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閃擊戰
閃擊戰也譯為閃電戰,是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等快速機動部隊,發動閃電般突然襲擊的作戰樣式。目的是企圖一舉摧垮對方的抵抗能力,短期內贏得戰爭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先使用。閃擊戰的理論根源,有德國軍事家施利芬的關於采取迂回包圍、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的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方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希特勒在吸收這些理論觀點後,製定了閃擊戰計劃,主張發動先發製人的戰爭,集中陸軍和空軍,像漆黑的夜裏突然閃電一樣打擊敵人,並於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利用閃擊戰占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為超級大國所重視。
速決戰
在較短時間內決定勝負的作戰,稱為速決戰,與持久戰相對。包括戰略速決戰、戰役速決戰和戰鬥速決戰。速決戰曆來為兵家所倡導。速決戰的主要條件是:選擇弱敵,抓住戰機,周密計劃,準備充分,依托良好的地形和人民群眾的支援,發揚勇猛頑強的戰爭作風,集中優勢兵力,運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圍戰術,速戰速決,突然打擊敵人。戰鬥結束,及時撤離,切忌戀戰和拖延。現代條件下,速決戰更要突然發起攻擊,迅速殲滅敵人。
三軍聯合戰術通信係統
三軍聯合戰術通信係統主要是供軍以上單位使用,用於美陸、海、空各軍種之間及盟國之間協合通信。它由交換、運輸、通信中心、傳真、終端與接口、保密等通信設備組成柵格狀通信網絡。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是一種裝有掃雷裝置實施掃雷作戰的坦克。它是地雷陣中的開路先鋒,它可以迅速而安全地掃除布雷區的地雷,為其他坦克和步兵開辟前進的通路。掃雷坦克掃雷時,通常在坦克分隊的戰鬥隊形內行動。
掃雷坦克上的掃雷裝置有機械掃雷器和火箭爆破掃雷器,可根據需要將其中一種或兩種在戰鬥前臨時安裝在坦克的身上。機械掃雷器按工作原理分為挖掘式、滾壓式和打擊式3種。
射擊斷續器
射擊斷續器是安裝在老式螺旋槳戰鬥機上的一種設備,目的是使戰鬥機的機槍可以在螺旋槳後方向前射擊而不會打到自己的槳葉。基本原理是每當槳葉轉到機槍前麵時,斷續器係統便暫時中止機槍射擊。在此之前,戰鬥機上的武器隻能安裝在機翼上或者在螺旋槳根部安裝鋼製的楔形偏導器以擋開子彈,這樣子彈打在槳葉上時,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這種外力作用在發動機上會產生非對稱應變,容易引起發動機故障。
在射擊斷續器研究初期,主要遇到的技術困難是子彈點火遲緩問題。主要由子彈規格的不統一造成,有些子彈的發火時間稍稍慢於標準。後來斷續器的工作原理大體是:在機械聯動裝置的末端有一個凸輪,當槳葉即將轉到槍口前麵時,凸輪受到螺旋槳突出部的撞擊,凸輪的運動通過聯動裝置與機槍的工作相聯通,使機槍暫停擊發;當槳葉通過槍口時,凸輪回到原來位置,機槍繼續射擊。
射後不理
射後不理泛指武器在發射之後,就不再接受任何外界指揮、管製或者是射控係統的資料,更新自己的坐標或者是目標的訊息。發射武器的載具能夠進行其他的作業,包括搜索標定下一個目標,或者是離開發射地點。
失能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是造成思維功能和軀體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簡稱失能劑。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傷害。中毒後主要症狀是口幹、瞳孔散大、眩暈、反應遲鈍、步態蹣跚、產生幻覺、癱軟、暫時失明、血壓降低等。主要成員為畢茲(BZ),是精神失能劑,白色或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能溶於稀酸和有機溶劑。國外正研究軀體失能劑。
神經毒氣
神經性毒劑屬有機磷或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這類毒劑特別對腦、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膽堿酯酶活性有強烈的抑製作用,致使乙酰膽堿在體內過量蓄積,從而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嚴重紊亂。因其毒性強、作用快,能通過皮膚、黏膜、胃腸道及肺等途徑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質穩定、生產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為外軍裝備的主要化學戰劑。最具代表性的4個神經性毒劑是塔崩、沙林、梭曼和維埃克斯。美軍將含有P-CN健和P-F健的前三者稱為G類毒劑。代號分別為GA、GB和GD,將含有P-SCH2CH2N(R)2鍵的化合物稱為V類毒劑,如VX、VE、VG、VS及VR等。美軍裝備的V類毒劑是VX。
