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故裏話七夕
雄偉壯觀的伏牛山,象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自西向東綿延起伏八百裏,舞動到河南省西部的魯山縣緩緩而止,倏然又在縣城東十八裏甩出一座突兀山峰,名曰露峰山。
露峰山猶如伏牛山尾部一個圓滿的句號,坐落在魯山縣辛集鄉境內,海拔350米,俗稱魯山坡,有魯山獨秀之稱,為魯山古代八大景之首。
“平原突起一青巒,對峙郊東壯魯觀。峭拔長空連眾嶽,秀通遠漢俯塵寰。瑞雲渺渺仙居遠,幽澗潺潺水鳥歡。飛步一登谘顧望,乾坤隻在兩眸間。”這是明代詩人蔣希周對露峰山真實而形象的讚歎。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複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魯山山行》,使露峰山的美侖美奐傳揚古今。
“其山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勢以自遠。四麵壁絕,極能靈舉,遠望亭亭,狀若單楹插宵矣。”北魏魯陽太守、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傳世之作《水經注》中經典精辟的描述,使露峰山名載史冊。
正麵觀望露峰山,極象一隻展翅的鳳凰,垂首低望,俯瞰沙河,又恰似一尊忠誠可愛的塑像。據傳,當年天宮白牛違犯天規,獨自下凡,禍亂人間,王母娘娘親差天兵天將與白牛激戰於魯山石人山。天宮九女難耐天庭寂寞,欲往人間觀看母親與白牛決戰,以尋求刺激和樂趣。怎奈天規甚嚴,九女不敢越天庭一步,思來想去,就私差隨身侍女駕雲下凡,觀看伏牛大戰場景,待侍女回宮轉述,共享人間美景和酣戰快樂。那侍女侍奉九女多年,與九女感情甚篤,深知主人迷戀人間,便不顧繁多禁忌,化作一隻鳳凰飛臨石人山巔。侍女被石人山勝過天堂的美景陶醉,被鏖戰的激烈場景所憾,正看得如醉如癡之時,不小心被嘶戰中迸濺的石塊擊中左翼。侍女頓感身心俱痛,急速振翅奮飛,欲回天宮,終因傷勢過重,幾經盤旋翻轉,最終跌落在魯山縣城東,化石成峰,永留人間。故此,露峰山又有鳳凰坡之稱。
九女在天宮等不到侍女回轉,預感幾分不祥,匆匆駕雲下凡,尋覓侍女下落。待她飄飛到魯山城東,看到心愛的侍女早已化石成山,追悔莫及,悲痛中遙對天空呐喊,喚來青龍、白虎二仙,再三叮囑,讓他們俯臥山前,守護侍女遺骨,不得任人欺淩。那青龍、白虎二仙也極是本分,終日恪盡職守,從未擅自離開,直到身下臥出兩條縱深溝壑,才被天宮召回。於是,露峰山上便有了青龍、白虎兩條深穀,至今仍然遺跡猶存。人行穀底,瑞氣升騰,飄然欲仙,大聲吆喝,可聽到嗡嗡的天外之聲,悠悠綿長的和鳴回音。
或許是思念侍女之情,或許是被人間美景所誘,以後的日子裏,九女時常駕臨露峰山上觀賞散心,遊玩洗浴。誰也說不清當時的九女在尋覓什麼,更無人知曉她心裏在思求什麼。直到有一天,在一個晚霞絢爛的黃昏,九女與年青牛郎第一次邂逅,便誕生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神話傳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正是天仙九女與牛郎的愛情故事發源於此,露峰山才享有盛名,也名正言順地被世人稱作“牛郎故裏”。
牛郎與織女這個淒美動聽、蕩氣回腸的愛情神話,古老而久遠,在我國流傳甚廣,核心主題和枝蔓情節大體相同,版本也基本一致,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隨口說來。但這個神話故事究竟發源何地,牛郎故裏定居何處?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甚至有些地方為爭牛郎故裏,望文生義,生拉硬扯,牽強附會,大肆炒作。如果到魯山的露峰山和附近的村莊,隨意做一番實地考察和探究,一定會堅信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山上,牛郎的故裏就在山下。這裏的遺跡遺風、祠堂墓碑、經典傳說、民間風俗,令人深信不疑。
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翻越曆史的天空,銜接天地,追回到虛幻飄渺的遠古時代,再現那段動人傳說中的優美畫麵……。
遠古洪荒的天穹下,豔陽潑光,輕風吹拂。蒼翠蔥鬱的露峰山,祥雲籠罩,雲蒸霞蔚。山上櫟樹橡林,草叢茂密,野花綻放。偶見有小獸出沒,不時有野兔歡跳,林聲輕語,流溪叮咚……;山下碧野萬頃,阡陌縱橫,農人勞作,小鳥飛啾。田野裏飄蕩著古老悠揚的田園牧歌,一派農耕繁忙的景象……。
露峰山偏西南方向的山腳下,有一個不大的村落,名曰孫莊村。村上住著一戶孫姓人家,父母早亡,留下哥哥孫守仁,嫂嫂馬氏,弟弟孫守義一起生活。
馬氏為人刁鑽、狠毒,嫌棄憨厚的弟弟是家庭的拖累,常常設法刁難於他。
