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卷 春潮湧動唱大風(1 / 3)

散文卷 春潮湧動唱大風

春潮湧動唱大風

開篇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一個沒有文化的村莊,是一個野蠻落後的村莊;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個空洞而沒有品位的城市。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詞語。令人不容置疑的是文化推動著中國經濟和曆史的發展,促進著華夏民族的崛起和強盛。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近代的戊戌變法,從絢爛的唐詩宋詞,到現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不彰顯著悠遠的盛世繁華、推動著民心所向的曆史變革。就連給中國人民帶來十年浩劫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也被稱之為“文化大革命”,至今仍在我們心裏留下抹之不去的累累傷痕。

曆史如同一個步履矯健的老人,攜無數的中華兒女,披日月之星輝,搏天地之風雨,踏人間之坎坷,一路滄桑一路豪歌走來,終於走出一片光明坦途。如今的九州大地,經濟騰飛,國泰民安,以東方醒獅之雄姿,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傳承並延續著五千年文明大國的燦爛與輝煌。

中原河南,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在這塊古老而又富有生機的土地上,沉澱著豐厚的曆史文化,折射著華夏各民族勤勞、勇敢、智慧的精神。為使悠久的曆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氣息對接交融,弘揚光大,河南省委抓住盛世機遇,提出“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目標,並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掀起一股開發文化資源的強勁熱潮。

地處豫西的魯山縣,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有著厚重多姿的曆史文化、如詩如畫的山水美景和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為了挖掘璀璨的民族瑰寶,展示豐厚的曆史畫卷,魯山縣委的決策者提出了“實施二次創業,打造旅遊強縣”的戰略主題,在全縣經濟生產總值連年翻翻的大好形勢下,以超前的意識,早已拉開了文化建設的序幕,並描繪出了“建設富裕魯山、文化魯山、和諧魯山、美麗魯山”的宏偉藍圖。在魯山解放以來,縣委首次提出這樣響亮的人文口號,把文化建設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合民心,順民意,足見領導者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矚。近年來,魯山縣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把沉寂千年的曆史文化與今天的生活節奏完美地結合起來,大力開發山水文化、曆史文化、地域文化、旅遊文化、民俗文化、產業文化、社區文化,並把這些文化亮點用一條主線串鏈,行成了一根光澤絢爛的鏈條,熠熠生輝,推動著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魯山的文化建設猶如春潮湧動,大風和唱,掀起了空前高漲的文化熱潮,唱響了時代的主旋律。

上篇

天然豐沛的山水,滋潤著魯山的生靈萬物,孕育著這裏的燦爛文明。這塊古老而富饒的土地,物華天寶,英賢輩出。盤點魯山的古今文化,探尋魯山文化的悠久曆史,展示魯山獨具的文化魅力,領略魯山文化的厚重與神聖。

魯山是一個山區大縣,土地麵積2430多平方公裏,人口85萬餘人,擁有漢、回、蒙、滿等19個民族。魯山夏代為堯之裔孫劉累邑,漢置魯陽縣,唐置魯州,後用縣名至今。史載,“魯陽人世代居住於滍水(今沙河)兩岸,言多率直,無矯飾,訟鮮無情之詞”,“魯陽土多椎魯之習,民皆質樸之風。民淳、訟簡、土厚、水甘”。魯山位於河南西部,伏牛山東麓,三麵環山,東臨平原,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曆代群雄逐鹿、問鼎中原的戰略要地。戰國時期,楚國為防魏國南侵,沿伏牛山脊構築楚長城,在今魯山熊背交口設置關隘,史稱“魯陽關”,為我國五大名關之一。古有“北不據此,則不能得誌宛襄;南不得此,則不足以爭衡伊洛”之說,故魯山為南控南陽,北扼洛陽的戰略咽喉要道。中國曆史上有很多重大戰事在魯山發生:劉邦西進漢中,與秦南陽郡守戰於今魯山張官營一帶,留下張良、韓信、蕭何等諸多地名。王莽篡權之後,劉秀自南陽起兵,經魯山與王莽軍隊苦戰,贏得了昆陽大捷,奠基了東漢基業,並且留下了“黑山回照、犁延溝、扳倒井、馬不跳河”等許多地名和曆史掌故。東漢末年,孫堅討伐董卓,曾屯兵魯陽。北魏時,宣武帝在魯陽即位……。

