更加堅定了陪伴牛郎的癡情信念。

就在那一刻,忽聽天鼓擂動,召喚著眾仙女速速回宮。眾位姐姐聽到天鼓聲響,惟恐錯過回宮時機,等不及九妹回轉,隻好坐雲先行走了。

夕陽落下,暮色漸深。九女和牛郎說得親熱,居然沒有聽到天鼓作響,等到暮靄彌漫,已經失去回天良機,隻得留了下來。

關於這一情節,還有一種說法:當時牛郎受老牛指使,親手偷走了九女的衣服,讓九女在後追攆。待九女追上,牛郎提出若九女答應婚姻,才肯退還衣服。九女看牛郎相貌俊朗,人又忠厚,就不計較牛郎的無理,欣然點頭應允,於是有了這段傳世的浪漫姻緣。山下孫莊村孫氏後代的族人稱,先祖牛郎誠摯坦蕩,絕不會做出那下作之事,那樣說有失宗祖的光彩和體麵。當時的確是老牛憐惜牛郎,有意從中撮合,成全了牛郎九女的完美結合。雖說老牛的做法有些欠妥,仍然成為千古美談。

後來,九女和牛郎結婚,住進牛郎洞裏,生兒育女,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有一句俗語:天上一日,地上十年。這是說天上和人間的時間概念反差甚大。照這樣說,九女在天宮隻是丟失一天。想想也是,如果九女在天宮丟失時間太長,王母娘娘不可能不知道,恐怕早就把她召回天上去了。正是這一天,化作人間的十年,九女才為牛郎生養了一雙活潑可愛的兒女,才有了合乎情理、意味深長的人間傳奇。

九女和牛郎共同生活的日子裏,看到露峰山上漫山遍野的櫟樹林,就托天上的大仙弄來一批天蟲放養,然後抽絲織布。九女的手很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綢緞,以後人們就把九女叫作“織女”。

織女不但自己織布,還把那些天蟲分給山下的村民。村民們不知道那些天蟲是什麼,有識字的人把天蟲記載下來。因為當時的書寫習慣是上下豎寫,或許是兩個字的距離寫得近了,或許是誰看走了眼,把“天蟲”念成了“蠶”。直到現在,我們還稱那些天蟲為“蠶”。

織女在露峰山上植樹造林,擴大養蠶規模。傳說現在露峰山上的橡林櫟叢,都是當年織女親手所栽。

織女鼓勵村民們種樹養蠶,經常到山下教姑娘們剝繭抽絲,傳授織布技巧,深受村民的愛戴。

附近村莊的村婦跟著織女學會了織布技術,紛紛在自己家裏安裝織機。那時的露峰山下,一天到晚,銀梭不息,機杼聲聲,家家戶戶忙忙碌碌,人人編織著五彩繽紛的美好憧憬和希望。

露峰山周圍的女子有心靈手巧的美譽,傳承延續至今。

那時候露峰山周圍呈現出男耕女織的繁榮景象。耕得其糧,糧可做食,食可飽腹。織得其布,布可溫體,體可禦寒。那時候沒有侵略和戰爭,人們沒有政治抱負和理想觀念,民得溫飽,也許就是追求生活的至高境界了。

後來紡絲織綢的熱潮普及到到整個魯山地域,魯山人就有了盛產絲綢的傳統工藝。魯山生產的絲綢,得天仙織女傳道,冠名“仙女織”,麵料上乘,做工精美,質地柔綿,聲名遠揚,曾經獲得過世界萬國博覽會金獎。據史料記載,魯山的“仙女織”絲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輝煌,曾經暢銷全國,享譽海內外。到解放前的四十年代,魯山絲綢在國內外市場一度脫銷,社會紳士名流,海外商界華僑,若能得到一件正宗的仙女織絲綢,頓感身價倍增,無比榮耀。

