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原因及後果
當今,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觀測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了06℃~09℃。引起氣候變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還有人為原因。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能強烈地吸收地麵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使氣溫升高。根據自1958年以來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直接監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而且呈越來越快的趨勢。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毀林,特別是熱帶雨林的破壞,削弱了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麵上升,會危及某些島嶼和大陸沿海低平原與城市的安全;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幹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走國際協作的道路。
巴山為何多夜雨
我國早有“巴山夜雨”的民諺,其意為巴山多夜雨。
晚唐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寄托了他對親人的思念: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據氣象觀測統計,四川盆地的北部,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數的60%。春季尤多,夜雨占70%;四川盆地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國其他地區,夜雨率就不如四川大,如南京,一年中夜雨平均隻占38%,湖南衡陽隻占36%。
四川盆地為何多夜雨呢?
原來,由於盆地內的空氣潮濕,天空多雲,雲層遮住了部分太陽輻射,白天雲下的氣溫不易升高,對流不易發展。到了夜間,雲層能夠吸收來自地麵輻射的熱量,再以逆輻射的方式,把熱量送給地麵,對地麵有保暖作用,使夜間雲下氣溫不致過低,但由於雲層上層輻射散熱,夜間溫度降低很快,形成雲層上冷下暖的顯著溫差。下層暖濕空氣逐漸上升,把水蒸氣帶到上層,冷卻凝結,雲層加厚。這時,雲中對流擾動增強,雲中水滴增大,每當水滴增大到上升氣流頂托不住時,就下降成雨,“巴山夜雨”就是這樣形成的。巴山多夜雨,不影響農民白天在田野工作,這對農業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營造小氣候
我們今天的日子比過去要幸福得多。你看,寒冷的冬天裏還有西瓜、黃瓜、西紅柿,這不會是從南方運來的吧?而且你一嚐,還挺新鮮的。其實它們都是本地產的,功勞要歸功於塑料大棚營造的“人工小氣候”。有人稱讚塑料大棚說,它為蔬菜生產創造了一個“冬天裏的春天”,真是恰如其分。
人造氣候,還有一個最大的設想,是關於火星的。科學家們預計,大約在2020年前後,人類可能會登上火星。為發展火星移民,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科學家們決定給火星施加人工影響。到時候,火星會出現大氣圈,會出現溫室效應、綠色植物,還有水。如果此設想真能實現,那恐怕將是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氣候工程。
世界語言有數千使用最多哪十種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世界上的語言有數千種,且還在繼續減少之中。在目前尚存的數千種語言中,大部分是屬於使用不足10萬人的“族語”,它們在數代之後,有90%都會消失。使用人數在100萬以上的語言約有200~250種,其中使用人數超過1億的有10種,這10種語言的使用總人數超過33億,約占全球人口的5535%。這10種語言為:
1漢語。使用人口11億多,約占全球人口的18%以上。中國除部分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外,大部分人使用漢語。
2英語。使用人口456億,但正在學習英語的人超過10億,是當今世界最強勢的語言,全球有75個國家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
3印地語。主要在印度使用,使用人口接近5億。
4西班牙語。使用人口362億。
5俄羅斯語。使用人口293億。
6阿拉伯語。使用人口28億。
7孟加拉語。使用人口189億。
8葡萄牙語。使用人口177億。
9馬來及印尼語。使用人口148億。
10日語。使用人口12億以上,是惟一的單民族語言。
另外,聯合國正式批準使用的語言有漢、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語,其中有5種屬於世界十大語言,法語是惟一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