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笄 黴 科
笄黴科,毛黴目的一科。無性繁殖均形成內有發達囊軸的大型孢子囊,成熟時孢囊壁不消解而對半破裂;除少數種外,大多數種可同時具有生長在不同的孢子枝上的小型孢子囊或單孢孢子囊。同一個種的大、小型孢子囊內的孢囊孢子形態一致,往往具線狀條紋,暗色,兩端各有數根成束的附屬絲。單孢孢子囊孢子則可以是有或無線狀條紋和無附屬絲。在有性生殖方麵,接合孢子的配囊柄可以是鉗狀並生的,也可以是平行對生的。已知的種都是異宗配合。
笄黴科的分類
本科真菌大多數是高等植物的弱寄生菌,在高溫多雨的季節,常使植物的花、果腐爛,但也可以腐生在土、糞或腐爛的動植物中。
依據孢子囊的類型和接合孢子的類型,本科下分3屬:
(1)笄黴屬:具大型孢子囊和單孢孢子囊,接合孢子在鉗狀的配囊柄上形成。
(2)布拉氏黴屬:具大型孢子囊和小型孢子囊,接合孢子也是在鉗狀的配囊柄上形成。
(3)吉爾黴屬:隻有大型孢子囊,接合孢子在平行對生的配囊柄上形成。有些學者不承認布拉氏黴屬而將它合並到笄黴屬內,將吉爾黴屬排除出本科而歸入毛黴科內。
本科中的一些種能引起瓜、果的腐爛,如瓜笄黴、桃吉爾黴;有的種如三孢布拉氏黴有很強的合成β-胡蘿卜素的能力,是有價值的工業用菌。
脊尾蜥亞科
脊尾蜥亞科是美洲鬣蜥科的一亞科,有13屬120~292種,分布於中南美洲、加勒比海諸島和加拉帕哥斯群島,生活於從雨林到荒漠的多種生態環境中,多在陸地生活,少數為樹棲或在岩石上活動。脊尾蜥多體型很小,動作靈活。
菊石亞綱
菊石亞綱動物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因它的表麵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有關菊石動物的知識主要來自保存為化石的菊石殼體和口蓋以及通過對菊石在地層中的分布和保存狀態的觀察並基於與現代海洋中生活的鸚鵡螺屬的對比而獲得。
極核
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珠內的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卵細胞形成的,含有正常體細胞一半的染色體,受精後形成的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
極核的發育過程是胚珠中的大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4個單倍體細胞,其中3個退化,隻有一個大孢子再經過3次分裂,形成8個細胞,其中的2個形成極核。所以極核是單倍體細胞,但不是直接來源於減數分裂而是3次有絲分裂。
結核結節
結核結節是指有纖維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幹酪樣壞死灶,直徑2~5厘米。結核結節是在細胞免疫的基礎上形成的,由上皮樣細胞,郎罕巨細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細胞和少量反應性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K
口器
口器是節肢動物口兩側的器官,有攝取食物及感覺等作用。昆蟲口器由頭部後麵的3對附肢和一部分頭部結構聯合組成,主要有攝食、感覺等功能。蜘蛛的口器包括兩對附肢(蜘蛛不是昆蟲,為蛛形綱),昆蟲的口器包括上唇1個,大顎1對,小顎1對,舌、下唇各1個。上唇是口前頁,1塊(其內有突起,叫上舌)。舌是上唇之後、下唇之前的一狹長突起,唾液腺一般開口於其後壁的基部。大顎、小顎、下唇屬於頭部後的3對附肢。
闊葉紅鬆林
闊葉紅鬆林是中國東北東部山區的地帶性森林植被,是溫帶針闊混交林的典型代表,和全球同緯度地區的森林相比,以其建群種獨特、物種豐富及含有較多的亞熱帶成分而著稱。在闊葉紅鬆林中,針葉樹種主要是紅鬆,闊葉樹種主要有紫椴、蒙古櫟、水曲柳、春榆、裂葉榆、大青楊及槭屬的色木槭、擰勁槭等,這些都是長白植物區係的代表種。其中紅鬆、水曲柳、春榆和白樺等屬於第三紀孑遺種,表明其植物區係的古老性,屬第三紀植物區係係統。
恐龍“活”起來
霸王龍生活在距今6 500萬年至6 800萬年以前,生活在北美洲,每隻腳上隻有3個爪子,走得很快,約每小時走30多千米,滿嘴有50個鋸形牙齒,每個牙齒有6寸多長,它們就是用這種巨牙捕食動物的,霸王龍喜歡吃的動物有鴨嘴恐龍、三角恐龍以及其他食草動物等。