在中國現代史上,魯山的戰略地位更加顯得特殊和重要。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魯山。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省政府由洛陽遷往魯山兩年,國民黨將領湯恩伯司令部曾設在魯山趙村,馮玉祥部及國民黨二十八集團軍,曾在魯山與日寇數次激戰。魯山西部山區曾為豫西抗日革命根據地領導核心,中共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河南人民抗日軍司令部等領導機關駐紮二郎廟,王樹聲、戴季英、皮定均等共產黨將領曾在魯山多次與日軍浴血奮戰。解放戰爭時期,豫西黨政軍機關相繼在魯山建立,一代偉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曾多次蒞臨魯山,召開政治、軍事會議,為躍進中原運籌帷幄……。

在魯山這塊富饒的大地上,曾出土有許多珍貴文物。倉頭下街出土的青銅器父庚尊和父乙提梁鹵,皆為罕見的奇珍國寶。唐代段店生產的花瓷羯鼓,深受唐玄宗喜愛,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邱公城仰韶文化遺址和倉頭的倉頡祠源遠流長,南環路漢代冶鐵遺址創造了四個世界之最。這些悠久的曆史,厚重的文化,無不標示著魯山的古老和文明。

說到魯山的亮麗與厚重,首先想到的就是魯山的山,具有代表性和標誌性的山當屬中原獨秀石人山了。

石人山,古稱堯山,以象形山石著稱。山石形態各異,像人似獸,美不勝收,且常有雲霧繚繞,變幻無窮。宋代傑出詩人梅堯臣到此後,曾寫下傳世之作《魯山山行》:“適與野情愜,千山高複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山中的石人、大將軍、觀音送子、金龜石、巨蛙峰、鳳凰台、王母轎等景點,真可謂天然雕塑,猶如人間仙景。山上不但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且有千年古木群,林木覆蓋麵積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山中的瀑布群俊美飄逸,靈動連環,九曲瀑飛舞而下,銀線瀑一線通天,真乃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絕。山上石人穀、紅楓穀兩條索道蔚蔚壯觀,兩千餘米的花崗岩滑道順山勢盤旋而下,號稱“天下第一滑”。

石人山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連同周圍的畫眉穀、六羊山、十八垛、龍潭峽、好運穀等景點,統稱為石人山景區,麵積68平方公裏,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並享有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佳旅遊好去處”、“中原後花園”之美譽。

魯山的水更是奇特潤美。石人山上分流而下的天然蓄水,南入長江,北入黃河,東入沙河(古滍水),注入淮河。有專家考證,沙河實為淮河的源頭,石人山為我國三大水係的分水嶺。魯山境內除沙河外,近百裏的河流有清水河、蕩澤河、讓河、澎河、大浪河等二十餘條。大型水庫一座,中小型水庫三十餘座,大小水塘近千個,其中要屬昭平湖最為壯觀迷人。昭平湖是解放後建造的人工湖,總麵積48平方公裏,總庫容量7億多立方米,是河南省最大的人工湖之一。昭平湖四周青山環抱,碧波萬頃,湖光瀲灩,旖旎多姿。湖畔山嶺逶迤,湖山交迭,湖內金山環島嶼風情萬種,姑嫂石深情朦朧,邱公城小島時隱時現,形成了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重水複,變幻無窮的壯麗奇觀,被遊人譽為“人間仙景”、“休閑聖地”,目前已成為全國重點水域風景名勝區。

魯山的溫泉真乃天賜神韻,名揚海內外。尤以上湯、中湯、下湯、溫湯、神湯五大溫泉著稱。從石人山腳下到縣城自然形成百餘裏溫泉帶,大小溫泉上百餘處,溫泉平均水溫60餘度,含十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洗浴、醫療價值。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稱魯山的溫泉“水出北阜,七源奇發,炎熱特甚”,“水沸,可以熟米”,“可療萬疾”,“可牢神存誌”。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魯山這塊風水寶地上,自古至今,孕育出了諸多的曠世奇才,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影響和教化著勤勞智慧的後世子孫,足以使魯山人永遠地驕傲和自豪。

