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者的道德準則
自我實現者都在行為中表現出相對的自發性,並且在內在的生活、思想、衝動等方麵更有自發性。他們行為的特征是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故意的掩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貫遵從習俗。假如我們實際計算一下自我實現者不遵從慣例的次數,就會發現記錄並不高。他們對慣例的叛逆不是表麵的,而是根本的或內在的。他們獨特的破舊立新以及自發性和自然性皆出於他們的衝動、思想和意識。由於深知周圍的人在這一點上不可能理解或者接受他們,也由於他們無意傷害他人或為某件瑣事與別人大動幹戈,因此麵對種種俗套的儀式和禮節他們會善意地聳聳肩,盡可能地順應它們。例如,我曾見過一個人接受了別人對他表示的敬意,雖然他曾私下嘲笑甚至鄙視這類敬意,但他並未因此而小題大作,傷害那些企圖使他高興的人們的感情。
其實,自我實現者的這種遵從習俗行為,如同牛仔故作紳士地在肩上披一件鬥篷一樣,可以輕易把它甩掉。自我實現者實際上從不允許習俗慣例妨礙或阻止他們做他們認為是非常重要或者根本性的事。在這種時刻,他們獨立於慣例習俗的靈魂便顯露出來,然而他們並不同於普通的波希米亞人或者反抗權威者,這些人抓住區區小事大做文章,把對無關緊要的違規行為當作天大的事。
當自我實現者熱切地沉迷於某個特殊的事物時,他的這種內心態度也會表現出他的興趣來。這時,他會毫無顧忌地拋開平時遵守的各種行為準則。在遵從慣例上他仿佛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他對習俗的遵從仿佛是有意的、存心的。
然而,當自我實現者與那些並不介意是否遵從俗套行為的人們相處時,他們會自動地拋掉行為的這種表麵特性。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可以看到,他們願意與那些允許他們更自由、更自然、更有自發性的人們共處,這使他們能夠擺脫那些他們看不慣的虛假行為。因此,像上麵那樣的相對控製行為對他們來說是個負擔。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些人具有相對自主的、獨特的、不遵從慣例的道德準則。奉行常規習俗的沒有思想的人有時可能認為他們不道德,因為當情況似乎要求如此時,他們不僅會違反常規,甚至還會違反法律。然而事實恰好相反,他們是最有道德的人,盡管他們的道德準則與周圍的人不盡相同。正是這種觀察使我們堅信,普通人的一般的道德行為主要是遵從習俗的行為,例如,是以基本上被公認的原則為根據的行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由於與一般習俗以及普遍接受的虛偽、謊言格格不入,由於與社會生活不適應,他們有時感到自己看起來好像是異國土地上的流浪者。
我不願意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仿佛他們試圖掩蓋自己的真實麵目。其實,他們有時也出於對慣例的僵化刻板和對習俗的盲目短淺的惱怒而故意放任自己。例如,他們可能會試圖教訓一個人,或者試圖保護一個人的感情以及利益免受不公平的傷害。有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熱情在澎湃,而這些感情如此令人興奮甚至狂熱,以致壓抑它們似乎就是褻瀆神明。據我觀察,在這些情況下,他們並不為自己給予旁觀者的印象而感到焦慮、內疚或者羞愧。
他們自己聲稱:他們之所以按慣例行事,隻是因為這樣不會引起什麼大問題,或者隻是因為其他方式會傷害人們,使人們感到難堪。
他們對現實的輕鬆的洞察力,他們的接受性和自發性非常接近於動物或者兒童,這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衝動、欲望、見解以及主觀反應的一種優越的覺悟。對這種能力的臨床的研究毫無疑問地證實了弗洛姆的這樣一種看法:一般正常的、適應得很好的人,往往根本沒有想到他是什麼,他要什麼,以及他自己的觀點是什麼等問題。
正是這樣一些調查結果,最終把自我實現者與其他人明顯地區別開。區別就在於,自我實現者的動機生活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與普通人不同。我們很可能必須為自我實現者另外創立一種具有深刻區別的動機心理學,例如,一種研究表達性動機、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的動機心理學。也許將生活與生活準備作個區分是很有必要的;也許動機的概念應該隻用於非自我實現者。我們的研究對象不再進行一般意義上的奮鬥,而是在發展。他們努力成長得盡善盡美,努力以自己的風格發展得日益全麵。普通人的動機是為匱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而奮鬥。
自我實現者雖然各種基本需要的滿足都不缺乏,但他們仍然有衝動。他們實幹,他們奮鬥,他們渴望成功,但這一切都與眾不同。對他們來說,他們的動機就是發展個性,表現個性,成熟、發展,一句話,就是自我實現。這些自我實現者能夠比常人更具有人性嗎?他們是否更能顯示人種的本來麵目?他們在分類學的意義上更接近人類嗎?一個生物種應該由它的殘廢的、不正常的、發展不完全的成員或者完全退化的、受到限製的以及被訓練好的模範來鑒定嗎?我們的研究對象的突出表現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身以外的問題上,用流行術語來說,他們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以問題為中心的突破口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自身一般根本沒有什麼問題,他們一般也不太注重他們自己,這正與不安定的人們中發現的那種內省形成對照。自我實現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務,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但恰恰是他們身外的問題。
這些任務未必是他們自願的,或他們根據自己興趣挑選的,而可能是他們所感到的職責、義務或責任。這就是他們必須做的,而不是他們想要做的工作。一般來說,這些任務是非個人的,不自私的,它們與人類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或家庭的利益有關。
除了幾個例外,研究對象通常與我們已學會稱為哲學或倫理學的永恒問題和基本爭論有關,這些人習慣生活在最廣泛的合理的參照係裏,他們絕不會片麵地看問題。他們在櫃架裏工作,這種價值是偉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從長遠出發的,而不是從近期出發的。盡管這些人都很相異,但都是這種或那種意義上的哲學家。
當然,這種態度對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具有意義。例如,我們最初研究的主要顯著特點,如寬容、拋棄、自私、淺薄、狹隘等,都可以歸入這種更一般的態度的名下。他們超越瑣事,視野開闊,見識廣博,在最開闊的參照係裏生活,籠罩著永恒的氛圍,給人的印象具有最大的社會以及人際關係的意義,它仿佛傳播了一種寧靜感,擺脫了對於緊迫事務的焦慮,而這使生活不僅對於他們自己並且對於那些與他們有聯係的人都變得豐富多彩了。自我實現者較一般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意誌”,更不容易為他人所操縱。不管“自由意誌”和“決定論”在實際應用中做何解釋,在這項調查中,它們是經驗事實,況且它們是可以隨條件而變化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