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麵積黃土分布區,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高原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侵蝕,現在已經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觀。
1地質與地貌黃土高原在構造上可以六盤山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為鄂爾多斯台地,西部屬於祁連山褶皺帶。高原上的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和六盤山把整個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陝甘黃土高原和隴西高原。由於長期侵蝕,高原上形成許多特有的地貌形態,如塬、梁、峁等。
2氣候與水文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雨量稀少,變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時數多,熱量條件較優越。黃土高原的水係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較多,約有200條,較大的洮河、祖厲河、清水河、窟野河、無定河、北洛河、渭河、汾河、沁河等,河川徑流不豐,季節變化大。大部分河流汛期受暴雨影響,洪峰急漲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3土壤和植被黃土富含碳酸鈣和磷、鉀、硼、錳等元素,偏堿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缺乏。高原因長期濫墾濫伐,自然植被殘留較少,分布零散。植被由東南向西北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
古代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居民
我們常說黃土高原培育了華夏文化,但就在黃土高原培育華夏兒女的時候,它還培育了戎狄的兒女。戎狄,在古代是與華夏不同的族群,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華夏文個稱他們為“蠻族”,因為他們不行“禮樂”,不念詩書,卻養太多的牲口。
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戎狄主要是“反麵角色”,除了侵犯搶掠、禍亂華夏,便沒有什麼正麵的曆史貢獻。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處於中國北方的過渡地帶(或曰邊緣地帶,生態敏感地帶)的一個主角,而戎狄的起源與自然環境變化引起的整個生態變化有關。戎狄起源的過程就是中國古代北方畜牧業大麵積產生的過程,我們關於戎狄的概念離不開畜牧業。戎狄的興起反映了人類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方式,在“適應”中也伴隨著創造,畜牧業就是一個創造性的成果。司馬遷稱讚北方許多地方是“畜牧為天下饒”,這裏麵就包含了戎狄的曆史貢獻。
灌溉農業
通常指以水利灌溉設施為保障,滿足作物對水分要求以獲得穩產高產的農業。灌溉的作用除滿足水分的需要外,還可以調節土壤溫度、濕度、土壤空氣和養分,有些灌溉形式還可以培肥地力和衝洗鹽堿。通過發揮上述作用,灌溉農業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是一種能排能灌、穩產高產的農業。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兩岸,如亞洲的長江、恒河,非洲的尼羅河流域,都發展了灌溉農業。我國的昌盛與灌溉農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如戰國時期興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得以灌溉,成為有名的“天府之國”,其作用至今仍在發揮。此外,在關中平原、寧夏平原都興起了發達的灌溉農業。灌溉農業的另一含義是指在天然降水極少的幹旱、半幹旱地區,依靠水利工程設施發展起來的農業。
西部開發荒漠化防治迫在眉睫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麵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麵積已達到2622萬平方千米,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區,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麵積。荒漠化已成為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它不但危及西部地區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還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生態安全及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拿甘肅來講,全省沙區總麵積372億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547%,並呈迅速擴展趨勢。另外,全省因流沙埋壓和風沙危害嚴重而棄耕的農田累計達320萬畝;全省有700多千米的鐵路和2800多千米的公路經常因風沙侵襲和埋壓而影響交通;全省風沙線東西蜿蜒長達1600多千米,有846處主要風沙口,在風沙線上有4366個村莊受到流沙威脅。據統計,2001年上半年全省共發生大風、沙塵暴天氣13次。特別是4月發生的沙塵暴更為強勁:金昌市的人們“伸手不見五指”,能見度為零;蘭州市的能見度也一度隻有300米,空氣中黃土彌漫,令人窒息。除甘肅外,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等西部省份,甚至山西、河北、京津地區、東北三省的土地荒漠化也十分嚴重。2000年人春以來,西北、華北地區連續發生12次沙塵暴,7次狂襲北京,並殃及杭州等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2001年春季,我國長江中下遊以北地區都出現了沙塵天氣。荒漠化不但逼近家園,吞噬良田,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還嚴重影響著工農業、畜牧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等行業,對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巨大威脅。荒漠化防治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