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故裏話七夕(3 / 3)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牛織女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仍得一會。”這是三國的曹植把牛郎織女最早稱為夫婦的文字記載,以後才逐漸演繹成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民間故事。

牽牛星,是天上唯一一個以魯山縣辛集鄉牧牛農民命名的星座。這是魯山人的自豪,更是人類的驕傲。

由於織女在凡界惠澤鄉鄰,恩及飛禽,因此,每年七月七日這天,天下的喜鵲自發組織,銜上樹枝,從不同的方向紛紛飛向天空,到天上的銀河搭建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傾訴思念之痛,情表別離衷腸。這便是七夕節的來曆,也稱七巧節。

據說,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在辛集鄉乃至魯山縣境內,很難找到一隻喜鵲。

七夕節那天晚上,姑娘們相約來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虔誠祈禱,遙祝織女和牛郎傾心相會,乞求織女心意傳道,賜授技藝。據說,姑娘們如若心誠,即可得到天技,一生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並能得到忠貞愛情和如意郎君。因此,七夕節也有乞巧節之說。

相傳,七夕那天晚上,無論男女老少,藏在葡萄架下,迸住呼吸,心如止水,回想當年牛郎織女的恩愛生活,追憶他們的悲歡離合,仿佛可以看到他們相會聚首的身影,似乎還能隱約聽到他們無限眷戀、無盡思念的呢喃情語。

每年此時,露峰山附近的村民們,誰也不會無故錯過這個絕好時機。瓜果飄香的秋夜裏,鄉野家園的青藤下,人們三五成群,相約相隨,老少相扶,悄悄躲進葡萄架或絲棚下,猶入亦真亦幻的夢境,神情專注地去聆聽那遙遠的幸福之音。筆者兒時被這個習俗誘惑,盼到那一天,暮色剛剛合攏,便和夥伴們早早躲進葡萄架下,靜心去捕捉那美妙的瞬間。常常等到夜半,困乏難耐之時,才真切地聽到一種聲音,急忙打起精神,仄耳細品,原來隻是一陣風聲雨聲。拿手抹一把臉上的倦意,露珠和雨點早已掛滿了額頭。折騰半宿什麼也沒聽來,頓覺有些失落,隻好再盼來年。

盡管這個古老習俗有些荒誕甚至滑稽,奇怪的是,等到來年這一天,家鄉很多人和我們這些懵懂少年一樣,那天晚上依然執著,似乎要去履行一種神聖的職責,或者去完成一次莊嚴的使命,都願意自覺地再次去固守那個虛無縹緲的傳說,以期得到心中積存已久的某種期盼和希冀。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為什麼要在葡萄架下傾聽牛郎和織女的卿卿情話?不得而知。至少可以說明當時露峰山下的村民喜愛種植葡萄,並有大片的葡萄地。如今這裏的村民仍然保持著種植葡萄的習慣,以山前的張莊村為中心,輻射周圍村莊,現有三千餘畝的葡萄基地,足以佐證和闡釋種植葡萄與牛郎織女傳說的悠久淵源。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神話之一,比起孟薑女哭長城、梁山伯與朱英台、白蛇傳的傳說相對久遠,最後都是以悲劇告終,給後人們留下的是深深的痛惜和無盡的哀歎。尤其在牛郎故裏的魯山縣辛集鄉,人們心中的感傷更加強烈。

牛郎帶著一雙兒女追尋織女上天後,居住在孫莊村的孫氏族人,為緬懷先祖牛郎,修建了孫氏祠堂,同稱牛郎祠。

牛郎祠堂位於孫莊村子中央,共三間,古典式建築,磚瓦土木結構。始建何年,已無從考證,據村裏人講,他們人老幾輩誰也說不清祠堂的修建年代。牛郎祠裏原來塑有牛郎塑像,旁邊畫有織女“勤織”的彩繪,孫氏族人常到這裏祭拜供奉,香火不斷,曆代不衰。後來牛郎祠被村小學占用,現已閑置,遺址完好。

孫莊是辛集鄉的一個行政村,現有1100口人,有近千人姓孫,他們毫不忌諱地認定牛郎就是孫氏的祖先。為傳承先祖孫守義勤勞樸實的美德,弘揚傳統文化,孫莊村引據史料,逐級呈報,後經政府部門批準,1982年正式更名為孫義村。

自古以來,孫義村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在村裏禁演“天河記”或有關牛郎織女的戲曲。問其原因,孫氏後人說,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故事,終究是一個人間悲劇,後代子孫看到那令人痛心疾首的場景,心裏就會感到揪心的傷痛。

出孫義村東行一公裏,在張莊村北的一塊葡萄地裏,遺存一古墓,傳說這就是牛郎墓。墓前現存有殘缺不全的半截石碑,碑上刻有“明處世孫公墓”等字樣,碑文依稀可辨有“……,吾祖孫公忠誠樸實人也世居山前事農業”等內容,立碑時間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從殘留的碑文上看,很難真切地看出或判定這座幾近荒廢的墳塚就是牛郎墓,但孫義村的孫氏後人認定這就是牛郎墓地。原因是牛郎孫守義確有真人,死後葬在這裏,至於牛郎追尋織女上天,那是神話傳說。神話和現實不能混淆視聽,這個神話是以孫守義為原型,說明這個神話真實地發源於這裏。