1995年3月20日,奧姆真理教製造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其中采用的沙林,學名為“甲氟磷酸異丙酯”,就是神經毒氣的一種,也是毒性最大的有機磷酸酯之一。
神經性毒劑是以神經係統受傷害為特點的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途徑使人員中毒,破壞神經衝動傳導。中毒症狀主要有:瞳孔收縮、流口水、惡心、嘔吐、肌顫、痙攣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劑量或濃度即能致死。
神經性毒劑均含磷元素,屬有機膦酸酯類化合物。此類毒劑為速殺性毒劑,可作為暫時性或持久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水源、地麵或物體表麵染毒,殺傷人畜,封鎖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神經網絡技術
神經網絡技術對完成對微弱信號的檢驗和對各傳感器信息實時處理,具有自適應自學習功能,能自動掌握環境特征,實現自動目標識別及容錯性好,抗幹擾能力強等優點。神經網絡技術特別適用於密集信號環境的信息處理、數據收集目標識別、圖像處理、無源探測與定位以及人機接口等方麵,因而在作戰指揮方麵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勝利”號艦
勝利號艦始建於1759年,是一級風帆戰列艦。“勝利”號艦長57米,排水量2162噸。在3層甲板上的兩舷排列著102門加農炮,可發射5.4~14.4千克的炮彈。這種炮炮身長、射程遠,14.4千克的彈丸在最遠射程上可擊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還有2門巨型“粉碎者”短炮,專門用於抵近敵艦時射擊,威力巨大。“勝利”號艦載巨炮僅一次單舷齊射,便可發射出半噸重的炮彈,是當時的一級戰列艦。
手槍
手槍的曆史至今已近1 000年了。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槍曾在人類戰爭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槍是最主要的武器之一。最古老的槍是竹筒火槍。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各式各樣的手槍便出現了。
手槍是槍族中最小的槍,盡管手槍在戰爭中作用並不很大,但它確是軍隊不可缺少的裝備之一。最早的手槍是火門手槍,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枝火門手槍是意大利人在14世紀中葉發明的,當時被稱為“希歐皮”,即手槍的意思。它是用鑄銅或熟鐵製成的,槍管尾部有一個火門,發射時先將火藥裝入,然後在火門處將引火藥點燃。這種槍發射時,需一手持槍,一手持可燃物。盡管這種手槍與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代手槍不能相比,但它的產生標誌著人們研製單手射擊武器的發明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火門手槍問世以後,迅速被一些國家運用到軍事作戰中。德國曾用火門手槍打得法國士兵措手不及。
火繩手槍雖然被歐洲大陸廣泛使用,但它有諸多的不足之處:遇到風雨天,火繩不易點燃;夜間火繩容易暴露目標。因此,人們又研製出抗風雨的點火方式,即轉輪發火。轉輪發火就像現在打火機用一個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燧石摩擦產生火花引燃火藥。
自動手槍是在18世紀末由德籍美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的。從1908年起到1938年德軍一直把它當成自衛武器使用了30年。
水下手槍
水下手槍是近年來由美國、前蘇聯率先研製成功的一種新型槍械,供在水下執行任務的潛水員、蛙人使用。其中代表槍型是P119式水下手槍,主要裝備俄羅斯或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蛙人部隊。它的性能優良,是目前最先進的水下近距離射擊武器之一。
水下手槍的設計難度要比普通槍械大得多。首先是密封問題,由於槍械的射擊要靠火藥氣體來推動,一旦密封不好,火藥就會被水浸入,導致燃燒效率低下而無法發射;其次是要克服水的阻力,水下手槍要想獲得較大的初速和射程則必須加大膛壓,這樣會帶來供彈困難、機構動作難以協調等一係列問題。
水陸坦克
水陸坦克是一種既能在陸地上行駛、作戰,又能在水中行駛、作戰的坦克,主要用於水網地帶作戰、強渡江河和登陸作戰。外形上它與其他坦克的最大特征是水陸坦克的車體較普通坦克要長一些、大一些,並製成船形,以增加浮力,在水中浮起。坦克的車體用較薄的(10~15毫米)鋼板焊接而成,有的車體前部上傾斜裝甲板厚僅10毫米。整個坦克密封得嚴嚴實實,以防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