英國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近日展出了一個新的霸王龍模型,該模型是由日本的一家公司製造的,長23英尺,高近14英尺,造價33萬美元。這個模型可不是一般的模型,它與眾不同,不僅能夠活動,還能發出可怕的吼叫,這還不算什麼,更奇的是它還發出氣味。
霸王龍是一種凶猛的大型食肉動物,所以它身上的氣味應該很複雜,真的不太容易“複製”出它原有的氣味。霸王龍的氣味是由沼澤地的腥味、酸辣味以及泥土的氣味混合而成的氣味。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是現存最大的蜥蜴,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小島上能發現科莫多巨蜥。這些小島最大的也不過長32千米,寬19千米。科莫多巨蜥是一種巨大的蜥蜴。成年雄性科莫多巨蜥大約有3米長,136千克重。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樹根之間的洞中。每天早晨,它們鑽出洞來覓食。它們的舌頭有分叉,能辨別氣味,不斷地吐進吐出。通常情況下,它們都盡量找那些已經死去的動物為食,但也會捕殺豬、羊、鹿等動物,還攻擊過一些獨行的小孩。
在一群科莫多巨蜥中,通常年長而且體形較大的優先進食。它們會用強壯的尾巴擊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科莫多巨蜥進食時狼吞虎咽,盡其食量而吃。有時吃得太多,以至於不得不歇上六七天來消化食物。
考拉也要計劃生育
提起澳大利亞,人們就會想到考拉,可是有誰知道這種動物也麵臨著滅亡的危險呢?說起來令人不可思議,正是人類的好心幫了倒忙。
早在上個世紀初,由於人類過分的捕獵,考拉行將滅絕,澳大利亞對大規模獵殺考拉的行為深表震驚,於是下令對考拉進行保護,把考拉集中到獨立的保護林中或是小島上加以保護,由於沒有人類和其他的大型動物對它們進行威脅,而且有足夠的桉樹為它們提供食物,所以考拉數量便迅速恢複起來。
考拉數量增長得太快了,每三年數量就增加一倍,可是這種動物隻吃桉樹葉,澳大利亞的桉樹越來越少,種植新樹苗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種狀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桉樹林早晚有一天會消失,而隻吃桉樹的考拉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目前在澳大利亞正在采取兩種保護措施,一是為考拉建立新的生活區,再就是對考拉施行絕育手術,這兩項措施看起來都比較“人道”,但後一種措施卻遭到動物保護者的極力反對。
澳大利亞考拉基金負責人德波拉·塔伯特就認為,與其給考拉施行絕育手術,不如想辦法多種些桉樹。“任何一種動物,如10年沒有後代出生,那麼這種動物就會滅絕,到那時我們該怎麼辦?”
糠椴
糠椴屬椴樹科,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白,葉互生,卵圓形,長8~15厘米,寬7~14厘米,端銳尖,葉基淺心形,葉緣粗鋸齒,有長尖,葉背密生白色毛。聚傘花序下垂,苞片長5~15厘米,花瓣黃色。果實球形,徑5毫米。
抗氰呼吸
大多數生物包括部分植物的有氧呼吸會被一些能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鐵原子結合的陰離子強烈地抑製。這些陰離子中以氰化物(CNi-)和疊氮物(N3-)最為有效。此外,一氧化碳(CO)也能與鐵原子形成極強的複合物而阻礙電子的傳遞和毒害呼吸作用。但是對於一些植物組織,在細胞色素氧比酶抑製劑存在時呼吸作用仍然進行,這類抑製劑對呼吸作用的影響並不大。這時的呼吸作用稱為抗氰呼吸。
當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到抑製時呼吸作用仍然進行,這是由於抗氰線粒體的由子傳遞途徑中存在一條較短的電子傳遞支路。這一分支起始於泛醌輔酶Q,經黃素蛋白至末端氧化酶。這個電子傳遞支路稱為交替途徑,末端氧化酶稱為交替氧化酶。交替氧化酶對二氧化碳(O2)的親和力很高。但相對細胞色素氧化酶來說,交替氧化酶對二氧化碳(O2)的親和力稍低些。抗氰呼吸時很少或無氧比磷酸化作用。即主要是釋放熱量,而不是產生ATP。這些熱量對於促進一些植物的授粉作用有一定的生理意義。例如,許多沼澤地帶植物如天南星科植物在早春開花時,環境溫度較低,通過抗氰呼吸放熱,使花器官的溫度大大高於環境溫度,從而保證了花序的發育和授粉作用的進行。此外種子萌發初期的抗氰呼吸有促進萌發的作用。