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比95式的抽殼力大得多,為可靠使用,在95式的基礎上,對拉殼鉤的相關結構,如拉殼鉤軸的位置、鉤齒的強度等進行了改進。由於彈匣的位置及使用的槍彈不同,因此97式和95式的供彈路線也是不同的。由於發射不同的彈藥,這兩種槍的內彈道參數不同,97式比95式的平均膛壓要高出不少,為保持自動機良好的動力特性,97式在95式的基礎上對導氣孔的直徑、位置和氣室容量都做了相應的調整。
97式狙擊步槍
97式狙擊步槍是88式狙擊步槍的外貿型,口徑改為5.56毫米NATO。為了適應5.5645毫米銅殼彈,除了槍管、自動機的尺寸有所不同外,還要進行其他的改進。例如銅比鋼軟,因此拋殼係統的力量需要減小,又如底火較敏感而需要調整擊針重量、擊針頭部直徑和突出量,等等。97式狙擊步槍和88式狙擊步槍的外形完全一樣,難以識別,甚至彈匣外觀也基本相同。但由於5.56毫米彈的尺寸較小,因此97式的彈匣在口部多了幾條筋,這樣改變彈匣就可以讓機匣完全通用,不過彈匣裝槍後也會識別不出來。
加農炮
加農炮是一種身管長、初速大、射程遠、彈道低伸的火炮外形特征是炮管細長,形狀像長圓筒,較長身管的加農炮其身管長是口徑的70~80倍。
加農炮身世曲折。它的長筒身管是隨戰爭的發展而增長的。16世紀中期,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火炮都是初速低、射程近的滑膛炮。為了提高火炮的初速射程,兵器專家找到增長火炮身管就能使初速和射程問題解決的辦法。然而,由於注重了增長火炮身管而忽視了炮彈的研製,結果發生了炸膛,炸得炮毀人亡,1756年,俄國的馬爾梯諾夫研製成一種身管長的火炮,適宜於發射爆破彈。此炮的身管長度是口徑的10倍,增大了射程,所以備受歐洲各國的喜愛。許多國家為此進行了仿造和改進。混血兒加農炮逐漸成為戰場上的主角。
最初的加農炮是為了打擊一些高強度戰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加農炮的用途擴大了,除對付堅硬的鋼製戰船外,既對付橫衝直撞的坦克,又毫不留情地打擊前沿陣地上的各種目標。
間諜
間諜既指被間諜情報機構秘密派遣到對象國(地區)從事以竊密為主的各種非法諜報活動的特工人員,又指被對方間諜情報機構暗地招募而為其服務的本國公民。廣義來說,間諜是指從事秘密偵探工作的人,從敵對方或競爭對手那裏刺探機密情報或是進行破壞活動,以此來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
間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過秘密或公開途徑竊取情報,也進行顛覆、暗殺、綁架、爆炸、心戰、破壞等隱蔽行為。被派遣或收買來從事刺探機密、情報或進行破壞活動的人員。
軍用浮橋
軍用浮橋是浮橋的一種,浮橋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隻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橫排於河中,以船身作橋墩,上鋪梁板作橋麵。橋與河岸之間用挑板(古稱栰板)、棧橋等連接,以適應河水的漲落。舟船或者係固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固定於江底及兩岸,或者索錨兼用。浮橋要適應江河水位起落,隨時可以調節,正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寫惠州東新橋詩中所寫:“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
軍事氣候學
軍事氣候學是以研究氣候條件為軍事活動和國防建設服務的一門應用氣候學。海、陸、空軍事基地的選擇都必須慎重考慮氣候條件,製定作戰和訓練計劃必須熟悉基地、航線和目標地域的氣候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力求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避開或克服不利的氣候條件,以保障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軍事氣象學
軍事氣象學是應用氣象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氣象條件對軍事活動和武器裝備使用的影響,以及對部隊作戰、訓練和國防科學試驗實施氣象保障的手段和方法的學科。軍事氣象學根據當前及未來的氣象條件和天氣預報,結合敵我情況,製定合理作戰方案,改進軍事設備及武器,采取有利於既定軍事目標的措施,甚至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製造人為氣象條件,以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
軍隊的眼睛
軍隊打仗,離不開地圖。有人把地圖比做“行軍的無聲向導”、“軍隊的眼睛”。