最令孫氏後人榮耀和自豪的是露峰山頂的牛郎織女廟。

露峰山上曾有張三豐修道成果、呂洞賓修煉成仙的傳說。山頂建有瑞雲觀,宋代建造的玄武塔,高聳入雲,恢宏壯觀,一直留存完好。直到文革期間,為軍事需要,玄武塔一夜間被夷為平地,進入駐軍,建為雷達監測站。上世紀八十年代,裝備拆除,駐軍撤離,留下廢棄營房。後大部分營房被縣廣電局占用,安裝電視信號發射塔。現山頂建有真武大殿廟院,牛郎織女廟就在院內。

牛郎織女廟是普通的三間房舍,門前書寫著“厚天高地堪歎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渴盼早日成親眷”的楹聯,廟內到處充溢著浪漫溫馨的田園情調。走近觀望,牛郎織女一家四口的塑像上,隻見牛郎模樣忠厚,神情喜悅,頭戴鬥笠,青衣短褂,一手牽牛,一手持鞭,喜盈盈地看著牛背上的織女和兩個兒女。再看織女,紅衣綠褲,倚坐黃牛背上,神態安詳,眉目傳情,顧盼牛郎。小女兒依偎織女前懷撒嬌,頑皮男孩站立後背,扶母探父,天真無邪。這組形神逼真的初耕或是牧歸的全家樂群像,真實再現了一幅和諧幸福的美妙畫麵,令人回味和驚羨。一位孫姓的年長道姑,慈祥地端坐在神像前,不停地向前來祈禱拜謁的人,講述牛郎織女先前的造化和功德,述說後人對牛郎織女的懷念情結和祭祀篤誠,猶在每年七夕那天,香火鼎旺,鮮花堆放,男女香客蜂擁而至,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很久以前,在每年七夕,孫義村舉辦廟會,把牛郎織女塑像請到戲台上,連唱三天大戲,以祭奠先祖。後來,不知何年何故,七夕廟會移至辛集鄉政府所在地,延續至今。

說來一樁怪事,辛集每年的七夕廟會十之八九天會下雨,往往還在傍晚時分。剛才分明是晴朗天氣,一會兒忽然就下起雨來。雨勢不急,雨點不大,是那種如泣如訴的綿綿細雨,下雨範圍多在辛集境內,一陣過後,雨即驟停,天晴如初。這一真實而奇特的天文現象,令人置疑和費解。曾有多種解釋,因缺少科學依據,不能服眾。至今當地人心中沒有解開的這個謎團,隻有留待專家學者以後釋疑了。

許是天象的自然巧合,抑或是牛郎織女淚珠飄落,潤澤家園?

七夕節是美好愛情的象征,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最早始見於《詩經》,《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隨著華夏燦爛文化的弘揚光大,各個藝術門類的勃發興起,後經曆代文人修飾、民間傳誦,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不斷得到豐富、提煉和升華,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七夕文化,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幾千年傳承和延續下來,備受國民的敬仰和尊崇。如果要把七夕節定為中國的情人節,比起西方的情人節不知要早多少年。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結連理枝。”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傳世之作《長恨歌》裏,寫出了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憂傷和哀怨,表述了對忠貞愛情的信仰和意念。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渡。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過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代詞人秦少遊的一首《鵲橋仙》,如行雲流水,灑脫練達,把牛郎織女的兩情相悅描述得如此的柔美飄逸。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發源於露峰山,七夕節的文化內涵,在魯山縣辛集鄉這塊充滿靈性、富有神話般的土地上,根深蒂固。在世世代代久居這裏的村民心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積久成俗,盛傳不衰。

這裏毫無異議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無可爭議的牛郎故裏。這是魯山悠久文化中一塊璀璨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絕不能予以忽視和遺忘。我們要勇於投入財力物力,有序地保護挖掘,開發利用,使之更加奪目燦亮,為魯山的文明美麗增光添輝!

近年來,牛郎故裏的人們傳承著勤勞智慧、樸實善良的遺風,沐浴著強國富民的春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勤懇務實,奮力創業,開辟了一片富裕美麗的新天地。如今的牛郎故裏,經濟發展迅速,交通四通八達,廠礦不斷崛起,非公有製企業如雨後春筍,農副產品暢銷省內外,工農業產值連年遞增,外出務工人員遍布全國,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和提升,到處呈現出一派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

牛郎織女如若在天有知,這裏早已不再是日出勞作、牧牛晚歸的農耕方式,昔日男耕女織、無憂溫飽的生活向往,早已不再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衷心希望牛郎織女情係故土,魂歸故裏,到家鄉遊覽觀賞,看一看這國泰民安的和諧盛世,數一數這繁榮昌盛的豐碩成果。待到祥雲歸去時,帶回一份喜悅,捎回一份收獲,傳揚天宇塵寰,天上人間共享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