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是魯山境內最早的一位政治人物。據《左傳》、《史記》載,劉累因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字樣,家人以為吉祥,遂因以為名。孔甲帝得雌雄二龍,聽說劉累曾學養龍於“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禦龍氏”。後來一龍死,劉累因懼怕龍死招之禍端,隱姓埋名,自稱邱公,隱居至邱公城(現魯山昭平湖內),在此墾荒漁獵,卒葬後於此。“禦龍氏”邱公後代便以劉為姓,成為我國第四大姓劉姓的最早起源。古書有記載,地名文物有佐證,因而魯山是世界劉姓的始祖地,也稱“豢龍故裏”。

倉頡。倉頡傳說是黃帝的史官,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倉頡發明創造,被世人稱之為漢字的鼻祖。死後葬於魯山縣倉頭鄉,建有倉頡墓塚和倉頡祠,現立有重達一噸的倉頡銅像。有專家說:“凡天下認得漢字的人,皆歸宗於河南魯山。”《中華人名大辭典》“倉頡”條目記載:“上古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聖,有四目。觀鳥獸之跡,體類相形而造字。以代結繩之政。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

墨子。名翟,魯(今魯山)人,我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經》等書71篇,倡導“兼愛、非攻、尚賢”思想,為推動曆史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與曆史上的老子、孔子齊名,被後人尊為三大聖人。墨子一生多在魯山活動,至今留有墨子廟、墨子洞、墨子故裏碑,著經閣等遺跡。墨子是我國第一個為勞動人民立說代言的偉大思想家;第一個真正實行有教無類、送教上門的偉大教育家;第一個胸懷大眾、身體力行,苦而為義、利天下為之的社會活動家;第一個提出完整防禦戰術的實用軍事家;第一個提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存在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第一個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向“刑不上大夫、禮不上庶人”挑戰的法學家;第一個提出杠杆原理、第一個為“力”下定義和第一個把聲學用於軍事偵察方麵的科學家。現今的學者普遍認為墨子是世界級的哲人,甚至有專家說“墨子《墨經》中的科學內容至少等於整個一個古希臘。”

為紀念這位生長在魯山的偉大先哲,魯山縣人民政府先後在縣城以墨子命名的地方有墨子商場、墨公路等,並修建了墨子著經閣等。1997年魯山縣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墨學研討會,全國各大媒體報道了這次研討會的盛況。2000年中國郵政總局發行了“中國思想家墨子紀念郵票”,郵票的首日封郵戳是“魯山堯山”,使魯山的聲望名揚天下。

魯班。複姓公輸,名班,春秋戰國之際楚國魯陽邑(今河南魯山縣西)人。據《墨子.魯問篇》記載,魯班和墨子是同鄉,曾和墨子在風箏山(在今魯山讓河鄉境內)比試風箏。魯班是我國曆史上手工業工匠的傑出代表,被世人尊奉為土木工程的祖師。

元結。字次山,魯山縣商餘山(今魯山馬樓鄉)人,唐天寶十三年中進士,曾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容州(今廣西容縣)刺史,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有“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之才。唐代中期,史思明叛亂,元結奉旨在故鄉招兵募馬,參加平叛,連拔15座城池,力挽狂瀾,平削叛軍,為唐代中期的國泰民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結博覽群書,在文學上頗有造詣,一生寫過不少詩文,以銳利的筆鋒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和政治腐敗。居官前所寫的《貧婦詞》、《去鄉悲》是描寫貧民流利失所的代表詩作,居官期間所寫的《舂陵行》、《賊退示官吏》均是反映民眾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傑出作品,留世有《元次山文集》。

元結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承前啟後的功績,《中國文學史》對其列有專節,稱他是“上繼王勃、陳子昂而起,中與杜甫並肩努力,後與白居易、元稹等的新樂府運動開路”。其好友杜甫稱元結的詩文是“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元結病故後葬於今魯山梁窪鎮泉上村,唐代書法家、其生前好友顏真卿親自撰文並書寫墓碑立於墓前。該碑元末被兵暴毀,文字殘缺,後移至魯山儒學文廟(今魯山一高)存放,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皋。字伯遠,魯山石碑溝(今魯山熊背鄉)人,宋代抗金名將。皋初為射士,擅騎射,金兵入侵中原,牛皋集眾抗金,且屢戰屢捷。此後加入嶽飛軍帳,深得嶽飛敬重,先後任唐、鄧、襄安撫使,神武後軍中部統領,屢立奇功,後在杭州被奸臣秦檜殺害。而今在美麗的西子湖畔牛皋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其英雄氣節可昭日月。

