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基本特征(3 / 3)

如何改良鹽堿土

鹽堿土是鹽土、堿土以及各種鹽化、堿化土壤的統稱。鹽堿土在我國分布範圍甚廣,主要分布在北方,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寧夏的一些低窪地區,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的西部,以及濱海地區,總麵積約1億畝。要使鹽堿土由低產劣質土壤變為良好的肥沃土壤,根本的問題在於消除鹽堿。“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是土壤積鹽的因素,也是土壤脫鹽的動力。我國現階段改良鹽堿土的措施大致有兩大類:一類包括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引淤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等)四個方麵;另一類是按照改良鹽堿的作用和途徑,分為排鹽,抑鹽與培肥,躲鹽與調鹽(調整表土鹽分),化學改堿,減輕鹽害和耐鹽與抗鹽等措施。

東亞季風的恩惠

中國的亞熱帶在緯度上多處於副熱帶範圍內,但自然景觀卻與同緯度的中亞、西亞和北非等著名的幹旱沙漠地帶截然不同。這裏具有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濕潤多雨的氣候特點,廣布著水量豐富的河流和湖泊。這裏的自然景觀呈現出顯著的南北過渡特征。

在長江和大巴山以北的北亞熱帶地區,天然植被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間的過渡類型;在南嶺以南地區,海拔1200米以下為含有熱帶樹種的常綠闊葉林,具有從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性質;在中亞熱帶地區為常綠闊葉林,是典型的亞熱帶植被。此外,亞熱帶針葉林(如東部的馬尾鬆林、西部的雲南鬆林)、竹林也是這個地帶常見的植被。

中國亞熱帶的土壤分布同樣具有南北過渡特性,黃棕壤是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赤紅壤發育在南亞熱帶盆地丘陵地區,是亞熱帶紅壤向熱帶磚紅壤的過渡型土壤;紅壤與黃壤是亞熱帶典型的地帶性土壤,前者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大低山、丘陵區,後者大麵積分布於貴州高原和亞熱帶東部山地。除地帶性土壤外,這裏還分布有大麵積的石灰性土和紫色土,前者以廣西、貴州境內的石灰岩丘陵區最為集中,後者以四川盆地分布麵積最廣。

中國亞熱帶的優越自然環境,是經曆漫長歲月的孕育、演化和發展之後形成的,它對生物界的旺盛生長和循環,對農作物的栽培和畜牧業的發展都十分有利。因此,中國的亞熱帶現已成為地球上適宜生物繁衍生長的“搖籃”,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為豐富和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故鄉”、白薊豚的“樂園”。

紅壤及其利用改造

廣義的紅壤是紅色酸性土壤的總稱,包括熱帶的磚紅壤、南亞熱帶的赤紅壤和中亞熱帶的紅壤三類。在我國分布總麵積約為17億畝,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2%。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氣候和常綠闊葉林或季雨林植被下發育起來的地帶牲土壤。由於高溫多雨,土層中的礦物質在長期的風化過程中分解強烈而徹底,其中容易活動的鉀、鈉、鈣、鎂等化學元素大量釋放出來,並隨雨水下滲或沿地表遷移,造成堿性物質大量淋失,使土壤成酸性;同時,那些不易活動的鐵、鋁等化學元素卻變成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相對累積起來,使土壤呈紅色。此外,土壤被風化得又細又粘,遇到雨水就會變成泥漿;遇天旱,土中水分散失,又會變成硬板的土塊。“天雨一包膿,天晴一塊銅”,正是紅壤這一特點的寫照。在紅壤分布區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植被生長迅速,土壤有機質積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少,一旦植被遭破壞,有機質就更容易分解流失。總之,紅壤具有機質少、酸性強、土壤粘重的特點,是我國南方需要重點改造的低產土壤。

解放以來,我國南方各地紅壤改造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綜合江西、浙江、湖南等省的改造方法大致如下:認真貫徹執行農、林、牧相結合的方針,並特別注意不同地勢、坡度、坡向的土壤條件,因地製宜地加以利用。一般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坡腳修築梯田,發展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有水源的地方盡量擴種水稻;在山腰,土壤中石礫較多,以種植油茶、茶樹和藥材等亞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土壤衝刷嚴重的地方,主要營造耐旱、耐瘠的速生樹,或者栽種胡枝子、紫穗槐等綠肥作物,在相對高度大的山區,陰坡較濕,土層也較厚,適宜營造杉木、毛竹等林木,陽坡則可修築梯田,發展油茶、油桐、柑橘,或種植烏桕、檫樹、麻櫟、馬尾鬆等。紅壤酸性重,原先都用熟石灰加以中和,現在一些地方改用石灰石粉,雖然過程稍長,但同樣可以達到中和酸性土壤的目的,還可以節省很多燃料。實踐證明,因地製宜地加以利用、改造,進行山、水、田綜合治理,是合理利用和改造紅壤的主要途徑,我國的許多地方已經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