現代戰爭中,地圖成了軍隊組織指揮作戰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美聯軍在諾曼底戰役時,陸軍三個集團軍,共30個師,海軍艦艇5 000餘艘,飛機12 800餘架,共約200萬人,使用地圖近3 000種,達7 000萬份。美軍侵朝時,第一個月隻有4個師參戰登陸,就用了1 000萬張地圖,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用圖還多。這說明,在現代戰爭中,地形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使用範圍也越加廣泛。
軍用地圖是軍隊中使用的軍事地圖,與普通地圖既相似,也有區別。軍事地圖所標明的主要是戰爭所需要的,包括各種道路、河流、橋梁;各種地形,如高山、丘陵、平原、沙漠、草原、沼澤等。軍隊就是依靠地圖來判定方位,確定行進路線和站立點,根據地圖分析研究地形,製定戰略戰術和進行戰鬥部署。離開軍用地圖,軍隊就像看不見的瞎子一樣。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為通用型多用途巡洋艦,其適航性好,武備精良,電子設備先進,具有極強的反艦、防空和反潛作戰能力,其標準排水量2.2萬噸,滿載排水量2.8萬噸,艦長248米,寬28.5米,吃水8.8米,動力裝置為2座核反應堆和2台鍋爐,最大功率110兆瓦,可以以33節航速連續航行1.5萬海裏,全艦編製800人。
“基洛夫”核動力巡洋艦艦體細長,艦艏稍尖且呈上翹趨勢,其封閉型的艦艉呈方形,較寬闊,從艦體最寬處到艦艉寬度幾乎不變。該艦整個艦體可分為5段:第一段是首樓甲板,上麵裝有帆纜設備和反潛設備。艦艏柱傾斜度較大,艦艏呈小銳角,證明該艦裝有艦艏聲納。第三段是前甲板,從首樓至上層建築,長度較長,主要用於裝備各種導彈武器和一些小口徑火炮。第二段是上層建築,位於艦體中部偏後,主要配置各種電子設備的天線和指揮部位。第四段為後甲板,配置2座火炮。第五段為舷線低下處的後甲板,設有直升機平台和飛機升降機。
“基洛夫”號主要係統
“基洛夫”號的對艦攻擊係統主要有20座S-N-19型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均布置在前甲板後部,發射井傾角45°。發射管成4排單行排列,每排有5個發射管,發射管裝在發射井內,由可自動開關的矩形蓋板保護。SS-N-19艦對艦導彈是一種流線型反艦導彈,由渦輪噴氣發動機推進,最大射程500千米。該導彈首次采用發射井垂直發射,可使導彈置於甲板的保護之下不易被海水腐蝕或戰鬥損傷,而且發射裝置所占空間小,導彈可從不同發射井中發射,免得發射後再裝填而浪費時間。
“基洛夫”號的電子設備
“基洛夫”裝備有當時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主要有:1部“頂帆”三坐標早期預警雷達、1部“頂舵”遠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6部導彈火控雷達(“眼球”/“圓頂”和“氣槍群”)、4部火炮火控雷達(“梟叫”、“歪椴樹”)、6部導航雷達(“棕桐陣”、“擊球”、“發辮”)、8部電子對抗雷達(“邊球”)、10個“鍾”係列電子幹擾儀和4個“酒桶”電子幹擾儀。此外,還有直升機導航雷達3部、T形柱紅外測距儀2部、“高杆B”敵我識別器1部、幹擾火箭發射器2座。另外,還裝備中頻艦首聲納、拖曳式變聲聲納各1部。
集體防護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的集體防護主要是利用永備工事和野戰工事。永備工事有掘開式和坑道式兩類。它們均配備濾毒通風係統、洗消設備和生活保障設施。野戰工事主要是塹壕、交通壕、單人掩體、崖孔及掩蔽部。它們也要安裝掩蔽門、過濾器和通風裝置。
機智果敢的排爆機器人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國家恐怖分子的活動和其他暴力活動頻繁發生,悄悄地投放各種炸彈進行威嚇破壞活動,製造緊張氣氛,成為恐怖分子進行恐怖活動的主要方式。正當人們恐慌不安的時候,勇敢的防爆機器人應運而生。這其中以英國和法國的研究尤為突出。
舉世聞名的英國“手推車”機器人就是其中之一。MK7型“手推車”機器人配備一台電視監視器、一支用於引爆爆炸物的破彈槍和各種轉臂、夾具及兩條鋼索。MK8型“手推車”機器人的控製部分有了較大改進,采用電荷耦合器件攝像機,提高了爆炸物清理效率。“超級手推車”機器人的性能更加優良,它是一種可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遙控車,車重204千克,長1.2米,寬0.69米,其攝像機頂部的最大高度.為1.32米,攝像機可以在距地麵65毫米處工作,因此它可以用來檢查可疑車輛的底部。它采用橡膠履帶,最大速度為55米/分鍾。發現爆炸物後,機器人可以用機械臂上的夾鉗將它取出,用鋼索將它拽走,或者用攜帶的霰彈槍發射1發子彈,擊毀引爆機構以解除危險。類似的機器人還有“哈德潤”爆炸物處理機器人、輪履結合的“搜索者”排爆機器人、“微型爆炸物處理機器人”以及享譽世界的“鞍綽斯”機器人家族等。
機槍
機槍又稱機關槍,一般指陸軍在地麵使用的機槍,另外在飛機、艦船和戰鬥車輛上也通常裝備機槍。作為陸軍兵器,機槍是步兵連以下使用的主要的自動武器之一,其主要任務是伴隨步兵在各種條件下進行戰鬥,用密集的火力支援步兵。
