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坦克之所以能在水中前進,是因為它裝有特殊的水上推進裝置,有的是利用特製履帶劃水前進,有的像船一樣用螺旋槳推進,有的裝有噴水式推進器噴水前進。為了減輕重量,以便在水上行駛,水陸坦克的裝甲薄,火炮口徑小,戰鬥力相對來講弱一些。但它水上機動性能很好,在水上行駛每小時可超過10千米,能抗3~4級風浪。
1963年中國設計研製了63式水陸坦克。該坦克機動性能好,火力和裝甲防護能力強,既可在水上行駛,又能參加海岸登陸和橫渡江河的戰鬥,也可在多河流、湖泊、沼澤、稻田等水網地帶執行戰鬥和偵察任務。該坦克戰鬥全重約18.4噸,乘員4人,車長8.43米,寬為3.2米,高2.52米。車上裝1門85毫米坦克炮,射速每分鍾8發,采用人工裝填,光學瞄準,另有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1挺7.62毫米坦克機槍。陸上最大行駛時速64千米,最大行程370千米;水上最大時速11~12千米,最大行程120千米。車體體積較大,裝甲較薄,車首較高,裝有防浪板,水上抗風浪能力為3級風、13米浪高。
水翼艇
水翼艇是一種利用艇下水翼在水中行進時產生的升力將艇體躍出水麵,使阻力減少、艇速加快的船隻。水翼艇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在靜水中,與同噸位的排水型艇、滑行艇相比,航速最高,可達60餘節。全浸式自控雙水翼艇還具有優越的適航性,能比同噸位的其他艇型提高兩級海情左右。此外,水翼艇航行時形成的尾聲浪和航跡較小,傳入水下的噪音也較小,對附近其他船舶的影響也較小。水翼艇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大型化方向發展較困難;因受水翼空泡的限製,航速超過70節以後,再提高航速困難較大;結構複雜、吃水深、寬度大的水翼艇較難操縱等。因此,盡管這種船型開發較早,但至今許多國家隻能將水翼艇作為導彈、魚雷、反潛等快艇的船型。20世紀80年代以後,水翼艇正在朝大型化、高速化、水翼自動控製化、燃氣輪機化、噴水推進化等方向發展。據介紹,美國正在大刀闊斧地對傳統水翼裝置進行改進,試圖研製出航速超過80節、1 000噸級的遠洋水翼船。
散兵線
散兵線是指進攻或防守時,每個士兵之間拉開較大間隔,戰鬥時,士兵散開成線式隊形,散兵間隔5~6步,散兵線中的士兵可以稍許靠前或靠後。進攻時,先行炮火襲擊,士兵以躍進方式運動,在運動中以火力消滅對方;防禦時,在有利地形上構築工事,對進攻之敵先實施火力攔阻射擊,繼以步兵或騎兵反衝鋒等手段擊退敵方。其主要特點是:能較好地把火力、運動和突擊結合起來,在短時間內可疏開或集中部(分)隊,使行軍隊形與戰鬥隊形迅速互換,攻防戰鬥。
上將軍銜
上將為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德語為“最高的將軍”。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製的發展,有的國家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4名,空軍1名,海軍3名。
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3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隻授予蔣介石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TT75手槍
T75槍彈匣容彈15發,火力猛烈,該槍還設有彈膛有彈指示器。75手槍也有連發型,可進行全自動射擊,2秒鍾內就能打完15發彈匣。但因連發精度太差,因此一般使用的都是單發型。該槍使用仿製的9毫米TCM75手槍彈。性能特點:威力大,射程較遠,戰鬥效能在手槍中居上遊。彈匣容量大,能夠形成較好的近戰火力密度。能夠半自動射擊或者單發射擊。
T72手槍
T72係列左輪手槍,口徑9.65毫米,槍管長51.9毫米(短管)、104.4毫米(標準),全長183毫米(短管)、236毫米(標準),重量0.8千克(短管)0.85千克(標準),初速210米/秒(短管)、215米/秒(標準),供彈方式:轉輪式/6發,有效射程:40米(短管)、45米(標準)。
T72標準型左輪手槍的槍管長4英寸,T72短管型左輪手槍的槍管長隻有2英寸,為近戰自衛型武器;T72係列手槍裝彈困難,威力不足,早已經過時。目前仍裝備台灣三軍部隊及警務單位。
T65自動步槍
T65步槍由台灣於1976年仿M16而成。目前,已經推出改進型,如T65K2步槍,1988年研製成功,裝有3發點射機構,配備TS75光學瞄準鏡;T65K3步槍是T65K2的縮小型,采用環狀全包覆式,拉機柄由T型改為L型,可使用兩腳架射擊。
