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1 / 3)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

我國城市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較具係統的城市規劃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6條。

1選擇城址的區位原則——“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呂氏春秋》中關於擇都的原則是:“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說明中心位置對於都城選擇的重要意義。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區的最佳區位。

2選擇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則——“大山之下”“廣川之上”

古人對城市的給排水和防洪條件十分重視。《管子·乘馬》篇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3城市的總體布局原則———“左祖右社,麵朝後市”

《周禮·考工記》對“天子”所在的都城總體布局有明確的規定:“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祖廟、社稷、外朝、市場環繞皇宮對稱布局,以宮為中心的南北中軸成為全城的主軸。這一布局原則對都城有深遠影響。在皇宮內部,前朝後寢,“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曆朝的皇宮基本上都遵循這一格局。

4城市功能分區原則———“仕者近公”“工買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買近市”。從政的住在衙門附近,從商從工的住在市場附近,“農民”住在城門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節約往返時間,有特殊意義。

5道路布局原則——“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一軌相當周尺八尺,經塗是全城的幹道,東西和南北各三條。環塗是順城環路。野塗是城外道路。根據車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級。

6城市規模等級體係原則——“國都方九裏,公國方七裏、侯、伯方五裏,子、男方三裏”

在古代,城市的等級嚴格按統治者的政治地位確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規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與反僭越的鬥爭。在城市道路上,同樣有等級體係。“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諸侯的主幹相當於國都的環道,寬七軌。再低一級都城的主幹道相當國都的野塗,寬五軌。

三峽工程建成後利與害

三峽工程是人類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從人群的生存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治理長江都是刻不容緩的,這也是開發長江的前提。從自然角度看,長江在自然演化中業已被打破的舊的生態平衡,要依靠長江自然內在調節而回複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是必須采用人為力量及早進行矯正,促使長江流域建立新的生態平衡。這需要相應的工程措施。目前已正式實施的長江三峽工程無疑是最有效的。

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在上遊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可調節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能有效地攔截宜昌以上來的洪水,大大削減洪峰流量,使荊江地區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提高了荊江河段的安全,並增加武漢市的防洪調度的靈活性。由此,也改善了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後疫情等。

下遊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時能有效地減少下遊湖泊的泥沙淤積,減緩這些湖泊的萎縮,延長洞庭湖的使用壽命,並能對湖區支流洪水進行補償調節,減輕湖區洪水威脅。由於水庫調節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還有助於提高大壩下遊河道汙水稀釋化,改善水質,減輕汙染。

三峽工程能使廣袤、富庶的華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脅,生態秩序走向良性循環,平原湖區生態達到新的相對的穩定。

三峽工程有利於全球環境保護。三峽工程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就是發電。三峽電站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平衡當代中國高速發展經濟與嚴重能源短缺的矛盾,清潔的可以再生的水電資源無疑是最優的選擇。

三峽工程利用長江豐富的水量獲得巨大的清潔能源,與我國有關控製環境汙染的法規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方針是一致的。環境保護工作擺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