弟弟孫守義,乳名小義,忠厚樸實,為人寬厚善良,終日上山放牛,與牛為伴,人稱“牛郎”。
那年秋天的一天,嫂嫂馬氏讓牛郎趕著家中的九頭牛上山,揚言不趕回來十頭牛就不讓牛郎回家。
牛郎無奈,隻好趕著牛上山。
正是秋高草肥季節,九頭肥壯的黃牛啃飽吃足,在秋陽下歡快地追逐嬉鬧。憂傷的牛郎坐在一旁的石頭上,抱頭哀歎,想想嫂嫂的無情,想想哥哥的無動於衷,不禁悵然淚下。夕陽西沉,落日荒野,哪裏能找得一頭牛來?如果找不來一頭牛,便有家不能歸。可憐無辜的牛郎被逼到了孤獨無助的境地……。
正在這時,一位銀發飄須、仙風道骨的老人,來到牛郎麵前,微笑著對他說道:“你的遭遇我已知曉,不必傷心。在西大平坡的頂上,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喂養它,等老牛的病養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向嫂嫂交差了。”老人說完,便飄然而去。
老人說的西大平坡,就是鳳凰坡右翅的頂端,至今還叫這個名字。牛郎對這裏再熟悉不過了,經過一番耐心地尋找,終於找到了那頭臥地殘喘的病牛。
牛郎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趕忙打來一捆嫩草,精心照料。以後的幾天裏,牛郎不辭勞苦,全心護理老牛,白天為老牛喂草喂水,晚上與老牛相依為命。終於有一天,老牛傷病痊愈,歡蹦亂跳地與牛郎回到了山下的家。
牛郎有所不知,那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相傳,盤古開天地以後,地上沒有五穀,人類無以生存。天上的金牛大仙為救助人類,偷天倉之五穀,遍撒人間,後被玉帝發現,被貶凡界。金牛仙在露峰山生活數載,福蔭民眾無數,知道牛郎境遇,便起扶危救難之心,裝病對牛郎的人品和誠意進行測驗。正是牛郎的真誠和善良感動了金牛,才願意相助他度過這個難關。
牛郎趕著十頭牛回家,嫂嫂馬氏又驚又喜。沒過多久,嫂嫂仍然不改本性,多次設法加害牛郎,都被老牛從中相救,才化險為夷。最終嫂嫂惱羞成怒,以分家為名,獨占家中全部財產,隻給牛郎那頭老牛,把牛郎趕出家門。
從此,牛郎便無家可歸,隻好到露峰山上與老牛一起艱難度日。
牛郎和老牛在荒地上披荊斬棘,開荒種地,在山洞裏棲居。
牛郎居住的山洞,就叫“牛郎洞”。清嘉慶《魯山縣誌》關於牛郎洞的記載:“……,北壁穴寬數圍,不測其深。風吼若雷,寒氣逼人。”
牛郎洞位於露峰山南懷半腰偏高處山崖上,主體有棕紅色花崗岩構成,自然石體疊壓成層,洞行呈橢圓狀,內有小洞,連環相通,至今尚存。
牛郎洞洞口東南朝向,洞前佇立一石板,狀如石碑,高近兩米,寬一米盈餘,厚半米,呈九十度垂直立起,似是專為護衛山洞而立身,故傳說是為牛郎擋風遮雨的影壁牆。(一說是用來栓老牛的栓牛石,筆者以為不夠妥切。老牛既是金牛仙下凡,豈用栓他。)
可惜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牛郎洞周圍的大片樹林遭到肆意盜伐,洞口和影壁石也遭到人為的破壞。筆者出生在山南麓大浪河北岸的小河李村,年少時曾在山下的露峰中學就讀,學生時代常與夥伴到牛郎洞裏玩耍。那時候的牛郎洞,四周蔥蘢,祥雲籠罩,洞內寬大深邃,蘊含神秘,洞前草坪寬敞,日光流瑩,攀上丈餘高的栓牛石,可閱山前無盡的綺麗景色。如今遺存的牛郎洞,洞口高、寬僅有四米餘,洞深有六米餘,僅能容納20餘人,影壁石隻剩半體,且遍體鱗傷,再也尋覓不到當年深奧空靈的蹤影,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悲哀和深深的遺憾。
天意不可違。也許是那些人的卑劣行為觸動了蒼天,筆者清楚地記得,就在1971年的夏天,農曆潤五月初六日晚,天公發怒,雷閃電鳴,大雨如注,隻一夜間,露峰山前一片汪洋,淹沒大片成熟的麥子,衝毀無數間房屋,受災百姓叫苦連天。就在那天夜裏,牛郎洞前史無前例地出現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山體滑坡,這可能就是上天給人類不規則行為的一次嚴厲警告和懲罰。
牛郎和老牛相伴廝守,日子雖然過得清苦而寂寞,倒也悠然自得。
一日,牛郎苦悶,歎曰:“無家室妻小何為人乎!”
老牛心解其意,心領神會。
一年過去,又是一個秋陽豔麗的日子。
那時候,九女依然經常到露峰山上洗澡。
九女洗澡的地方在露峰山西北方向,環境偏僻靜謐,由南向北、由上而下,自成一溝,名曰九女潭溝。順溪流下行,滿溝盡是褐色的石塊,溝底是淺淺的流水,溝兩岸草叢茂密,野酸棗掛滿枝頭,晶瑩透紅,猶見壯美。溝的中間地帶,有一個直徑約4米的小池,周圍被天然石塊包圍,池內貯存一泓碧水,這便是傳說中九女洗澡時的洗衣池。距洗衣池的下方百米遠,溝底地勢突然下跌,上下落差6米之多,形成一個水潭,這就是九女洗澡的九女潭。
九女潭原來水深丈餘,潭水麵積約30平方米。上世紀七十年代九女潭被人為暴毀,至今已經麵目全非,潭邊僅存一些零亂的石塊,再也覓不到當年幽靜而富有詩意的印記,實乃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