轉眼一雙兒女已有七八歲了。織女和牛郎相敬如賓,生活得甜蜜和美,終日沉浸在無限的喜悅和幸福之中。

不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突然降臨。

王母娘娘在瓊宮不見了九女的身影,召來女兒們詢問,八位仙女不敢隱瞞,隻得說出實情。王母娘娘聽後,大發雷霆。前年有七女私自下凡,與那董永結合,觸犯天庭戒律。現在又有九女不軌,私通人間,與那牛郎結婚生子,真是犯上作亂,有辱天尊。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即刻喚來天兵天將,迅速去凡界捉拿九女回宮問罪。

最先有不祥預感的是終日默默無語、勤懇耕耘的老牛。

早在一個月前,老牛突然對牛郎說:“我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規,被貶到凡界改過。我在人間生活幾年,享受到了人世的美好。人間比天上更好,我不想回天上了。近日我感到身體不適,恐怕不能侍奉你和孩子們了。我死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若遭遇不幸,披上我的皮就能飛上天去。”

牛郎把老牛的話說給織女聽,夫妻倆感到疑惑不解。

幾天後,老牛真的突然死了。

牛郎和織女悲痛欲絕。而後按照老牛的遺囑,把它的皮剝下來保存。

牛郎和織女帶著一雙兒女,把老牛的屍骨安葬在露峰山西大平坡的朝陽寶地,讓這位留戀凡界、舍棄仙景的辛勤耕耘者長眠於人間。

老牛的墓塚向後人昭示著一種精神和美德,當年遺跡清晰可辨。星轉鬥移數千年,曆經滄桑變換,風雨剝蝕,如今已找不見老牛墳塋的模樣和具體位置了。

因當年與牛郎終日相伴的老牛是頭黃牛,故此,露峰山周圍的村民家家戶戶喜愛喂養黃牛,少則幾頭,多則幾十頭,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下來,甚至還有“牛死埋葬”的習俗。隻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和農業機械的與日俱增,喂養黃牛的農戶才驟然下降。

那一年農曆的七月七日,露峰山上突然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悲劇發生了。

牛郎和織女熾烈真誠的愛情,在那一天的那一刻,終於無可奈何地走到了緣份的盡頭。

眾天將在織女頭頂上傳旨下召,不停地大聲吆喝催促。

織女知道天命難違。如果不肯從命,定是一場嘶殺和混戰,難免傷害和連累牛郎和兒女,結果更為慘痛。

為了心愛的牛郎和骨肉兒女,織女選擇了親情訣別。

在生死離別的那一瞬間,織女淚如紛雨,肝腸欲裂,對著悲傷萬分的牛郎千般叮囑,對著慟哭不止的兒女萬般撫慰,極盡了一個賢妻良母的最終慈愛,而後嘶啞地呼喚著牛郎和兒女的名字,飄然而去了。

牛郎拉扯著一雙兒女在山野中撕肝裂肺地嚎啕著、瘋跑著……。

情急中,牛郎想起了老牛的話,急忙找來牛皮,披在身上,用籮筐挑起兩個兒女,飛身向天上追去。

王母娘娘看到天兵天將把九女帶回天宮,正要發火怒斥,忽見後麵尾隨三人,便知是牛郎和兒女們追來。王母娘娘惟恐九女和牛郎藕斷絲連,日後再生禍端,急忙拔出頭上的發簪,迅速劃下一道波浪洶湧的天河,把牛郎無情地阻擋在天河的另一端。

自此,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不能重逢團圓。

後來,王母娘娘為牛郎的忠貞不渝和兒女們的真情感動,發下慈悲,同意牛郎和兒女們留在天上,並答應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允許牛郎和織女見麵團聚。

牛郎帶著一雙兒女在天上苦心等待,日久成型,化為星座。

現在,我們在晴朗的夜晚,尤其在皓月當空的秋夜,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上那條繁星璀璨的天河,宛如飄帶,銀光閃爍,因此也稱銀河。銀河兩邊,有兩顆醒目閃亮的星座,那就是織女星和牽牛星。牽牛星的兩旁,有兩顆小星,那便是牛郎和織女的一雙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