牛皋死後,魯山人民在縣城東關建“牛皋祠”,在其故裏石碑溝建“牛皋衣冠塚”,以表崇敬懷念之情。

徐玉諾。又名言信,字建知,魯山縣辛集鄉徐營村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教育家。徐玉諾青年時期投身“五四”運動,被選為學生聯合會理事,是當時河南愛國運動的領袖之一。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魯山縣參與創辦魯陽中學,曾任小學、中學教師和民眾教育館館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徐玉諾為尋求真理、傳播文化,足跡遍及祖國各地,曾先後在福州英華書院、吉林毓文中學、廈門集美師範學校、洛陽師範學校、信陽女子師範學校、煙台第八中學、開封中州、廈門大學任教師和教授。期間,寫出了短篇小說《一隻破鞋》、詩集《未來之花園》和《雪朝》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受到了魯迅、茅盾、葉聖陶等人的高度讚賞。

解放後,徐玉諾曾在省文聯任職。1958年逝世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他的短篇小說集《朱家墳夜話》、《徐玉諾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徐玉諾詩文集》。

任應歧。字瑞周,魯山縣倉頭鄉劉河村人,早年曾為綠林,後投奔樊鍾秀,1923年因在廣東平定陳炯明叛亂有功,被孫中山委以建國豫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北伐戰爭中任暫編十二軍軍長。中原反蔣失敗後,息影津門,結識吉鴻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高舉反蔣抗日大旗。1934年11月,國民黨軍統特務將任應歧、吉鴻昌秘密逮捕,當月以“擾亂治安,加入共黨,危害民國”的罪名,將兩位愛國將領殺害。任應歧行刑前寫下了“大丈夫有誌不能伸,有國不能救,痛哉!”的豪言壯語,就義時年僅42歲。

如果說豐潤的山水和大智大勇的先哲英賢,書寫了魯山的文化曆史,那麼,魯山略帶傳奇而又真實的人文景觀,為這部厚重的曆史錦上添花,添入了濃重絢爛的章節,使魯山的曆史文化更加璀璨與完美。

楚長城。位於河南境內的楚長城遺存分為西線、北線和東線三部分,整體輪廓呈“門”字形。橫跨魯山、南召、葉縣、舞鋼等縣(市)。

魯山境內的楚長城和魯陽關是楚長城北端極其重要的部分。據專家考證,魯山境內的楚長城有多處,位於魯山、南召交界處的分水嶺,隨山勢蜿蜒、斷斷續續的多處石牆即為楚長城。其中魯山縣熊背鄉茶庵村的楚長城,兩處古烽火台仍然保存完好。

國內許多著名學者、專家多次到魯山實地考察論證,相繼得出統一結論,魯山境內的楚長城是曆史上最早的長城,是“長城之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對中國領導人說:“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在河南”。

魯山琴台。魯山琴台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是為縣令元德秀而建。居魯山古八景之首,被現在的史學界稱為平頂山三大人文景觀之一。雖經風雨剝蝕,年久失修,但遺址猶存,坐落在縣工會和二高院內。

史載,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陸渾(今河南嵩縣)人,唐開元二十三年調任魯山縣令。元德秀在魯山任職其間,政績顯著,為官清廉,德化及人,四野宴安。所得俸祿除維持粗衣蔬食外,全部用於扶老存孤,卸任之時,隻落一匹薄布,一輛柴車。

元德秀任魯山縣令之初,適逢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到東都洛陽舉辦“文藝調演”,以示歌舞升平。許多州縣官吏不顧百姓疾苦,奢侈腐化,率歌女逾百取悅皇上。而元德秀敢於犯顏直諫,反其道行之,僅帶民女數人自編節目,內容反映魯山地僻、土瘠、災荒連年、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玄宗聽罷盛讚其為“賢人之言”,因此免除了魯山不少賦稅徭役。為報答元縣令為民請命之功德,魯山民眾於唐開元二十四年自發組織,修築琴台為其歌舞致賀。此後,元德秀公務閑暇,也便登台撫琴與民同樂,且借此噓寒問暖,體察民情。到農民繳納賦稅時也不催討,而是登台撫琴,民眾聽到琴聲即相互告知而自動前往繳納,使元德秀的“施政樂教”達到了至高境界,留下了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