同其他步兵武器一樣,機槍也是根據戰爭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先是重機槍,而後出現了輕機槍及輕重兩用機槍。目前,機槍已形成了包括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坦克機槍、坦克並列機槍、航空機槍和大口徑機槍等多品種的機槍係列。
精確製導武器
精確製導武器是指常規武器中,那些命中精度很高的導彈、製導炮彈、製導炸彈等武器的總稱。這些武器能在很遠的距離之外,十分精確地擊中目標,具有“萬米之外能穿心”的本領。所以人們說精確製導武器具有“萬米穿心術”。“精確製導武器”這個詞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20世紀70年代是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大發展,並很快應用到製導武器中的年代。20世紀70年代爆發了幾次局部戰爭,又為精確製導武器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精確製導武器的關鍵是製導技術的應用。任何一種武器都希望能準確地擊中目標,這樣,就需要在彈頭向目標運動的過程中,根據彈頭偏差的程度和運動的狀態,不斷地調整彈頭與目標的位置,控製彈頭的運動狀態和軌道,使彈頭十分準確地擊中目標。
尋找目標的裝置一般都裝在精確製導武器的前部或叫頭部。一般情況下我們把精確製導武器的製導方式分為:雷達製導、紅外線製導、電視製導、激光製導等。如果按照控製引導方式分,可分為尋的製導、自主式製導、指令製導、地形匹配製導、波束製導、複合製導等。
精確製導技術
精確製導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大力發展的新技術,如果我們把那時的精確製導武器稱為第一代,那麼到現在,精確製導武器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過程,或者說發展了三代。第一代的精確製導武器的共同特點是:製導方式單一,抗幹擾能力弱,攻擊效果差,操作也不是很方便。比如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研製的“薩姆-1”、“薩姆-2”地空導彈,美國研製的“奈基”地空導彈。這類導彈比高炮的命中精度高,但是,導彈的體積大,使用維護麻煩,地麵的配套設備龐大,機動性很差。第一代的空對空導彈主要采用的是紅外線被動製導,隻能從目標的尾後攻擊,當目標進行大速度機動時,攻擊的效果很差。
20世紀5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是第二代精確製導武器研製發展的時期,這時出現的精確製導武器,無論製導精度還是抗幹擾能力都明顯強於第一代,導彈的速度也比第一代導彈快。第二代精確製導武器的製導方式更加多樣化,有激光製導、紅外製導、微波製導、光電複合製導等。前蘇聯的“薩姆-6”、美國的“霍克”(改進型)都屬於第二代地空導彈。
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了第三代精確製導武器。這一代的精確製導武器具有多功能、多用途、抗幹擾性強、速度快、製導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具有代表性的地空導彈有:美國的“愛國者”、俄羅斯的“C-300”;空對空導彈有法國的“米卡”、美國的AIM-120A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等;空對地導彈有美國的“獄火”、俄羅斯的AS-13等。
金屬氫武器
氫氣在一定的壓力下可轉化為固態結晶體,在室溫下無須密封可保持很長時間,這就是金屬氫。金屬氫的爆炸威力相當於相同質量梯恩梯炸藥的25~35倍,是目前可以想象到的威力最強大的化學爆炸物,金屬氫武器已列為美國國家點火設施科學計劃的研究項目。
肩射導彈
肩射導彈是單兵使用的一種十分有效的低空防空武器。它主要用來對付低空飛行的目標,比如,低空飛行的直升機、俯衝飛行的機動目標。它是野戰部隊非常重要的防空武器。肩射導彈是一個“小家庭”,它的成員不多,總共隻有10種。
肩射導彈從誕生到如今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技術發展比較成熟了。最早誕生的肩射導彈是前蘇聯的SA-7,又叫“薩姆-7”,它於1966年進入前蘇軍部隊服役。肩射導彈首次參戰是在1968~1970年的中東戰爭中,當時以色列的許多戰鬥機遭到SA-7的攻擊,並被擊落多架。在越南戰爭中,SA-7又一次名聲大噪,越軍用500餘枚SA-7導彈,擊落美軍飛機45架,擊傷6架,平均每發射10枚導彈就擊落或擊傷1架。一架戰鬥機的價值遠遠超出了10枚SA-7導彈的價格。更讓美國人感到頭痛的是,美軍的攻擊機和轟炸機無法執行低空攻擊和轟炸任務,因為飛機一進入低空,就可能成為SA-7攻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