該槍口徑5.56毫米,全槍長990毫米,槍管長508毫米,槍重3.07千克,初速990米/秒,理論射速700~800發/分,射擊方式單發、連發、3發點射,供彈方式20或30發彈匣,有效射程400米,配用彈種M193式或SS1 095,5 645毫米。
T-4轟炸機
在超音速軍用飛機中,T-4可算是一個“大個子”,翼展22米,機長44.5米,機高11.2米。從這些幾何數據看,與美國現役的B-1B戰略轟炸機不相上下,但比俄羅斯的圖M160轟炸機小。
在外形上,T-4與超音速運輸機很相似,采用雙三角形下單翼和無平尾布局。機身細長,駕駛艙以前的圓錐形機頭在起飛著陸過程中和地麵停放時可以垂下來,以保證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座艙後兩側有一對麵積不大的梯形前翼(或稱鴨翼),前翼為固定翼,而采用的是可伸縮的活動前翼。前翼不但可起配平和輔助操縱作用,同是在大迎角飛行時有利於改善翼麵的流動狀態。大麵積的雙三角形機翼從前翼後下方一直延伸到後機身兩側,總麵積達295.7平方米。機翼後緣是全翼展的升降副翼,分為4段,可獨立操縱。麵積較大的垂直尾翼位於後機身上部,兩側沒有平尾。垂尾後緣的方向舵分為上下兩截,也可以獨立操縱。
T-26輕型坦克
T-26是最早大量裝備前蘇聯軍隊的坦克。T-26輕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前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早期的主力裝備,其生產量戰前其他各國的坦克生產都難以相比。T-26坦克和德國的Ⅰ號坦克都是以“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兩者底盤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於Ⅰ號,而且超過了Ⅱ號,達到甚至超過了38噸和早期Ⅲ號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為37毫米口徑,後期口徑加大為45毫米。不過T-26輕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差,沒有足夠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
T-62主戰坦克
T-62主戰坦克算是佼佼者。T-62主戰坦克1963年起裝備蘇軍,總生產量高達4萬輛,還裝備了捷克、埃及、伊拉克等國軍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戈蘭高地戰場上,蘇製T-62坦克與美製M60坦克首次交鋒。以軍裝備的M60主戰坦克性能良好,遠距離射擊精度高,但車體過於高大,正麵裝甲防護能力比T-62坦克差。但是以軍巧妙地利用斜坡、土丘、山脊等有利地形作遮蔽,采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與敘軍的坦克交戰中大獲全勝。在這次坦克對抗中,僅在24小時之內,敘軍便被擊毀400輛T-62坦克,以軍僅損失40餘輛。整個作戰敘利亞和伊拉克共投入坦克1 800輛,結果損失1 200輛,以色列出動坦克700輛,隻損失了70輛。敘軍裝甲兵部隊失敗的原因,除技術方麵外,主要是指揮陳舊,戰法呆板,協同失調,彈藥、燃料保障不力。T-62坦克雖然很強,但它也有弱點:當炮塔轉向正前方、所有車窗都關閉時,乘員不能通過窗口觀察到後方;當炮塔轉向側方時,乘員的觀察範圍有限,仍有觀察不到的地方,給敵人造成利用坦克盲區攻擊的機會。
T-34坦克
T-34坦克不僅生產數量最多、裝備最多、服役期最長,它在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也十分顯赫。1940年1月,前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負責生產了第一批T-34中型坦克,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前蘇聯,共生產了1225輛。T-34中型坦克采用的是大功率的坦克柴油機,獨立懸掛裝置越野性能十分出色。該型坦克的防護性能良好,鑄造炮塔,焊接車體,裝甲傾角大,炮管長,在戰術技術性能上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水平。後來,德國研製的“黑豹”坦克就是仿造了T-34坦克。從1940年到1945年,前蘇聯生產的T-34坦克超過4萬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唱主角的便是T-34中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